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傅踢踢:我们真的那么痛恨潜规则吗?
傅踢踢:我们真的那么痛恨潜规则吗?
2016/4/14 3:02:57 | 浏览:3492 | 评论:0

傅踢踢:我们真的那么痛恨潜规则吗?

为确保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益,“潜规则”总会有空间

  昨天,有小伙伴给我留言诉说委屈。在国企勤勤恳恳干了五年,好不容易熬到一个升职机会。为求保险,还预先打点了领导,可提拔结果公示,却是年资较浅的同事。领导告诉他,同事通过亲戚搞定了更大的领导,实在无可奈何。
 
  在留言的尾声,这位小伙伴颇为心塞地感慨:“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潜规则呢?”
 
  机灵的你们一定已经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嘲讽这位小伙伴“五十步笑百步”。可我倒觉得,在乍看极端的个案背后,隐藏着更普遍的盲区:我们真的那么痛恨潜规则吗?
 
  道德感爆棚的人,会不假思索地回应一句“当然”。制片人或者导演睡明星,属于以权谋私,职业道德沦丧。商场上谈合作,涉及返点或送礼,又是有欠光明,甚至有违法的可能。
 
  然而,对这类潜规则说不,实在太过容易,它们本来也和多数普通人没什么关系。
 
  但有些潜规则,非但不会视为洪水猛兽,很可能还浑然不觉。去三甲医院看病,辗转托人,临了塞个红包,从而插个队,买个安心,算不算“潜规则”?儿女面临入学,想方设法找关系,只为一张一字千金的批条,这又是哪条“明规则”上写的?
 
  潜规则也是规则的一部分。而任何规则,都是当事多方博弈的结果。如果“明规则”能够确保最短时效、最大收益,“潜规则”便无处滋生。
 
  可现实是,“明规则”有法律的边界,有道德的束缚,有多方角力带来的消耗。为确保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益,“潜规则”总会有空间。
 
  分享一个亲身经历。我工作之初,申请了一个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媒体随团出访机会。可在开具相关证明的时候,却让单位的行政卡住了。拒绝通过的理由是,相关部门只有短信和电话确认,并未出具公文。末了,行政还加了一句说辞:“年轻人不要那么随便,媒体是纪律单位,外事无小事。”
 
  我在那一刻明白,规则不是铁板一块。同一条规则,用在你身上,和用在别人身上,完全是不同的效果。在这个例子里,行政利用对“明规则”的解释权,制造了一条差别对待的“潜规则”。
 
  同样“外事无小事”,兄弟单位的年轻人就能够通过,同单位的领导,也能畅行无阻。但作为本单位的年轻人,遇到这条因人而定的“潜规则”,只有吃瘪的份。
 
  我对这位行政没有意见。尤其时过境迁,回头来看,她也许只是心理不平衡,或者索性是当天情绪不佳。但这件事却提醒我,或许每个人离“潜规则”都不远,成为“潜规则”的缔造者,也不是天方夜谭。
 
  如果留心网络留言和评论,会发现有趣的现象:不少抱怨社会不公的,潜台词是不公导致的利益与他们无关。不少斥责房价虚高的,都在等着抄底的机会。
 
  呼吁的前提无比正确,而且值得追求,但堂皇的冠冕底下,却是飞速运转的小算盘。这也就能够解释,成功学为何构成了畅销书的明面,与之对应的暗影,则是厚黑法则。
 
  我不提倡“潜规则”,更反对以违法或背德的手段,达到徇私的目的。但一谈到“潜规则”,就站上道德的制高点,同样不足取。在表态之前,至少应该先弄明白:潜规则是什么,又如何运转。
 
  曾经有人在知乎上提问,为什么那么多人仇视潜规则。我的回答是,很少有人真正仇视潜规则,仇视的只是自己在规则中的排序。
 
  利益有限,而欲望无限。潜规则避无可避,唯有慎之又慎而已。

傅踢踢:我们真的那么痛恨潜规则吗?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岭大科研 | 周敏教授团队解码美国“走线”群体生存策略:网络个人主义的功能与局限的剖析 2025-10-06 [53]
哲学家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2025-10-06 [45]
李泽厚:我希望我们的作家不必太着眼于发表,不要急功近利 2025-10-06 [26]
古斯塔夫·勒庞:群体屈从于权威,却不怎么会为善良动心! 2025-10-04 [35]
管涛:三方面因素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 2025-10-02 [107]
古斯塔夫·勒庞:应试教育在社会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 2025-10-02 [56]
易中天:没有信仰的人,该何以自处和处世? 2025-10-03 [73]
易中天: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人,学着做到这几点 2025-10-03 [76]
赵晓 | 从加尔文到柯克:信仰如何在公共领域活出来 2025-09-27 [280]
台湾学者潘光哲:为什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改造国民性? 2025-09-15 [66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