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海外近报
关键字  范围   
 
《金融时报》: 抗击微信疲劳 - 信息碎片令中国人不堪重负
《金融时报》: 抗击微信疲劳 - 信息碎片令中国人不堪重负
2016/4/17 1:57:31 | 浏览:2886 | 评论:1

《金融时报》: 抗击微信疲劳 - 信息碎片令中国人不堪重负

      微信在中国人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打电话,发简讯,视频会议,电子商务平台,打游戏,叫外卖。但是现在用户说,他们已经被无数的信息搞得不堪重负,他们每天受到简讯、卡通和广告的轰炸。

  《金融时报》引述一名叫谢煌煌的网友在微博上说,他不愿意打开他的微信,因为他将被洪水般的信息淹没。“我被微信吸引,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信息爆炸时代的虚拟乐园。但是现在它碎片化、铺天盖地并且毫无用处。”

  在一月份,大陆媒体发表一篇文章谈论“微信疲劳”,说大约25%的用户每天查30次微信。文章说人们“已经被爆炸性的垃圾绑架”。 “每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被嘈杂的微信群组和家人朋友无数的帖子包围,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必需品。没有人喜欢被微信绑架,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法放弃微信的理由。”

  腾讯说微信活跃用户比去年上升39%,达到6.97亿。

  网络社交摧毁现实生活的交流
 

  大陆媒体人小木头撰文说,在社交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简而言之,许多弄潮儿,已经进入了碎片化生存。人们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都被碎片化了。

  伴随着手机QQ和微信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聊天,也可以无时无刻的“社交”。但是虚拟社区的社交却摧毁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比如,过年时抢红包是所有人都热衷的游戏。团年饭桌上,大部分人埋头抢红包,生怕几句话的功夫红包就会被抢光,所以顾不上跟身边的人聊天;所谓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也成了伪命题。

  碎片化偷走了人们宝贵的时间

  碎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偷走了人们宝贵的时间,珍贵的专注力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

  不少人感慨说,自己忙忙碌碌一天下来,好像啥都没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因为大量的垃圾信息让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事情。要写一个方案,QQ群突然有同学头像在闪动,进去聊几分钟;过一会儿微信上有朋友发来消息,约中午一起吃饭,聊几句订餐馆的事;再过一会儿,同事打来电话,有个邮件需要马上看一下。结果一上午,方案一个字儿都没写,什么事都没有做,两手空空。

  信息碎片化让人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


  此外,碎片化的信息只要求人们浏览,无需深入阅读,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不爱动脑子,不爱深入思考,渐渐失去了这一种能力。

  研究显示,信息碎片化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

  在坚定地反对这种“快阅读”的队伍中,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就是一位代表性人物。他所著的《最愚蠢的一代》一时间冒犯了诸多年轻人。在他看来,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朋友圈四周年:我们都是毁掉它的罪魁祸首

(默尔索)

《金融时报》: 抗击微信疲劳 - 信息碎片令中国人不堪重负

4月19日这一晚的微信朋友圈,属于它自己。晚饭时间,微信的官方喉舌“微信派”推送了文章《四周年,所有人问朋友圈》,这是一封没有阅读数统计,无法评论或赞赏的生日邀请函,用户们的无声转发是唯一可以向其表达生日祝福的方式——在芝麻绿豆都要大肆宣扬一番的中国互联网传统中,这份克制显得异常珍贵和与众不同。

 无需借势甚至造势做品牌宣传,这是一个优秀产品的底气。根据腾讯智库发布的《微信数据化报告》,58%的微信用户经常浏览和发布朋友圈,这意味着每月有超过3亿的用户将朋友圈作为信息获取及分享的重要渠道。而作为朋友圈的对标产品,微博2015年四季度的月活跃用户是2.36亿,二者相加,瓜分了海量中国网民的网络时间。

 说起时间,四年也算是一个很宏大的时间概念。四年前,微软才刚刚发布Win 8操作系统,360还是一家能与百度腾讯同时开战的刺儿头公司;大家都开始扎堆做手机,但从盛大的Bambook手机、到胎死腹中的网易手机,再到360特供机、阿里云手机,还没有人找准做这件事该有的姿态;诺基亚Lumia 800仍然还能售出超过2500元的高价,而库克在这一年接手苹果,越来越多的人用起了iPhone 4s。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微信朋友圈好像陪伴了我们不止四年,仿佛有半个世纪那么久。

 我个人算得上是微信的早期用户。当时,我从微信朋友圈得到的,是社交需求从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这样的社交网站向移动产品的延续。我也是在这里意识到,朋友圈是一个类似于Minecraft的自主游戏,它究竟是一座简易的围栏,还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你的朋友决定了你朋友圈的迷人程度,它是你个人生活的一种投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网友手机里也有一千个朋友圈。

 好友质量这件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是绝对的。以我举例,出于工作关系,我的微信好友中有很多可以称之为优秀的人,他们大多是某些领域的意见领袖,在他们真正想沉下心来思考的时候,确实会有充满启迪的信息出现在朋友圈信息流中。但是,没有哪一个人会绝对意义上的迎合另一个人的口味,再严肃的意见领袖也会晒旅游照,也会转发商业广告,也难免要晒娃。在接受有益信息的同时忍受无用信息,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朋友圈的代价。

 如果将微信号比作手机号的话,那么朋友圈从本质上改变了陌生人社交的初始模式。你完全可以在加了一名微信好友之后,通过仔细研究他的朋友圈来决定第一句话说点什么,在相识之前就建立了解,而你所获取的信息是对方主动提供的。这对擅长勾兑的人有利,但被动一方几近透明,至少,是某一个性格切面的透明。因而当朋友圈涌入太多本不是朋友的围观者时,人们就忍不住产生了想逃离的念头。

 真正让人想逃离的,还是微信朋友圈开始承载越来越多复杂的功能。当父母、同事、同学、领导、客户、下属、网友等几乎是一个人全部的社会关系都被集合到微信中时,微信朋友圈也就从此失控了。我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交网络其实是放大了人性格中的一个切面,同一个人的微博、豆瓣、知乎和朋友圈可以出现四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这种精神分裂是这个时代下网民的刚性需求。

 因此,微信朋友圈最大的无为而治的优点,反而也成为了它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它没有性格标签。当平台不为自己下定义的时候,用户就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下定义,于是乎各式各样类型的内容涌入朋友圈,在信息流内容的浏览过程中,用户得不到性格切面的放大,因为他放进了太多的龙蛇混杂。当愉悦感无法产生,用户的乏味就是一种必然。

 我们或许可以说,微信朋友圈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没做错什么。的确,是用户自己毁掉了自己的朋友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罪魁祸首。但是这种状况就好像是,发了一张白纸和一组颜料给毫无绘画基础的孩子,孩子涂鸦之后,这张纸最先会让孩子产生反感。而一个好的社交空间,要有框架,有取舍,孩子的涂鸦能力不能够被相信,必须要有内容和主题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秘密花园》这样的绘本会走红的原因。

 或许是我悲观,从这样的维度我很难为朋友圈五岁、六岁甚至十岁生日送上祝福。尽管,它所呈现出的精致的产品追求和高级的审美品位鼓舞了整个中国互联网,宛如清冽春风,但过分放权,怯于阐释自我的朋友圈,其结局很可能是尴尬的无咎无誉。
 

相关栏目:『海外近报
11个市长有9个是穆斯林,英国地方选举结果出炉 2024-11-16 [46]
大清算,要开始了…… 2024-11-16 [64]
俄乌战争观察:特朗普“回旋镖”或刺激新一轮全球博弈、泛论俄乌冬季战略…… 2024-11-12 [137]
残酷的真相:美国人不相信新闻媒体 2024-11-04 [342]
昨天开始,德国实现“性别自由” 2024-11-04 [327]
选战接近尾声之际,一些美企领导者虽然避免选边站队,但认为与特朗普搞好关 2024-10-31 [449]
美国大选:捍卫民主规则与反民主规则的博弈 2024-10-31 [357]
三大国联手开始“关门打狗”薅羊毛! 2024-10-31 [370]
美国式大学的兴起:芝加哥大学与斯坦福大学 2024-09-27 [328]
美国新闻稿2025年最佳大学排名 2024-09-25 [40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郭加科说:留言于2016-05-01 02:54:22(第1条)
这篇《金融时报》报道纯粹是夸大其词!我虽然起步晚,2016年才开始用微信,现在却每天都在用它离不开它,因为它的用处太大了,简直就是一个我的大管家!但是也没有见到所说的大量垃圾广告。用的频率高的人可能有那个问题,但是有什么可抱怨的?没有免费午餐,网站提供商不打广告的话用户就得“出血”了,不是一回事吗?如果广告与你无关,你置之不理不就行了。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