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新媒体时代评论教育需用“互联网减思维”
新媒体时代评论教育需用“互联网减思维”
作者:曹林 | 2016/7/31 15:45:06 | 浏览:1427 | 评论:0

新媒体时代评论教育需用“互联网减思维”

新闻评论不仅教人写好评论,更是教人好好说话,用扎实的新闻评论教育矫正新媒体的问题

  需要有新闻评论教育的定力,坚守新闻评论最基本的内核,教学生好好说话,说人话,用事实和逻辑去谨慎地论证,不要被一些新技术、新平台、新语态所误导,不要迷恋那些新事物,决定新闻评论品质的还是那些传统的元素:敏感的问题判断、触到痛点的角度和强大的逻辑力量。

  今天一些在新媒体时代叱咤风云的网红评论员,无论是罗振宇、吴晓波,还是秦朔、迟宇宙、六神磊磊,包括和菜头、咪蒙等等,他们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渡过来的,身上带着传统基因和原始积累,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再加上新媒体的技术和渠道,才有今天的成绩。评论的平台会不断升级,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到论坛博客,到微博微信,但基本内核不会变。所以我说过,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别去新媒体,没在传统媒体待过还真不好意思说做过新闻。

  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媒体人的讲座是言必谈“互联网+”,新闻教育和评论教育也在热衷于跟互联网挂上钩,我想说的,在过份强调互联网的时代,恰恰需要互联网减的思维。我举个案例,前段时间我写过的一篇评论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不要让安徽成为救灾的新闻盲区。我说过,天津是一座没有新闻的城市,而安徽呢,是一座经常成为新闻盲区的城市。

  其实安徽这一次受灾跟湖北差不多,比江苏湖南严重多了,但没有在新闻和网络中表现出来,在新闻中基本上都是盯着武汉长沙南京,微博里的热搜是“湖北暴雨”,不带安徽。为什么安徽会成为新闻盲区呢?很大一个原因是安徽在网上的存在感太弱了。安徽媒体不是太发达,在网上没有话语权,安徽缺少网络大V。安徽被淹的多是小县城,不像武汉南京长沙这些大城市,大城市市民在网上更活跃,一被淹立刻拍了发到网上,而安徽被淹的那些城市的网民没有武汉南京那些活跃,很多农村被淹根本没人知道。网络现在是最重要的舆论场,没有网络存在感,安徽就成为新闻盲区了。

  我举这个案例是想说明,假如评论员的选题都从网上去找,就会出现选题的同质化、选题的网络化,过度依赖网络的话,就会被网络所局限,形成很多评论盲点。被网络设置的那几个热点议题牵着鼻子走,而无法从真实的社会中打捞沉默的声音。新闻评论需要引领舆论的理性思考,要有独立的议题设置能力,要能在别人忽略的地方敏锐地发现问题,而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要有独立选题的能力,从被网络忽略的地方发现选题

  再举一个案例,说明如果太多依赖网络,会在判断上被善于操纵网络的那一方所误导。一个小测试题:两个无赖发生冲突,请问是谁的错。

  谁的错呢?答案是,永远都是不会发微博的那个人错。这个答案告诉我们什么呢?人们的判断很容易被“会在网上说话的那一边”牵着鼻子走。我写过一篇评论提到:面对一场冲突时,我们应该对那种善于在媒体上说话、善于借助微博发声、花言巧语能言善辩那一方保持警惕。

  有个网友总结过一个中国网络神逻辑,值得评论员警惕,我们的评论教育应该能让学生跑出这些网络标签陷阱。

  普通人冲突,有钱一方错;

  医院和患者冲突,医院错;

  老师和学生冲突,老师错;

  男人和女人冲突,男人错;

  开车的冲突,开好车的错。

  评论员之所以容易被反转新闻打脸,有时就是太依赖网络新闻,事情刚出来就报,报出来立刻评,第二天新闻就反转了,严重损害着新闻评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另一个极端是,被反转新闻吓得不敢作判断了,在公众陷入困惑的时候没有给出判断,被网络吓得失去判断力,而是像网友一样坐等新闻反转。我写过一篇评论,题目叫: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应该再加一句,靠谱评论员也太少。缺乏事实的时候瞎判断,而有了一定事实的时候又不敢判断了,比如和颐酒店女生被袭事件,从当时的情况看,有些是可以判断的,比如可以判断不是作秀炒作,我写了一篇评论,那些坐等新闻反转的既冷漠又无耻,谈到了自己判断不是炒作的几个理由,不被网络牵着鼻子走,才会有自己独到冷静的判断。

  我说的互联网减思维,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要警惕那些如今很火的网红文体,不要太多地把网红评论员当榜样。一方面,网红评论员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说正确的废话,能借助热点,会讲故事。更多的应该警惕,有很多毛病:1、比如事事推向极端,内容为王不重要,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把每个带你实习的男老师当成强奸犯去防;2、只顾简单粗暴,迎合情绪,不讲逻辑;3、放弃了语言的优美,变得很脏。网红文体当道,对汉语是一场灾难。

  让人欣慰的是,红网这一次参赛的评论以及最后获奖的评论,都是好好说人话,而没有带着那些网红的那些毛病,没有被网红文体所污染,红网有自己的评价和判断标准。

  我之所以谈互联网减思维,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上反逻辑的元素太多,这与评论所需要的逻辑是背道而弛的。我把这种网络的反逻辑总结为:以油滑为聪明,以修辞为优美,以诡辩为机智,以抖机灵为美,以敢喷为尖锐,以语言上压过别人为能事,以把话说得极端为自信,以赢得道德优势站在道德高地为胜利,把谨慎当迟钝,把严肃当无趣,在段子的哄堂大笑中集体把逻辑踩在脚下。评论写作是一件需要小心求证、谨慎论证的非常严肃的事,有一分据说一分理,有三分据说三分理,结论不能超越论据所允许的程度,可网络流行的是:有一分据说十分理,而且理直气壮气势汹汹。所以我经常说,要警惕自己的网友身份,现实中你可能是一个非常谨慎小心下判断的人,可一到网上就完成变成另外一个人,变成逻辑的敌人

  新闻评论教育的互联网减思维的另一个层次,引导学生在思想资源的积累上摆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更多从书籍中,从纸质媒体中,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资源。评论者写作是需要知识的资本积累的,有一个健全、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写出好的评论,那么这种积累从哪里来呢?让人担心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基本不看书,而是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把互联网上获得的那些碎片化和野鸡化的信息当成知识和理论,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在这种网络根基上。这是很成问题的,厚积才能薄发,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有健全的判断,碎片化的网络知识带来的只会是肤浅同质和情绪化的思考,既无法给读者带来附加值,也无法在写作中提升自己,只会越写越空。

  我觉得写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料库,而不是过度依赖搜索引擎去写作,一方面,搜索引擎上很多信息都是错的,片面的,被扭曲的,二手三手四手数据。更重要的是,搜来的信息资料很多都是大路货,缺乏个性,严重同质化,而自己在日常阅读中积累的资料很多则是独家的,能够给文章提供附加值。而且,积累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累选题的过程,资料就是选题。有自己独立于网络的资料库,也就有了一个评论选题库。

  互联网减的最后一个层面,就是远离键盘写作,更多地走到现实中与人交流。前几天做一个讲座的时候,一个学生问我:写评论的是否都应该有记者从业经历。我知道,这个问题是在委婉地批评我没有记者从业经历,直接走上评论员岗位会带来很多问题。我认同这个判断,也觉得如今有记者经历的话评论会写得更好,但现在很多评论员都缺乏这个经历,怎么办呢?我想还有很多弥补方法的。

  比如,因为缺乏记者在新闻现场的经验,作为远离新闻现场的键盘评论员,在判断时格外要谨慎,不能像一位朋友说的那样,知道得越少,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的、排他的、自以为垄断真理的判断。其二,要多看几家媒体的报道,自己不在现场,要多看现场中人的说法。最重要的是,要远离电脑,多与人交流,多问问题,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冥想。在与人交流中发现问题,在与人交流中让自己的判断更多一些人的温度,让人觉得有人情味儿,而不是远离现场胡说八道,不是高贵冷艳不食人间烟火。

  时评人并不接触新闻事实,远离新闻现场,应该有一种远离现场的谦虚与谨慎,耐心等待那些在新闻现场采访并接触过新闻当事人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再作判断。缺乏对具体事实的把握,不了解前因后果,如何去归因归咎并透视问题根源呢?可一些人不仅仅没有那种不在场的谦逊,甚至洋溢着一种不在场者的道德自负,将自己的脑补凌驾于事实之上,越是远离事实越是自负。

  新闻评论不仅仅是教人写好评论,更重要的是,教人好好说话,教人好好讲理,不要去撕。用扎实的新闻评论教育去矫正新媒体的问题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逐渐一步步往下走,真是吊诡的现象 2024-04-24 [30]
说说东林党和阉党 2024-04-23 [78]
爱因斯坦说,这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错误 2024-04-23 [111]
他打造的“外星人”太蛮荒了,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见过外星人 2024-04-23 [38]
套一套公式,看看你能活多久? 2024-04-23 [154]
位高权重的人为什么容易犯错? 2024-04-23 [75]
刘少奇排名在周总理之上,可是周总理一个电话,否决了刘少奇的提议 2024-04-20 [237]
3个方法,避免这种“有毒情绪”毁掉自己 2024-04-20 [110]
这几种鱼尽量少吃,重金属可能超标! 2024-04-20 [116]
爱因斯坦: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2024-04-20 [8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