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5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显示,2012-2014年这3年回国的留学生人数为99.12万人,超过之前30年的总和。而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至52.37万人,海归则达40.91万人,当年归国与出国人数比提高至78.1%,而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4.21万人,留学回国人数总量达221.86万人,总回流率达54.8%。教育部预测,海归人数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66.6万人。
留学生近些年加速回流,有着相当一部分“被动而为”的成分。比如说,工作签证和移民门槛的提高,使得他们很难在相关国家立足。而除此以外,另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在于,随着留学生群体的整体扩张,其“平均素质”早已极大稀释。除了极少数“顶端精英”成色依旧,多数留学生的光环已经退去。
数据显示,近五成海归工作5年以上才能收回留学成本。他们期望月薪3000至8000元的占63%,1万以上的占12%。57.80%的海归就业岗位分布在基层岗位,中高层占33.70%。海归收回留学成本调查中,5年及以上的占49%,两年包括两年内收回的共占22%。
高额留学投入和实际薪酬的落差,让海归难以“屈就”。中国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对留学归国人员薪酬区间调查显示,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月薪主要在5000元至1万元,而本科和专科毕业海归的工资多在5000元以下。《2015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约96%的海归都有拒绝工作OFFER(入职通知)的经历,其中约62.7%的海归是因为收入不理想。
外企现在更加注重本土化,有的连英文面试都取消了,只要求能够简单交流和读懂英文邮件就行。除少数顶尖商学院外,他们现在更加偏向招聘能脚踏实地的国内毕业大学生。
海归群体在国际化视野、独立思考工作、快速适应与沟通等方面都具有相应优势,无论求职还是创业都会增强发展后劲,“但留学本质上应是对本国理论知识、教育内容、科研条件方面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到他国补充的短期行为,不应一味对海归群体进行拔高或者贬低”。
因此,留学人员需要加快适应海归常态化的调整,社会各方对海归群体也需要宽容与理性。出国学习,回国就业,这一切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个体选择。
海归从“镀金时代”步入“青铜时代
海归,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素质出现分化,其待遇与预期也与此前形成明显落差。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去年,我国出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海归已从“黄金时代”逐步进入“镀金时代”,现在已步入“青铜时代”,海归“去光环化”将成必然趋势。
收100份简历20份是海归,“留学赤字”现象明显改观
张卓娅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她说,三四年前,收100份简历只有五六个海归,现在100份简历中可能有约20份是海归投送的。
200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14.4万人,海归人数为4.4万人,当年留学归国与出国留学人数占比为30.5%;到2011年,这一比例达54.8%。去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至52.37万人,海归则达40.91万人,归国与出国人数比提高至78.1%。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留学人员数量激增带来的海归人数自然增加之外,看好国内发展环境与机遇是“海归潮”兴起的重要因素。在瑞典留学三年、工作两年后,年近30岁的何岸2015年放弃申请“绿卡”,回到四川成都,在一家网上外送餐饮企业负责市场推广。
何岸说,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数十年间社会环境都是静态的,有的甚至家门口换了块路牌就算一个大的变化。归国后发现,都市生活巨大变化的背后处处是商机,“一起出国留学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陆续回国发展了”。
一些国家的工作签证和移民门槛提高,也加速了“海归潮”的形成。3年前在法国留学毕业的周宜菁,原计划先在欧洲工作几年积攒经验再回国。然而法国、英国等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收紧留学生工作签证,保护本国就业岗位,让她不得不提前回国。“我们一拨10多个中国留学生,除一个嫁给法国人之外其余的都被迫提前回来”。周宜菁说。
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与企业开展“千人计划”、跨国引才、设立留学生创业园等项目,也吸引了一大批留学人才回国。人社部副部长汤涛日前表示,2015年,各地人才引进计划共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7542人,2009年以来引进总数达4.4万人。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21个,6.7万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
据教育部统计,改革开放至2007年,我国累计留学出国人数为121.2万人,累计留学回国人数32万人,回流率仅26.4%。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4.21万人,留学回国人数总量达221.86万人,回流率达54.8%,比2007年提高一倍。
半数选择“北上广深”求职,也有海归甘当“村官”
海归回国后都选择去哪儿发展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无疑是海归群体的“最爱”。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参与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49.34%的人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寻找职业发展机会。
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海归留学攻读的工商金融、高新技术等领域专业,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能够获得更多、更合适的就业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当前留学大军中,带有教育投资性质的自费留学占据绝大部分,他们在归国就业时薪酬回报是重要考虑因素,各类企业总部聚集的一线城市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瑞典一所名校获得辐射监测专业硕士的海归韦知华,尽管求职9个月才在上海找到工作,但自感已十分庆幸。韦知华说,他所学专业在国内就业非常窄,全上海从业人员不超过100人,就更别提到其他城市了。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2009年左右调查显示,当时归国人员中98%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只有2%去了中西部地区。当前北京等地落户难度增大,而中西部城市通过政策层面吸引人才的力度逐渐加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5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调查群体中有11.6%的海归选择在成都、西安、武汉、郑州四城就业。
而各地基层干部甚至农村村官中,近年来也陆续出现海归的身影。2011年北京市招考大学生村官首次向归国留学生放开之后,首次招考便有20人报名参加,其中4人最终被录取。
2012年,湖南长沙县引进留学归国人才当“政府雇员”,吸引了110多名海归报名,最终10名海归被选中并被派往乡镇基层工作3年。
重庆80后小伙子秦玥飞,2011年从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归国后,到湖南衡山县贺家山村当大学生村官。当村官一年多,他借助自己在耶鲁参加实践活动四处筹款的经历,坐火车四处奔波帮村里各项基础建设筹集到80多万元资金。3年期满后,秦玥飞又被调到另一个乡镇的白云村继续做村官,并创办“黑土麦田”公益组织,为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创客提供众筹平台。
专业扎堆优势难显,留学投入和薪酬回报形成落差
“2015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在海归就业中,14.3%的海归选择进入金融业,贸易零售、地产建筑、互联网行业分别占到7.2%、6.9%、5.5%。海归创业领域中,排名前三的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零售分别占比18.6%、13.6%、13.6%。
记者采访发现,满怀预期和憧憬,现实中却遭遇就业难,成为不少海归人员的共同遭遇。
曾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张俐(化名)说,她还在紧张赶论文时,国内毕业生就早已在校园招聘中找到工作。她在7月份毕业回国后发现,心仪的单位都已结束招聘。最终还是得靠父母托关系才进入一家国资参股企业工作。
“求职四处受阻,自己的留学和外语优势,招聘企业并不看重,这让我多次对当初选择留学充满怀疑”。张俐说。
一家知名美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赵蕊说,“外企现在更加注重本土化,有的连英文面试都取消了,只要求能够简单交流和读懂英文邮件就行。”赵蕊说,除少数顶尖商学院外,他们现在更加偏向招聘能脚踏实地的国内毕业大学生。
高额留学投入和实际薪酬的落差,让海归难以“屈就”。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对留学归国人员薪酬区间调查显示,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月薪主要在5000元至1万元,而本科和专科毕业海归的工资多在5000元以下。
从英国攻读硕士毕业后回国的小董,在各大招聘会都被“泼冷水”。小董说,在英国留学一年花费约50万元人民币,“本以为可能会比国内毕业生多拿一倍左右的月薪,但事实上薪金水平差不多。”
启德教育发布的《201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约96%的海归都有拒绝工作OFFER(入职通知)的经历,其中约62.7%的海归是因为收入不理想。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留学主要集中在海外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语言艺术等商科类和社会科学类学科,或者知名学校的心理学、宗教学等冷门学科,导致求职扎堆热门岗位,或者所学专业与国内就业难匹配。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将留学教育当成重要产业来支持,需要大量留学生支付学费来支持教育机构运营,留学几乎“零门槛”,也让海外留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认为,海归群体在国际化视野、独立思考工作、快速适应与沟通等方面都具有相应优势,无论求职还是创业都会增强发展后劲,“但留学本质上应是对本国理论知识、教育内容、科研条件方面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到他国补充的短期行为,不应一味对海归群体进行拔高或者贬低”。
不少专家表示,随着留学普及,海归群体“去光环化”将是必然趋势。因此,留学人员需要加快适应海归常态化的调整,社会各方对海归群体也需要宽容与理性,创造条件让有实力的学子能够真正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