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我们需要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工作吗? & 为什么科研评价看重SCI?
我们需要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工作吗? & 为什么科研评价看重SCI?
2016/7/21 12:55:02 | 浏览:2617 | 评论:0

我们需要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工作吗? & 为什么科研评价看重SCI?

美国微生物学会(ASM)近日通过官网发布一条消息,即以后将不在ASM期刊网站上公布影响因子。他们认为,影响因子评价系统过分强调高影响因子,有些研究人员因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而获得不恰当奖励。这样的扭曲评价系统损害了科学本身,阻碍了科研工作的交流。这一决定正是为了避免为这一扭曲的系统“推波助澜”。

科学界抵制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个人工作并非头一遭。比较有影响的一次举动发生在2012年12月,当时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内的75家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工具,不是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具。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

说到影响因子,不得不提及影响因子之父尤金·加菲尔德。1955年,他第一次在《科学》杂志提出“引文索引”设想,即提供一种文献计量学的工具来帮助科学家识别感兴趣的文献,开创了从引文角度来研究文献及科学发展动态的新领域。现在人们所说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指从1975年开始,《期刊引证报道》 每年提供上一年度世界范围期刊的引用数据,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其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最早是用来帮助图书馆决定该订购哪些期刊。

影响因子作为期刊的评价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过当它被广泛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的绩效,是否具有科学性呢?从计算方法看,影响因子实则是一个平均数,就算是国际顶尖学术期刊,除了一些“爆款”,大部分文章的引用也是远远低于平均值的。通俗地说,一份好的期刊,并不能反映单篇论文的质量。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缪其浩认为,现在广泛应用于国内的影响因子,其本质是一种行为计量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若单独用来评价科研人员,则过于粗糙,也是不适当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缪其浩曾亲耳聆听过尤金·加菲尔德的报告。这位影响因子之父,当时举了个例子,生物遗传学领域有篇宣扬种族主义的文章被高频率引用,大家引用它就是为了批驳它。尤金·加菲尔德自己也承认,过于简单化地用影响因子来评价势必会带来偏差。

一位青年科学家告诉笔者,他周围很多科研人员都热衷在高影响分子期刊上发表论文。这倒也是当下中国的科研实情。比起科研创新,一些科研人员更关注的是如何发高影响因子文章。需要让人警醒的是,近些年来为了能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些科学家不惜造假,比如曾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就承认其在《科学》发表的论文中的干细胞根本不存在。

这恐怕才是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个人工作的最大危害。因为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妨碍的正是科研创新能力。有些善于投机的科研人员,往往会抓住某个容易引发关注的科学问题,一哄而上,从而放弃了自己深耕的领域。

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沉下浮躁的心,需要耐得住寂寞。一篇论文,只是科研工作的自然体现,至于这个工作是否有价值,应该有着更科学的评判体系,而不是借用影响因子。说到底,影响因子本没有错,错在了滥用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上。

为什么科研评价看重SCI?

我们需要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工作吗? & 为什么科研评价看重SCI?

 SCI是一种期刊文献检索工具,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作为其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科技实力指标之一,使SCI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此后,中国学界竞相模仿,教育部门等也将SCI文章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使得SCI成了此后一段时间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以致形成了目前以SCI收录论文数量为重要考核指标的论文评价体系:大学的学科评估排名,学位授予点评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申报,科研项目审批结题等。

 不可否认,SCI评价的引入对鼓励科研人员瞄准国际一流,促进我国科研水平有过正面的引导提升作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也凸显。多而不精,引用率不高现象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一些学校领导习惯于比“SCI”,仿佛有了几篇顶级SCI,学校整体水平就提升了。既满足了虚荣心,也获得了“政绩”实惠。对推动学术界整体浮躁起到催化剂作用。

 替代SCI评价的是同行评价体系。然而,时隔多年,这一做法难以推行。同行评议如何面对中国目前诚信体系缺乏的挑战?如果学术界没有好的评价氛围,那么任何评价方法都会失灵,就只能完全以量化方式来评定学者的水平。另外,高校行政化管理将评判学者水平的权力交给一些行政人员。行政人员对学术不很了解,常常会把评判简单化、数字化,不会仔细考量某项具体成果在同行当中的切实影响。

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机制之前,SCI评价还不得不存在,这也是一个 “尴尬”的现实。

SCI评价的好处就是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对科研进行量化管理。量化如同快刀斩乱麻,把问题简单化。但不是什么都能量化的。不同学科间难以量化比较。比如生态学与细胞生物学,假设都在本学科最高杂志发文章,肯定影响因子有差别。你说谁影响大?谁水平高?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在你的领域做到前沿就是最棒的。科学家的领域并非都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冷门热门也都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的影响因子排队就不是可行的了。如同钱学森PK袁隆平?

 作为科研人员,他所关注的不应只是文章的点数。一个刊物是不是一流的刊物,是历史积淀的结果。通常国外科研人员习惯于在本领域几个固定杂志(所谓圈子)上发文章,而不是首选高影响因子杂志。以影响因子论英雄,从短期看,或许有些效果,但从长远看,这种拔苗助长赢了面子,丢了里子。而且不可能持续发展。

 关于SCI分区。分区只要是人为的,不公平就存在。制定政策的人不会对自己不利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抬高自己,压低别人。这些都是常规的做法。与其批评不公,不如先找准自己的位置。若你是大牛,必然看影响因子;若你是小牛,看分区;若你是牛犊子,只要是SCI都算一流;若你连牛都不是,国内核心也不错了。领导们都希望养几头大牛,一来壮自己的门面,二来鞭策一下小牛们。但要看你的牛场规模多大了?能养得起几头大牛?

 何时能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潜心做科研,而不是“今天拨钱,明天交差”。需要SCI,又不唯SCI,当科研人员为科学而努力,而不是为文章点数而努力的时候,中国科学发展之路才是正确的。

 在量化与非量化之间把握平衡,既给科研人员一定压力,又不使人产生“逃离”的想法,对科研主管部门来说,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也是一道新的有待破解的难题。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惠誉太会戳痛处了! 2024-04-15 [159]
重磅!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小同行评价研究报告(2023)发布 2024-04-14 [96]
揭秘清华近2年留学去向! 2024-04-10 [278]
985高校副教授非升即走失败,留给我们7大教训! 2024-04-06 [230]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是一个假故事 2024-04-02 [163]
中国国安部:警惕!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调查咨询活动暗藏国家安全风险__ 2024-03-29 [320]
财政部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 2024-03-29 [195]
2024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超过这个年龄,就可被叫老年人了 2024-02-04 [369]
450万考公人数捅破天,他们中间出不了马斯克,也不会有包青天 2024-03-20 [250]
320张老照片:看中国女性百年变化史 2024-03-09 [42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