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姚洋:相比美国,德国的创新模式更值得借鉴
姚洋:相比美国,德国的创新模式更值得借鉴
2016/3/24 7:48:20 | 浏览:2076 | 评论:0

姚洋:相比美国,德国的创新模式更值得借鉴

 中国经济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转型升级主要靠创新。中国的两条创新之路,一条可称为从0到1,另一条则是从1到N。

  什么是从0到1呢,就是从无到有,原发性的创新,创造性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效果可能是爆炸性的,但也存在约瑟夫·熊彼特说的“创造性破坏”,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什么是从1到N呢,就是从1到多,从有到精,不断改进,追求极致。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

  美国从0到1的创新模式,与其国情的特殊性不无关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个国家的宪法都是移民设立的。移民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新路径就是从0到1。当然,这种创新有一定的创造性破坏,赢者通吃。新技术催生新行业的同时,也会把老的行业打垮。美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选举也是赢者通吃,特朗普只要赢得60%的选票,这个州所有的选举人票最后都归他。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特殊性,美国在创新方面有三个特殊性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 美国有非常强大深厚的金融体系,其强度和厚度可能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多次金融危机其实都是在美国爆发,但所有的钱最后都能跑到美国去避险,中国政府也不例外。金融的无缝对接可以给予技术原发性创新巨大的支持。

  第二、 美国的法制系统非常完善,对于创新和专利的保护非常到位。有了法律的保护,教授和技术发明人都敢于拿出自己的专利创业。中国的教授和技术人才对于知识保护还是心里没底。

  第三、 美国非常开放,这个国家至今仍然处于人口的净流入与正增长,这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里都像个例外。微软总部有3000名中国员工,不仅仅是华裔,很多就是大陆招过去的。

  美国这种创新对应的弊端就是没有中间产业的存在,始终是金融和技术精英在上,大部分人相对贫穷。特朗普的高支持率与贫穷白人的大量存在有关。

姚洋:相比美国,德国的创新模式更值得借鉴

相比美国从0到1的创新,德国的模式更值得中国借鉴。

  德国的创新可称之为“跟随式”,这种模式追求的是严谨求实,精益求精。长远来看,这种创新不如美国。如果说美国30年的平均增长率是3%的话,德国大概是2.5%,低那么一点点,但依然很好。关键是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有很好的就业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整体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很强。

  德国默克与北大国发院有EDP和一些合作。这个有30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一直很专注于自己的产业:液晶。全球显示屏的液晶有70%都是默克生产,但它不生产任何显示屏,只做液晶和一点点处方药。下一步,他们会专注于OLED的研究。一旦成功,液晶屏将可以无比之薄、形状各异,而且更加清晰。默克有自己的大学,很多学生就是未来的工人。

  当中国企业一窝蜂地冲向新能源汽车时,德国一家发动机公司仍在专注于柴油、汽油利用效率的提高,百公里耗油下降到3升以下,足以和新能源汽车竞争。综合评估的话,这比新能源汽车更环保。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这就是从1到N的魅力,这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工匠精神。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德国至今仍有25%的劳动力在制造业。

  中国的创新未来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不能简单地全盘拷贝美国模式,我们没有从0到1创新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要走德国模式,像BAT已经走到产业前沿,前面没路可走了,必须进行从0到1的创新。马云、马化腾的孤独就在于此,他们早就超越了自己原来的模仿对象。

  因此,中国在创新上两条路都要走,要学美国,更要学德国,一定不要放弃制造业,一定要提倡工匠精神。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中国的内需扩大,中国的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制造业,离不开从1到N的创新。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FDA 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的辞职信(附:中英文版本) 2025-04-02 [12]
刘瑜:没来的请举手 2025-03-27 [92]
勒内 吉拉尔思想下的 JD 万斯与彼得 蒂尔 2025-03-27 [84]
Raymond Ro:一位上纽商学教授的非典型跨界 2025-03-18 [215]
威尔·杜兰特:文明倒退的七种征兆 2025-03-17 [274]
何清涟:大争之世,坚守理想但要尊重事实 ——回应德国驻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坚守国际社会理念》 2025-03-14 [308]
[聚焦]赵晓:从俄乌争论看中国人的主流世界观 2025-03-10 [415]
孙立平:“五大寄生虫”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2025-03-07 [528]
许小年:经济还要下滑3到5年,将正面抗击三头灰犀牛 2025-03-07 [565]
吴菊生:【川普、泽连斯基及时代变迁】 2025-03-07 [48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