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这三项是今天中国经济问题面临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高杠杆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企业的高负债所带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现在银行的不良率,官方公布的数据达到1.75%,民间的数据可能比这个还要高。
高杠杆、高负债,让很多的企业已经没有能力进行再投资,和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
这个短期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是产权结构的畸形和经济增长战略的畸形,导致投资结构的畸形、信贷结构的畸形、社会成本结构的畸形或者失衡。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短期问题,但是今天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金融资产在不断快速增长,谁在为这些庞大的资产创造收益呢?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金融资产本身是不创造任何收益的,企业利润的分红只能靠实体经济来创造。金融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实体经济越来越萎缩,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问题。
中期来看,是全要素生产力增速持续放缓
全要素生产力能够综合衡量一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而有很多的间接指标,可以来表明社会资源利用的效率。
一是工业增加值,这几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快速下降,今年上半年增速已经下降到不到6%,工业增加值虽然不是全要素劳动生产力的直接表现,但是是一个很好的间接的表现,更关键的是我们看到企业利润的增速正在大幅度下降。
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1至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只有6.2%,且主要是来自短期因素,比如说石油行业、炼焦行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拉高了平均水平,实际上绝大部分行业利润并没有出现增长。
三是劳动者工资增速受到遏制,甚至受到地方政府的强力干预。如今,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下降,我们怎么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增长,怎么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长期的根本困难,是原创性的科学创新严重不足
首先,我国制造业整体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依然很差。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环境污染、资源消耗来为发达国家打工,产业升级换代任务艰巨。
其次,工信部部长苗圩曾经说道,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成为制造强国尚需时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中国依然严重缺乏真正引领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原创性思想和科学发明,而原创性科学思想才是最重要的竞争力。
而这个竞争力来自于大学和研究机构。这是下一步面临最重大的改革,也是思想方式上最重要的转变。
夏斌:守住底线,正视调整中的风险与损失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转型正处于关键的时期。调整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速下降。在增速下行过程中,从实体经济看,产生产能过剩、投资减少,销售收入下降、利润下降。从资金层面看,随着企业营业收入的下降,则金融机构过去发放的大量贷款和融资,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本息偿还困难。因此,调整转型中,除了会出现一批企业减产、破产,工人失业增加的压力外,金融机构将出现大量的坏账和资本损失,这是必然的,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
2011年以来,出于经济下行压力和稳增长的需要,我国施行持续的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的货币,随着经济下行和企业投资效率下降,必然会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危机往往产生在没认识到会发生危机,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宁愿把问题看得严重一点,没有坏处。
对此,我想说三句话:(1)中国当前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2)中国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之所以未爆发,一是因为我们已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因为我们有各种行政干预,不允许银行逼债、抽贷,不允许企业破产,才防止了债务链的风险传递;(3)如果不加快真正的改革,“温水煮青蛙”,那么,虽然暂时不会爆发系统性风险,但照样会慢慢侵蚀掉几十年辛辛苦苦积累的宝贵财富。
当前的经济,不刺激不行,经济与社会难以稳住。但是过度刺激也不行,刺激空间缩小只能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这正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两难选择”。
面对“两难”,我有一些观点:一是守住两条底线,想尽办法避免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想尽办法避免社会不能容忍的失业局面;二是承认损失,统筹安排。面对经济由过去长期“超级繁荣”转向常态、健康发展中所暴露的存量风险,这是已发生的损失,必须承认。对在“三去”中形成的损失,必须尽快研究制定统筹解决的方案;三是倒逼改革,抓住重点。抓改革到底抓什么?我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命穴是国企改革,落实“三去”不能“管人不管企”,应借解决这一轮“三去”中损失资金的统筹安排,解决中国经济今后长期稳定发展中早晚必须解决的“社会安全阀”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财产收入,把土地改革中间的增值收益回归农民,这是中国农村巨大的需求潜力,也是中国城镇化重大的发展空间;最后一点,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容忍减速。随着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点所创造就业人数已从危机前的90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193万人。由此推算,2016年GDP降到6%,就业人数仍可达到1158万人。因此,结合当前及未来几年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变化的新情况、新态势,对经济增速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否对我国经济增速的减速多些容忍?若能对我国GDP增速这一纲举目张式的指标和要求,在后几年有些弹性,则其他各项工作可能就不至于太被动。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标,若经过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在经济适当减速的环境中实现了,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将会更合理,社会会更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