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現代人說起「上海」,不免聯想到外灘的洋氣,南京路的繁華,城隍廟的熱鬧,和浦東新區的流光溢彩。如今,紙醉金迷的上海夜景甚至足以讓紐約的曼哈頓黯然失色。
然而,一個鮮為人知的「老上海」正漸漸消失在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上海的記憶也漫漫從人們的腦海中淡去…所幸,有一位「老上海」,他用鏡頭和膠片為上海保留了一份珍貴的遗影。
4月26日至5月26日,老中地方新聞與上海申報同步舉辦「儂好!老上海:龔建華老上海攝影藝術展」,展出攝影家龔建華從1978年至1995年間拍攝的老上海建築與人文主題作品,在樸素的黑白照片中還原那份漸行漸遠的老上海回憶。
龔建華,中國著名攝影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關注上海的「弄堂文化」及石庫門建築藝術。他悉心鑽研上海弄堂建築與人文社會歷史的特點、變遷與發展,並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將諸多真實寶貴的原始藝術和影像留在了自己的上萬張攝影作品中。
在他的鏡頭下,「弄堂」是一個重要題材;在他眼中,「弄堂文化」就是老上海民俗民風的濃縮。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上海在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吸納融合西方文化,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空間,即「弄堂」。弄堂建築不僅體現了大量中西合璧的藝術特征,而且記載了幾代上海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態。
龔建華不僅拍攝建築,他更迷戀的是生活中平凡而生動的故事。「七十二家房客」是龔建華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也是展現弄堂文化的代表之作。
72家房客(攝影:龔建華)
所謂「低頭不見抬頭見」,形容的正是弄堂內的鄰里關係:幾十戶人家被迫共同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共用一個衛生間和廚房,你洗衣來我做飯;主婦們忙裡忙外,老人們吞雲吐霧;這家的大胖小子在洗澡,那家的黃花閨女正埋頭寫作業…生活的瑣碎,市井的喧囂,里弄之間濃濃的人情味,都靜靜地流淌在黑白的光與影中,猶如一幅城市油畫。
電話亭
-
-
重慶北路324弄
-
-
新潮 1987年
-
-
為建高架橋被拆遷的老房子 1992年
龔建華說他拍攝的過程就像「狩獵」一般,既要有禿鷹一樣銳利的雙眼去尋找主題,一旦「相中獵物」,還要有獵豹一般敏捷的身手,立馬取景、構圖、調焦,時機一到 –「咔嚓!」調皮搗蛋的小屁孩、含情脈脈的電話亭姑娘、賊眉鼠眼的巷口小販都是他照片的主角。在那個沒有數碼相機的年代,每一次抓拍拼的都是硬功夫,每一張底片都是一份不可複製的孤本。
除了捕捉生活細節,龔建華的作品還記錄下新老交替的一幕幕感慨:嶄新的轎車與遲暮的老人,新潮的文化與保守的目光,被推倒的老建築和勢不可擋的新發展。歷史的巨輪是無情的:蘇州河上「渡口」消失了,街頭弄口的「老虎灶」打烊了,皮匠攤、銅匠攤、修理棕綳攤、修鋼筆攤歇業了,最後的剃頭擔子也被送進了博物館。改革開放的腳步不斷加快,上海人漸漸搬進了高樓大廈,如今90%的弄堂都消失,只有不到30%的上海人仍生活在弄堂,作為老上海象征的弄堂文化也逐漸消失。而龔建華則為這座變遷中的城市留下了珍貴的視覺記憶。
本次攝影展在中美兩地同時同期舉行,實屬創新。本著記錄歷史、保留歷史的使命感,龔建華表示舉辦本展的目的是為了「把中國的故事說出去,說好中國的故事」,讓中美兩地人們認識一個漸漸消失、或已經消失的上海,為後人留下一點值得記住的史料,同時更是提醒人們,珍惜今日改革開放建設發展帶來的碩大成果。
時間:4月26日至5月26日
週一至週五,11:00 am – 5:00 pm
地點:老中新聞藝文中心
260 Main Street, Suite 200
Redwood City, CA 94063
電話:(650)369-4680
入場:免費
聯合主辦:
美國老中地方新聞
美國國際傳統文化發展基金會
中美文化交流中心
美國北加州蘇浙同鄉會
北美致公協會
上海申報館咖啡
承辦單位:
上海全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聖石(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