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工作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但是今年上半年,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政策来推进这些工作,但一些领域仍遇到了较大挑战,其中以去产能最为显著。
去产能需要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
上半年去产能为何出现了反复?
今年上半年,“三去一补一降”的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去库存进展比较明显,制造业去库存一直在持续,目前库存水平比较低。由于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办法,房地产去库存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不过,去产能则遇到了一些挑战。刚开始,中央一些去产能的政策部署影响比较大,有些领域去产能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是,一季度出现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情况,带动了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反弹。而房地产是拉动面很宽的行业,相关联的钢铁、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也跟着迅速反弹。
这个反弹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大宗商品的价格可能在去年年底就触底了,适度的反弹是正常的。比如,钢铁行业里最好的企业宝钢、沙钢也开始出现亏损,这意味着钢材的价格可能已经接近底部,或者说PPI可能接近底部了。但另一方面,有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反弹有些过大,比如螺纹钢一度涨了百分之七十,这就导致有些行业本来准备去产能,看到价格上涨,就停顿下来,甚至有些已经关停下来的产能,又开动起来。
不过,虽然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了较快上涨,但是房地产大的供求关系并未改变。构成房地产70%的城镇居民住宅的需求峰值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今年一季度的反弹并没有改变这个基本格局。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有人员、资源向大都市圈聚集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房地产投资增长也是区域性的,从时间上看也就一个季度的时间,二季度就开始回落。
房地产业的这种变化客观上推迟了去产能的进度,钢铁、煤炭等行业本来准备去产能,后来却又扩产能,但最后发现产能还是过剩的,还要继续推动去产能。这样折腾,对中国经济平稳触底是一个扰动。扰动之后会回归正常的轨道,也会带动房地产的相关行业回归到正常水平。
今后一两年将是中国经济触底的关键期
下一步中国经济走势,要看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增速回落会停留在什么位置。如果比以前的低点更低,不排除未来经济还有进一步减速的可能性。如果与以前低点持平了,甚至还略有上升,就需要考虑中国经济开始触底,进入长期的中速增长平台。
经过6年多的回落后,中国经济已经相当接近底部。当然,接近底部与实际触底还不是一回事,今后一两年将是中国经济触底的关键期,不确定性将大于以往,金融风险、国际重要事件以及政策导向等都会对触底进程造成影响。去产能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去产能到位了,PPI和企业利润才能趋稳,而这正是经济触底的一个重要条件。
去产能需要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
对于去产能的方式问题,建议采取类似碳排放权交易的方法。先将指标分配到各个地区,指标配套奖励措施,同时允许企业进行指标的交易,好的企业你可以不去产能,把去产能的指标卖给差的企业,差的企业除了完成自己的指标还可以多去一些。这样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优胜劣汰,同时国家去产能的政策也能得到比较好的落实。
在中国,纯粹靠市场竞争去产能,至少在短期来看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为政府参与程度较高。因此,去产能需要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
从长期讲,去产能实际上只是表象,背后是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根本上看,这仍要依靠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
目前去产能的重点是在重化工业,这些行业国企的比重比较大,所以在这些行业去产能,既是对生产能力的调整,也是对国企已有的一些体制机制的调整。
国企去产能难度比较大,主要是人、债和资产重组的问题。显然,这些问题都涉及国企改革。下一步去产能必须和国企改革结合起来。如果对这三个问题没有比较好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解决办法,去产能要到位比较困难。
大城市住宅用地供给不足是房价上升的重要因素
一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吸引了许多资金流向房地产行业,影响了制造业的投资。而且,房价过高会提升城市生活成本,对制造业、对创新都不利。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现象:一方面,这里面有一些正常的因素,人口和资源向大都市圈集中,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正常态势。但不正常的方面在于:现在流动性比较高,或者说是过高的流动性推高了房价。其次,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真正用于居民居住用途的土地占比还是偏低,生产建设用地占比较高。大城市住宅土地的供给不足,是导致房价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说得远一点,土地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还没有实现正常的双向流动。比如,农村的大多数集体土地还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不能实现同权同价。这些土地一旦实现真正流动、同权同价,农民一部分资产的潜在价值就会显现出来,这也是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
现在农民要进城,城里一部分人也想下乡,如果农村和城市之间各种要素都能双向流动起来,将会成为中国很大的增长潜力。这方面的改革必须要加快,对经济稳增长也有好处,但目前力度还不够。
2016上半年中国经济分析,稳中有好亦有难
高连奎
从长期看,进行财税侧改革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特别是通过结构性税收改革需要增加财政收入才是正道。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举行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其中,有几个情况值得注意:
第一、核心经济数据都在大家意料之中。比如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7%,CPI同比上涨2.1%,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9%等,都没出乎大家意料。
在经济运行中,一般是政策先行,数据在后。在没有重大经济政策出台的情况下,经济数据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动,而近期中国并没有新的重大经济政策出台,所以看到这些经济数据,人们并不会感到意外。
第二、社会融资数据持续疲软。2016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961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48万亿元,同比多增8949亿元。从结构看,2016年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6.7%,同比高1.8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10.7%,同比高4.6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2.9%,同比高2.5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7.8%,同比高7.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6.2%,同比高1.7个百分点,其中银行委托贷款的快速增加和信托贷款的下降,说明市场大额资金仍然保守,风险偏好比较低,对未来经济缺乏信心。
另外有两项还出现了下降,分别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占比-3.9%,同比低4.4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3.1%,同比低13.4个百分点,其中外币贷款与中国进出口持续疲软有关,进出口萎缩必然导致外币贷款下降。另外,近期中国企业对外并购降温也是导致外币贷款下降的另一因素,票据融资的下降一方面是监管收紧所致,也说明企业现金流趋紧,短期融资风险增大。
第三、GDP仍有下行压力。这几个季度,GDP走势仍然呈现下行或平稳态势,比如去年第三季度GDP增量为6.9%,第四季度为6.8%,而今年前两个季度均为6.7%,中国经济增量虽然维持在6.5%-7%的合理区间,但是短期内却看不到回升的趋势,而且如何没有更多经济促增长政策出台的话,仍然有下行的压力。
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但可持续性值得注意。2016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836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2016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879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8%,可见固定资产投资更多是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仍然萎缩。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民间投资则几乎没有增长,民间投资低迷还是因为融资成本因素,目前融资成本还是影响中国企业扩张的第一要素,近年中国的大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都没有出现明显下降。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经济的回暖一般需要政府投资先行。目前政府投资已经出现回暖,因此下半年民间投资和GDP总量数据都会有一定的好转,但是目前政府投资更多的依靠发债增加杠杆,因此具有不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债务利息支出已经超过科学技术支出,也超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已经与住房保障支出不相上下。如果中国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过几年中国的债务利息支出将会与医疗卫生支出,或是农林水利支出相当,这将隐藏着一定风险。从长期看,进行财税侧改革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特别是通过结构性税收改革需要增加财政收入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