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哈佛广场(Harvard Square)摄影:张庆源
人生中第一个在海外度过的“五四青年节”,是在哈佛。“80后”一代已经不再那么年轻,但是从从容容地过个青年节还是问心无愧的。
波士顿最近几天阴雨连绵,让我心情也不是那么阳光,生活和学习有诸多压力,但这其实才是生活的常态。哈佛同学们的心情大概与我有几分相似。因为正值考试季,弥漫几分焦虑是难免的,哈佛拉蒙特图书馆(Lamont)里座无虚席,一座难求,看来临时抱佛脚这事是不分国界的。
压力有多大?大到要用“裸奔”(Primal Screaming)来释放,这活动按照英文的原始意思应该是“原始的尖叫”。就在我写这篇文章当天的美东时间5日凌晨,以本科一年级为主体的同学们,要裸身跑过哈佛Yard校园,释放考试周带来的压力,也传承哈佛这个绵延56年的传统。
哈佛一个学年主要分为秋季和春季两个学期,但这里面被大量零星假期分割——除了圣诞假期外,一年中还包括比如“复活节”、“感恩节”、“哥伦布日”等10个美国传统假期,真正上课的时间比国内大学要少很多。但这一点也不意味着他们的压力小,网上流传的关于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照片并不属实,但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Lamont是确实存在的,所以学霸从来不轻松。
图为哈佛考试季的Lamont图书馆以及热心同学派发的巧克力 摄影:焦东华
是的,哈佛以及大多数美国高校学期结束的就是这么早,5月10号左右,就基本考试结束。全校的2015-2016学年毕业典礼是5月26日,各个学院各自的毕业典礼则是在这个日期的前后,以至于在10号到26号之间,很多同学们都要出去游览一圈。全校毕业典礼今年邀请的演讲嘉宾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我会在参加后给大家在新华网思客的“庆源哈佛观察”栏目中做细致观察。
而更多不毕业的同学们要利用这个近四个月的超长暑期,奔赴各个高大上的实习单位,展现哈佛同学的风采。至于去向,首选还是金融机构,前些年可能还多一个选项是咨询公司,这里面又以投行为首选,这不仅是实习的理想去向,同样也是毕业就业的最理想之选。
我与哈佛的同学们聊起这个话题时,大家也都普遍认可对这个就业趋势的判断。坦诚地说,我对此略有失望,尤其是致力于国家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尽管有一些诸如致力于非洲扶贫的情怀青年,但总体上,与其他学院在就业选择上好像也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我绝不是说金融行业不“高大上”,正因为这个行业光鲜和体面,我们一点也不担心大家不去选择。但国家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需要再造,中国也正处于一个转型和崛起的时代,我总觉得世界顶尖名校的学生,应该有着更多的使命感。毕竟我们今天探讨的并不是如何找到一个好公司,而是国际青年节下的世界青年发展。
个人选择是时代的一种反映。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在更大范围内的不确性时代。近15年来,互联网经济横扫世界,主宰这个世界的下一个科技革新尚没有公论,哈佛隔壁的兄弟院校“MIT”的创新实验室前些天有两天开放日,这所世界著名理工类院校应该说很大程度上能够昭示出世界科技发展的某种前瞻性。我去参观了一圈,VR、3D打印以及大数据,各种科技方向齐头并进,谁是谁的未来呢?
图为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和访问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 摄影:Adam Devara
说这些科技发展的案例,绝不是强调美国的领先,中美这两个国家各有所长,出国后才会更加理解我们的既有优势。赴美前,在一个工作场合,我老家山东省的郭树清省长听说我要来哈佛访学,送给我一句话:“到海外后才能破除一种对国外的迷信。”他曾在1986年赴牛津大学做过访问学者。我来哈佛8个多月后,感觉确实如此,这两个国家需要心平气和地互相学习和促进,两国的青年也是一样。
这就是当下青年面临的时代,纷繁复杂,充满各种不确定,但拂去这个不确定的社会带给我们的浮躁诱惑,这其实是一个青年未尽潜能的时代。我们更多地加入社会发展的时尚潮流,但更少问及自己内心“最初的梦想”,这是一个看似宏大但很现实的青年命题。就像高晓松说的,“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大师就会变少”。在一个科技一日千里、社会功利浮躁的氛围下,如何保持一种追求大师的情怀,应该不仅仅是青年一代的一种奢求。
最终的深刻挖掘都是要挖掘自己,战胜一切的根源在于战胜自己。如果我们做事变成求完美,求稳妥,照顾到方方面面,其实就成了“总是在权衡利弊、就是不肯坚持到底”的意识状态。我总相信,无论人生到哪个阶段,只要心中有梦想,就依旧需要一种“尽管泥沙俱下,但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力量,只要心中有这种精神,我们就一直会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