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提线木偶”? 花40多万回国只盼月挣1500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输出了留学生52.37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0.91万人。他们中,有些人从选择出国到回国就业,都是父母的“提线木偶”,留学钱没少花,用人单位对海归却越来越挑了,有的明确设定学制等门槛,起薪也不再那么体面。
被安排的出国留学路
春节过后,江西姑娘胡思思回到了她就读博士研究生的韩国某高校,至此,她在韩国的生活和学习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提及硕士留学英国、博士留学韩国的经历,胡思思用了“被安排”一词,她坦言,都是父母决定让她出国,读博士完全是“被老爸打包去了韩国”。
就在回国前,她又一次被父亲“安排”了。“老爸让我先去一所高校当设计学老师,今年9月入职,现在忙着给自己‘充电’,工作前最后的逍遥生活不多了。”胡思思笑着说。
归属感难寻
2014年,英国留学回来的济南姑娘张静镜加入了创业大潮。9年前,张静镜独自去英国留学,一呆就是六年。向来乖巧的她在大一下学期选择从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退学,报考了伦敦服装学院。从热门大学的顶尖专业退学,去考一个没把握的专业,张静镜很“任性”。她说,自己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品牌的设计公司。
2009年,张静镜拿到了英国著名时尚品牌麦昆的录用通知,但她放弃了。“在这样的大品牌……没有归属感,上升空间有限,所以我选择回国创业。”回国创业并不容易,从选址、建厂、装修、进机器到招工,张静镜亲自上阵。2014年3月,她在服装资源丰富的广东虎门建厂,如今,已在广州、南京等地开了5家专卖店。
不划算的“留学生意”
随着留学生越来越多地回国就业,不少“海归”成了“海待”(归国待业)。对用人单位而言,镀着海归金边的留学人员显得不那么吃香了,不少用人单位给他们设定了硬杠杠。比如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2016年的公开招聘,对报名的国(境)外院校学生明确要求,其本科毕业学校一般为国内全日制一本及以上院校,对于国(境)外学习期不满2年的,本科学校为国内985、211工程院校。
此前有媒体报道,一女学生留学芬兰花了40多万元,回国后只期待能找到月薪1500元的工作。40多万元、1500元,两个反差极大的数字不禁引人联想:如此高昂投资,是不是值得?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这种买卖显然太不划算了。据一家招聘网站调查显示,八成海外留学的成本(学费+生活费)年均30万元-50万元。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种种无用中,最无用的是将自己的一事无成归结为读书所致——我失败不赖我,赖读书没用,要不是当初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读书,我也许就有用了。
每隔一段时间,“读书无用”的论调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鼓吹者们言之凿凿地举出不少例子:隔壁村的张二,小学都没毕业,生意做得有模有样;刻苦用功十八年的老同学,还是个拿死工资、从牙缝里还房贷的小职员。底气之足,让我瞠目结舌。
在众声喧哗的读书无用论中,我比较注意三种声音。
一种读书无用论的鼓吹者,自己真没读过几天书,但或是其他能力突出,或是运气较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你的旧友聚会,或许也有这样一种悲凉的酸楚:极没文化的发小,居然成了大款。我们这些读了十七八年书的,除了学位啥也没有。他们给你倒上茅台酒、递来中华烟,再送你一句加了冰块的风凉话:文化能当饭吃啊?不错,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执行能力,确实很重要,“成功者”不见得都是读书人,但读不读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究竟能够走多远。
另一种读书无用论者,确实读过几年书,甚至还有相当漂亮、镶着金边儿的学历背景。你跟他聊哲学,他能把纯粹理性批判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你跟他谈美学,他能把斯宾诺莎、海德格尔诸人的美学观梳理得脉络清晰。回翻他的在校表现,还真是可圈可点。但眼下,知识和财富之间的转化很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清贫愤懑、怀才不遇中挣扎。在功利意图的驱使下,读书不是为性情的雕琢、底蕴的贮藏、襟怀的开阔,完全是为了换得利益,一旦变现受阻,就觉得读书无用。
这些人怯于面对的事实是: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自己无用。你确实是个不错的考试选手,确实从字里行间咂摸出了些墨水味,但失去了书本的荫蔽,你再没有半分优势。你的视角局限在那几本偏狭的书本里,却不知大千世界的无限可能。你只能在故纸堆里与前人对话,却不具备在现实世界里周旋的本事。种种无用中,最无用的是将自己的一事无成归结为读书所致——我失败不赖我,赖读书没用,要不是当初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读书,我也许就有用了。读书无用论,给他们提供了那么舒适、有面子、有理由的庇护所,那么理直气壮地回避了自己的无能。
种种读书无用的论调中,最可恶的一种是别有用心者。明知道开卷有益,却巴不得周围所有人都沉浸在玩乐中虚掷青春。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会有这么几个同学:熬夜的黑眼圈挂在脸上,偏偏大言不惭地告诉别人自己从来不学习。明知课堂所学东西的价值,非要激进地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毫无意义。他们几乎是人格分裂的——一边拼命地读书,一边一脸厌弃地说读书无用。
在他们看来,如果读书无用论能大肆风行,那么每多一个信奉者,自己就少一个对手。如果班上的同学都不读书,那么寥寥几个的保研名额非他莫属。如果同年进单位的新人都不读书,那么获提拔擢升机会的更有可能是自己。目光灼灼盯着一己之位,置社会风气于不顾,是为自私。比自私更浓烈的,是自卑的心理底色。这种人看似很有“谋略”,其实最没用,他不敢光明正大地迎接任何一种透明公开的挑战与竞争,只能动用这样卑劣的手腕,遮掩迫切求胜的病态竞争心理。
在这个涌动着反智情绪的社会中,读书无用论总轻易地受到众多赞扬、读书人的悲凉处境总是被带着嘲讽的态度围观,读书人的负面信息总是被满含鄙夷地放大。说实话,我也被无数次问过,你读北大出来能干什么?不还得跟我一样工作挣钱吗?读那么多书不还得嫁为人妇吗,有什么用?对此,我想说的是:哪怕我们做着同一份工作,我不会同你一样目光灼灼地盯着眼前得失;哪怕我们都将归于家庭的琐碎,我知道琐碎之中也有诗意与温情;哪怕我们都将面对生活的苟且,我会为我的子女在嘈杂中开辟一道安静的缝隙。
而如果我一无所成,我绝不拿读书无用来遮掩我的无用。因为我读过书,油墨已融入骨肉里,而你没有。
教育部发布《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 从大数据看“海归”就业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到2015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404.21万,去年出国人数为52.37万人,累计回国人数221.86万,去年回国人数为40.91万人。
3月25日,教育部发布《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指出,虽然这一人数比例仅占我国每年高等院校毕业生总数的约5%,但留学回国人员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市场备受关注的群体。那么,这些“海归”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意向如何呢?
近半海归期望在北上广深就业
蓝皮书指出,就工作期望的区域来说,参与留学回国意向调查的人员中,75%的受访者愿意在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其次是中部地区(15%),西部地区(7%),东北(3%)。接近一半(49.34%)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寻找职业发展机会,这个比例比2013年下降了8%,下降的比例转到其他省会城市之中。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回国处处长齐默表示,一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是留学归国人员选择就业的热门地区,因为这里就业创业环境较好。今年比例降低有多重原因,比如北京在实行就业落户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政策,虽然留学生还是很受欢迎,但确实在一些方面有了限制,其他几个一线城市也是如此。
专业扎堆管理学、理学、经济学
蓝皮书指出,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是最为热门学科方向,其次是工学、文学和法学。
齐默说,出国留学人员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选择经济、管理、商科比较多,选择专业扎堆的问题比较明显。目前,自费留学的比例占到97%,家长和留学生在选择留学国家、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分析不到位,导致对学业规划的盲目。
齐默表示,蓝皮书的发布就是希望用倒逼的方式为家长、留学人员在选择专业、学业规划的时候提供帮助,对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能提供一些资料。
回国大多选择就业少有自主创业
蓝皮书指出,从北京地区就业落户的留学回国人员就业机构类型数据看,留学回国人员在京就业的主要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23.85%)和民办企业(19.40%),以及外资企业、国家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
和前两年情况对比,进入国有企业的人数比例有下降趋势,而进入外资企业的人数比例有所提高。
仅3.32%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自主创业,但和上一年相比,增加了1个百分点。职业发展空间是所有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决策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因素(68.41%),其后是工作地点(60.20%)和薪酬福利(41.51%)。
(刘奕湛 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