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本制造业工人相比,中国产业人员流动性大,没有长期职业规划,没有掌握熟练技术的机会。而且生产方面多以低附加值的加工仿制为主,自主研发产品极少。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国连“世界工厂”的称谓也是徒有其名,或许叫“世界加工厂”更为贴切。(凯丽)
在中国的南方、北方各大城市,大批劳动大军等待着就业机会,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稀少,这是由于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缺乏技术支撑所造成的。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今年在这家工厂、明年到那家工厂,今年做鞋、明年做服装,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基本的岗位培训。
同时,由于工厂缺乏长远规划,往往是什么好卖就一窝蜂地造什么,工人的技术也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变更,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工作较长的时间,产业技能也就无从提高。
日本有一支世界上无可比拟的技术精湛的产业大军,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几十年,灵巧的双手造出了世界上最精密的产品。这双灵巧的手在高等院校是教不出来的,也不是短期培训能达到的,而是多年磨炼出来的。中国人有比日本人更灵巧的手,他们曾造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现在中国工厂的就业模式没有给他们磨炼双手的舞台,中国工人像流沙一样流动,缺少掌握熟练技术所需的条件。
在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只相当于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年产值。一样的产品由无数工厂分开来做,其结果是开工不足、产品成本高,企业无多余资金进行技术开发。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企业也无意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在该地区,从事电视机、微波炉、冰箱、电话等低技术家用电器生产的企业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
大部分中国工厂从事的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
企业生产越是进步,对管理的要求越是严格,这是中国最缺乏的。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基本上是官员式的管理方式,规模较小工厂的管理者则没有足够的锻炼机会。
中国有世界上无可比拟的最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上最多的工厂,但缺乏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能制造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且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
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是一个初级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