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市场最近悲喜交加,“希腊悲剧”先是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大幅下跌,而后欧元区“自救”方案又使美欧股市反转,主权信用危机暂时平息,但未来全球经济依然充满变数。
中国人习惯了隔岸观火,而如今,中国经济也是热得不行。房地产降温还在行动中,地方债务危机日显。
与发达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没有地方政府破产机制,即便地方政府无法按期还债,中央政府最终还得加以援手。况且欧元区都可以直接印钞票购买希腊债务,那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岂不更可以直接让商业银行消化地方的呆坏账?所以,不要担心中国,地方政府不会破产,中国经济也不会崩溃。
不过,去年宏观刺激政策的后遗症的确在不断出现,化解资产泡沫和投机行为,就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除了抑制泡沫,管理通胀预期,如何有效地分流投机资金,更是政策的主要着力点。13日,中国国务院出台了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明确提出,只要法律没有明确限制的领域,民间资本都可以投资。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投资金融业。
在政府投资难以为继的当下,鼓励民间投资,无疑是支持经济增长,避免经济泡沫化的良方。政策当然是好政策,但能否顺利执行,需要进一步观察。
近年来,中国国务院多次发文强调鼓励民间投资,但至今效果不彰,其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大门虽然打开,然无形门槛依在,主管机构采取多种办法阻挠民间投资,以维护既得利益。
此番中央政府发文鼓励民间投资,并强调“非禁即入”,无疑历史意义巨大,但若达到政策本意,仍有三个问题待解。
首先,主管机构能否真正放松管制让人怀疑。长期以来,行业管制导致部门权力巨大,进而滋生寻租行为,放松管制即意味着原有既得利益丧失。因而,不可指望管制当局能够主动行事,放弃权力。为促其转身,还须相关实施细则配套,并加以法律和政治监督。
其二,国有企业怎样定位不得而知。垄断性行业长期为国企控制,在管制条件下,国有企业与管理当局联系密切,利益纠葛难分。为维护既有利益格局,难免会出现官方机构和国企联手阻碍民间资本进入的可能。因而,必须规范国企边界,约束其市场行为,这有待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
其三,民间资本如何生存令人担忧。垄断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但投资要求颇高。民间资本相对弱小,如果贸然进入,恐体质虚弱,难禁风雨。想站稳脚跟并长大成人,仅靠民企自身努力并不现实。因此,政策能否有所倾斜,对民间资本进行扶持值得期待。毕竟国企长期受到关照,经过多年改造已成行业“巨无霸”,简单强调民企国企平等竞争,其实并不平等。
如此看,启动民间投资看起来风景很美,但打破“玻璃门”仍需时间和气力。而民间资本即便能够“破门而入”, 要想“落地生根”也非易事。以往历次宏观调控受伤的多是民企,这也让民企心存忌惮。
所以,要让民间资本有效投资,还应通过法律和制度框架加以细化,以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产权地位和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