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垄断之殇,是谁让中小企业生存的越来越难?
垄断之殇,是谁让中小企业生存的越来越难?
作者:康斯坦丁 | 2016/4/9 3:12:15 | 浏览:1757 | 评论:0

 

垄断之殇,是谁让中小企业生存的越来越难?

真正健康的经济结构应该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在中国,大型企业往往具有非常高的审美性,它们常常是高薪、高品质、工作稳定的代名词,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因背靠大树,每天都能锻造出大量的铁饭碗供世人哄抢,个别的国有企业,售卖的不是产品,也不是服务,而是光鲜亮丽又体面的工作机会,以及让人刮目相看的社会地位:你给我足够的钱,我许你一世的工作。除了国有企业之外,民营企业中也不乏巨大的企业明星,他们掌握着国民生活几个最重要的领域,比如阿里的电商、百度的搜索、腾讯的社交,这些企业凭借着早期的技术积累,良好的运营管理,不断扩充,给社会创造了无与伦比价值,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算得上中华民族的骄傲了。

  显然,这些企业都是值得尊重的企业,消费者尊重他们,有关部门尊重他们,银行也尊重他们,于是,这些企业不愁市场,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不愁政策优惠,有关部门的章给他们盖起来要迅速得多,毕竟,这是造福整个社会的事儿;同样,他们也不愁贷款,银行如此强势,总是要把钱带给“最有钱”的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型企业,特别是有资本积累、技术沉淀的企业都能越做越大,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之后,就开始享受垄断利润和垄断情绪,接着他们又开始扩张,比如搞电商的去做手机,搞游戏的去做手机,搞社交的去做手机,搞空调的也做手机,而搞手机的人则去做电商,但如你所见,转型做手机的大企业基本上都失败了,特供机红火了仅6个月就全面消失了;而转型做电商的大企业还在挣扎之中,苟延残喘了接近7年。事实上,这些例子只是企业“船大难掉头”的一个缩影,强悍如微软,十年来烧了100多亿美元,也没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做出什么成绩。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越来越差。银行在他们面前从来就是高高在上,拿到优惠政策的概率也非常小,最困难的,还是人才的匮乏。如前文所述,在一个寻求稳定,寻求安全的职业环境中,国企里面的一个具有正式编制的烧锅炉职位,往往比写字楼里任何一个白领更吸引人,这样的经济结构是现实,也是无奈,更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事实上,真正健康的经济结构应该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让整个经济活泼、生命力强,而不是把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强塞到大企业里。

企业大了,什么病都有

  企业变大了之后,就好像人变老了一样,浑身的毛病,其中最突出的无疑是官僚作风,效率低下,而且受中国国情的影响,大企业容易陷入内耗,比如《潜伏》里的明争暗斗,就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种内耗的精髓。

  一般来说,大企业的会议比较多,而且参会人员有很多是一方诸侯,在这种会议上,讨论事情之余,还要顾及面子、身份、地位,毕竟,谁也不想在小弟面前丢脸。这些复杂的元素常常让大企业的会议冗长,效率低下,更可悲的是,这些耽误员工时间的大型会议往往不会有什么重要的结论,那些三五成群,只发生在走廊里的窃窃私语,往往能成为左右企业生死的关键谈话,如此的悖论几乎是全部巨型企业的通病。

  另外,随着企业组织扩大,往往将分工细化,且独立核算KPI,更诡异的是,不同部门的KPI常常是冲突的,比如成本部门的KPI是控制支出,他们会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手段来节约开支,甚至经常把员工出差的卧铺改为硬座,但销售人员需要见客户,需要请客吃饭,恨不得打飞机过去,一旦这种矛盾出现,相互对立之时,只能通过高层和CEO去解决,也就是说,独立核算KPI的系统之下,CEO会很忙,他常常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平衡这种微妙关系以消除内耗,每天忙得就跟皇上一样。

  人员内耗,会议效率问题,这是人性的弱点,只是大企业的组织把这种弱点给放大了,而且远不止如此。事实上,贪婪、自私、惰性都会因不清醒的企业制度而得到放大。如前文所述,大企业常常会乐于把工作分工细化,而且独立核算KPI,这就会造成工作之间的相互推诿、扯皮;而当一个企业在某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心理状态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加之,政策的优惠、银行的贷款都因其“成功者”的身份而接踵而来,让其忘乎所以,但这些往往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拓展,成功比率并不高,互联网企业的“特工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而这种不成熟的尝试,最应该遭到诅咒的就是大企业之于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今那些卖不出的特供机已无人问津,也没有人去衡量因此而占用的资本、人才到底损耗几何,毕竟,这事儿对企业来说影响不大,对于员工个人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事实上,大企业之于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会影响社区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从华为出来的员工会变成狼,而从中兴出来的员工更像牛,这就要求企业家的境界和觉悟都要非常高才行。所以,大企业不能多,否则,好的企业家会不够用。

破釜沉舟,中小企业的突围之路

  笔者常常思考,为什么大型企业的转型多半会失败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大企业在日子好的时候,一般会有丰硕的利润来源,这让其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当他们的日子变差的时候,那些官僚、贪婪、效率低下的毛病依旧存在,而且已渗入骨髓,要想重新创业比登天还难。在这种背景下,要么贪食固有利润,过一种平庸的日子,比如微软靠着window和office两大软件依旧能赚钱,于是,他们全部的会议都会围绕这两大软件展开,无休无止、无怨无悔;要么干脆宣布破产,彻底碾碎自己,又或者转售给其他企业,比如夏普,他们几度想要咸鱼翻身,但终因财务状况太差,而让郭台铭生吞又活剥。

  事实上,健康的国民经济结构中,应该重点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们活力四射,没有官僚主义的麻烦,创意文化相对浓重,而且这些企业因没有退路,常常能够破釜沉舟,攻克一项项技术壁垒,遗憾的是,中国社会之于中小企业的态度,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心态和发展策略上都没有调整到最好,不仅没有做大,更没有“做强”的希望。

  大概是“追求铁饭碗”的观念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绝大多数优秀的人才都会奔向大企业的怀抱,中国最独特的现象就是,满腹经纶的博士生,宁可去国企看报纸,也不愿意到小企业里做技术总监,因前者稳定,一生无忧,也就是说,中小企业招聘来的人,整体资质都会低一个档次,从智商到父亲的智商,再到父亲的人脉都不会好到哪里去;同时,因抗风险能力低,中国的银行向来不会愿意把贷款放给中小企业的,而人才和资本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两条脊梁,中国的中小企业都缺,混的不好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人才和资本的事儿,是社会风气玷污了中小企业,那么,自身运营理念的不健康则纯粹是自甘堕落。其实,每个社会都热盼中小企业能蓬勃发展,而且成为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社会机构,但中国的中小企业在面对困难时,常常不知所措,甚至把风险全部转嫁给员工,要求其义务加班、扣发工资、不交社保等等,这样根本留不住人;此外,中国的中小企业的跟风习性比较强,经常会在同一条街上,做同样的生意,然后让这条街变成血雨腥风的红海,如此德行莫说改变社会的态度,就连生存都是问题。笔者建议,中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去观察一些德国经济结构,他们有全球知名的大企业集团,更有生命力强大、日子滋润的中小企业,且占据了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80%,有的甚至成功走向国际化。事实上,他们核心的发展策略,就是不和大企业争辉,但同样要攻克小众领域的难题,最终形成技术壁垒,不断深耕。而且为了规避市场变化的风险,他们主要的客户群,不是终端用户,这些人的性情变幻莫测,相比之下,那些稳定的企业用户,才是德国中小企业的真正上帝。

  中国的中小企业要想突围,需要培养踏实、稳健的经营风格,依靠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人才、银行、消费者形成长期稳定的“正循环”关系,也即企业做好了,会更容易得到人才和贷款,良好的口碑也随之而来,而这些又能促使企业变得更好,不用做大,只需做强。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63]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48]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43]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63]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25]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27]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19]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37]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276]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1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