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甜、高油、高脂肪、高熱量食品,與南加州亞裔肥胖及糖尿病上升數字掛鉤,但更可怕的是,很多亞裔「身陷危險而不自知」。華裔醫師和營養師指出,先天基因讓華人和亞裔比白人更易罹患糖尿病,「看著不胖,已在病中」,喜愛香甜的華人民眾需特別小心。
家庭全科醫師Jay黃表示,高甜飲料和食品並不是糖尿病唯一誘因,但亞裔的飲食傳統,在食品過於精緻、營養過量的今天,不知不覺中可能扮演「殺手角色」。比如很多華人和亞裔每天大量食用的白米飯產生的大量糖份,常常被人忽略。
他表示,糖尿病臨床除由於身體無法產生胰島素導致的「胰島素型糖尿病」(或稱青少年糖尿病),以及在懷孕期間特有的「妊娠糖尿病」外,最普遍的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成人糖尿病),占糖尿病總數的九成,主要原因是體重長期過重、肥胖和缺乏運動,與甜食和精緻飲食最有關係。
洛縣糖尿病教育專員暨華裔註冊營養師吳希素表示,通常糖尿病患者都是需要減少體重的人。而臨床顯示,亞裔的基因比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尤其是華裔婦女,體重增長超過23%,已有可能是糖尿病患者,而不少白人體重超過30%,才可能得到糖尿病。同樣地,很多華人看上去並不肥胖,但心血管已有不少問題。
「正因為華人和亞裔有這樣的基因,我們更不能吃太多,不能讓自己胖起來」,吳希素表示,很多年輕人都喜歡波霸奶茶、韓式刨冰,台灣特色的甜糯團也是一個接一個吃,體重愈來愈重,糖尿病的風險也愈來愈高。
柏克萊加大畢業、專攻糖尿病健康飲食多年的吳希素表示,「其實甜的味道,有很多健康的方法可以獲得」,比如很多孩子不喜歡蔬菜和水果,但其實這些食材本來是甜的,只是因為大家平常對甜的忍耐標準已太高,感覺不到自然食材的甜味。
她表示,「戒甜食」沒有必要,也不科學。關鍵是如何適量地健康地攝入甜食。比如天然蛋白豐富的豆花,低甜的酸奶,夏天自製紅豆綠豆冰沙或芝麻糊,都是糖份可控健康食品,食用無妨。.吳希素表示,很多華人最大的問題是白米飯吃得太多,長期過多攝入白麵包、白麵條也會產生同樣問題,「經常食用糙米、全麥麵包、饅頭、麥片,要好的多」。她同時表示,根莖類等碳水化合物如地瓜、馬鈴薯、南瓜等,同樣容易誘發糖尿病,不宜過量。
她表示,如果糖尿病人確實需要食品甜度,可以使用代糖。她表示,目前並無實驗顯示代糖會致癌,「但是否會有後遺症,也尚無證實」。她表示,代糖已有很久歷史,對減肥沒有什麼作用,但因其不含碳水化合物,不至影響糖尿病血糖水平。
「但天然的食材還是最好的」,吳希素舉例說,很多孩子不喜歡蔬菜,主要是覺得蔬菜沒味道,「但在胡羅蔔中放些肉桂,甜度增加很多,味道就會不同」。她表示,漸漸少吃糖後,味覺變得更為敏感,其他食材的甜度會逐漸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