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中南海“第一智囊”曾是中国最年轻副教授
中南海“第一智囊”曾是中国最年轻副教授
来源:中国网 | 2016/3/15 8:40:09 | 浏览:4810 | 评论:0

中共核心智囊: 他先后辅佐三任总书记

他就是王沪宁,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中国青年网

中南海“第一智囊”曾是中国最年轻副教授

  在习近平出席的一些重要场合,王沪宁(右)总是跟随其后

  在新闻联播中,他的名字经常在国家主席后响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他的贡献颇多;1993年复旦问鼎狮城辩论会,他是顾问;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就是王沪宁,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领导身边的人

  3月中旬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至今,在其视察四地、遍访三军、首访俄非四国等一系列活动中,新科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总是跟随其后。

  据统计,自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以来,一共五次到地方视察或参加活动,行程涵盖京、粤、冀、甘四省市,在官方公布的新闻稿中,均有王沪宁陪同。此外,无论是在今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对俄非四国的首访中,还是在5月底的美洲行,陪同人员名单中均有王沪宁。

  “出国潮”下安于国内的教书匠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今莱州)。爱学习是多篇介绍王沪宁文章经常出现的字眼。据称,爱学习王沪宁的性格还十分内向。王沪宁上中学时,逢“文化大革命”。学校罢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抄家、批斗等活动。1971年,16岁的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未上山下乡,留在家里继续自学。

  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王沪宁仍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他对身边的同事说:“那时候虽然没什幺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我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幺;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由于好学,做人又谨慎,1972年夏,做了短暂学徒工之后,王沪宁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法语。1977年,王沪宁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了一年,此时恰逢中国恢复中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和研究生制度。王沪宁的英语和法语都很好,按正常情况,他可以走上一条外交官生活道路。但1978年,他报考的却是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师从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老先生。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中国高等教育》1986年第9期的一篇介绍王沪宁的文章称,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简直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匮乏,王沪宁也知道有合适的机会出国深造会有益于学问,但他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请缨带课。作为教学上的新兵,王沪宁在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新课,一学期通常开两三门课,多时要同时开四门课。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

  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此事使得王沪宁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人物。此后王沪宁又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者王沪宁的政治观点

  作为一位学有建树、著作等的政治学教授,王沪宁治学严谨,功底深厚。《比较政治分析》、《反腐败:中国的试验》、《美国反对美国》、《国家主权》、《行政生态分析》、《当代中国家庭村落文化》、《腐败与反腐败》等都是王沪宁所著。

  王沪宁的许多观点都是新颖的,他大量评价外国最新的、经典的政治学名著,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大量撰文,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作对比性剖析。

  1986年,王沪宁发表文章,提出在改革中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该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上海知识界开始讨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集权的作用,开始介绍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有关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会的理论。这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学术界、思想界风靡一时的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萌芽。

  1987年5月出版的《比较政治分析》,是王沪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从宏观角度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的政治学专着——《比较政治分析》。该书从政治形式、过程、决策等10个领域入手,用比较政治学的学术方法,古今中外、纵横比较各种政治现象。正是这样的学术积累,奠定了王沪宁从学者走入决策层、实现由学术研究到实际操作层面的根基。

中国警察网: 中南海“第一智囊”曾是中国最年轻副教授

 

中南海“第一智囊”曾是中国最年轻副教授

 

近些年来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国研中心。它成立于1981年,可谓是国务院智库的“集大成者”。至今,国研中心下设10余个研究部,宏观经济研究部、农村经济研究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聚集的专家更是达到130多位。

吴敬琏、刘国光、樊纲等皆是国研中心出身。该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曾是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起草人之一;而2004年至今,研究员程国强曾参加过七个“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

此外,几乎每个“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国研中心都有参与。向高层报送各类研究报告,更是中心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去年一年报送的研究报告就达572篇。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国家行政学院同样具有智库色彩,和国研中心并称国务院“一政一经”两大智库。

国务院重大政策出台前夕,往往会在行政学院办一个省部级领导专题研讨班。经过讨论,汇总研讨班意见,制成简报向国务院领导报送。1998年之后,这种专题研讨班形成惯例,一般每年举办一两次。内容多是紧扣热点,比如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7年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

国研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是较为开放的两个智库。

党政两个系统

与国务院倚重的国研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两大智库类似,中共中央也有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党校两个重要智库。

1989年后,合并成立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开始为中央政治局研究政治理论、草拟文件,也因此,该研究室被认为是中共中央的最重要的智库。

2002年10月起,王沪宁担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一直到现在。从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到中南海“第一智囊”,并在十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

1995年以前,王沪宁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之后,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出任政治组组长。

据上海《现代领导》杂志在2010年第8期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在入京之前,王沪宁就得到过当时还是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的赏识,曾想请他做政治顾问。吴邦国进入中央后,对王沪宁仍念念不忘,多次在江泽民面前提起。后来,江泽民为此还跟王沪宁开玩笑:“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喽。”

江泽民对王沪宁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王的著作是他最爱看的理论书之一。他还曾在讲话时大段引用王沪宁的政治学著作原文,让王感到十分惊讶。

调入北京后,王沪宁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负责在报告中阐述“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

“党的建设、思想理论研究”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职责之一,显然也是王沪宁的强项。1998年,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后,王沪宁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的身份,陪同江泽民出访。此后,他协助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到了胡锦涛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王沪宁更是由副转正,直接参与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起草。

自今年3月习近平履新至今,王沪宁依然是总书记的出行保留随员,视察行程涵盖京、粤、冀、甘等省市。在习近平多次出访外国时,王沪宁的名字经常出现在陪同人员的第一位。

中南海“第一智囊”曾是中国最年轻副教授

《人民网》: 王沪宁,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1972-1977年 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

  1977-1978年 上海市出版局干部

  1978-1981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

  1981-1989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其间:1988-198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1989-1994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

  1994-1995年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1995-1998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

  1998-2002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2002-2007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7-2012年 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2012-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南海“第一智囊”曾是中国最年轻副教授
 
王沪宁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政研室主任,为中共最近三任总书记重要的智囊人物。在习近平多次出访国外时,王沪宁的名字经常出现在陪同人员里。

在新闻联播中,他不苟言笑,冷面相视。而观众看不到的是,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中国梦”,他的理论贡献颇多。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他的跨越不是偶然。

在1995年进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之前,王沪宁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虽然在学校有很多头衔,不过,他自己最为珍视的头衔是“读书人”。当别人介绍他是一位学者的时候,他会立即更正:不,只是个读书人。

王沪宁的学生,也是他曾指导过的93复旦大学辩论队最佳辩手蒋昌建说:“别以为‘读书人’仅仅是一种谦逊,真正称得上是读书人的,恐怕没几个。读书人实际上就是专注某一项工作的人,与偶尔的读书不同,就如偶尔的炒炒菜并不能称之为厨师一样。”

1971年,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他躲过了上山下乡的浪潮,留在家里继续自学。那时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他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那时候虽然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么;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1974年夏天,在做了不到3年的学徒工之后,王沪宁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习法语,这一年,他19岁。按正常情况,王沪宁应该走上一条外交官道路,但是一个新颖的理想引导着他,使他在毕业时,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继续深造,并进入了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他的导师则是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先生。

尽管时隔36年,90岁高龄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其人依然记得王沪宁复试时的情形。“他来考的时候,复试啊,迟到了,本来是要取消考试资格的,但我比较照顾他,迟到了大概20分钟吧,还是让他考试了。”陈其人回忆,因为王沪宁“初试的时候文章写得很好”。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匾乏。王沪宁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要求带课,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别人开不出的难课、新课,而且开得有声有色。“能干、有才华、一目十行”一一这是当时复旦同事们对王沪宁的评价。

王沪宁也爱看武侠小说。读《射雕英雄传》,认为金庸的小说给人启发的是它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力,“尽管是虚构,但是这种想象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价值。如何突发异想,把本来的平平淡淡,看得异军突起,这样才能有创造性。”

王沪宁喜欢简约,讨厌繁琐。因为烦填写复杂的表格而放弃去日本做访问学者。在1994年1月12日的日记中,王沪宁写过一篇文章叫“反对表格主义”,里面提到一件事:“上次要去神户大学做访问教授,一定要问我初中是什么时候毕业,高中是什么时候毕业,哪一个月?哪一天?真是荒唐,和我做一名访问学者有什么关系?最后下决心不去,受不了这个。”

王沪宁在回忆校园生活时说:“复旦大学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魅力,这是复旦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理想主义对于个人的人品和情操是最好的磨石,越是敢于在理想主义磨石上磨砺的人,他的生命就越会放出异彩。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审问自己:我还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吗?”

王沪宁在1995年出版的《政治人生》中曾这样形容自己:“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问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因其“全国最年轻”而成为新闻人物。

1988年,王沪宁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与同在美国留学的江泽民之子江绵恒相识并成为知己。在美的半年内,王沪宁去过美国30几座城市和近20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与众多的美国人和外国人讨论美国,并将每天讨论、访问和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美国反对美国》一书。

在该书中,王沪宁细致描写了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政治体制,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进行权力交替。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就难以有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政治秩序……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之所以有作用,在于它们能保护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团体之问的权力关系。”

王沪宁政治学方面的才华,早在十三大之前就已经被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看中,特别是其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被看好。他的政治学著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当时,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曾庆红对王沪宁很是欣赏。有一年春节,上海市委的有关领导分别到各大学去参加教授们的春节茶话会,曾庆红选择了去复旦大学。茶话会之后,曾庆红特意找到了年仅30多岁的王沪宁,与他就当前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当时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几乎分辨不出谁是领导、谁是学者了。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也很熟悉王沪宁这个名字,他虽然没有见过王沪宁,但王沪宁的著作却是他爱看的理论书之一。数年后,当王沪宁被调到中央时,江泽民一开始就引用了王沪宁大段的政治学著作原文,这让王沪宁十分吃凉。另一位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在调进中央之前也曾有过请王沪宁作政治顾问的念头,进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江面前提起。

调入北京后,王沪宁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负责在报告中阐述“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当“十二大关系”以决议形式传达以后,美联社当天发表评论称,新决议既表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群体智慧,又表现出未来中国的强大希望。

走进中南海,王沪宁参与了十三大以来多部党的重要理论文献的起草。其中,有关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不能超越中国现阶段条件的论述,为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王沪宁曾在一些文章中反复强调,“一定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不能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拔苗助长”。在民主政治方面,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超过我国现阶段的条件”,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轴来发展民主政治,也只有这样,发展民主政治才是有效的”。这些理论的影子,都可以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决议中见到。

1998年,王沪宁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并且自此时起,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身份,在江泽民出访等外事活动中陪伴左右,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高层智囊。此后,他协助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王沪宁则在此时更上一层楼,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由副转正。在5年后的十七大上,王沪宁进一步进入中央书记处,从日常工作安排到智囊建议,对胡锦涛执政10年的政治建树着墨颇多。

中南海“第一智囊”曾是中国最年轻副教授

到了十八大,王沪宁则从204人的权力大名单中,晋升至25人的决策核心圈,创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进入政治局的历史先例。十八大之后,王沪宁紧密陪伴习近平左右,成为新一届中共高层的核心智囊。至此,王沪宁实现了辅佐三任总书记的新纪录。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新设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安委是国家层面的国家安全和危机处理常设机构,外交、公安、安全、总参、对外经贸等职级部委首长将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在这个新机构中,王沪宁将起到一个类似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作用。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中央政研室,由王沪宁兼任改革办主任。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47]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3]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2]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18]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2]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0]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66]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3]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