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研经费管理,要避免让行政权力凌驾于科研需求之上。
中国官方近日出台新政,亮出了多项“松绑+激励”举措升级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允许部分科研经费由学者自行分配使用,让原本计划打酱油的钱也可以买醋,通过放松管制的方法赋予研究者更多的自主权,以此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中国在科研方面的费用也位居世界前列。但近年,由于管理制度僵硬,迫使科研人员不得不动歪脑筋用发票、差旅费报销部分科研经费,非法套取和挪用科研经费的事件屡屡发生。在中国性学研究界知名度较高的教授潘绥铭,此前被指套取研究课题经费受行政处分,肇因是牵涉到给性工作者访谈报酬的支出,很多开不出发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也因虚假发票和事项套取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人民币,成为首个被停止资格的工程院院士。
到底是学者真存在违规之处,还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迫使其陷入违规的境地?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势必会受影响。
作为正在迈向科技强国的中国,为何经费问题频发?追本溯源是因为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和缺陷。事实上,中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行政权力对科研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因此难免面临着“外行管理内行”的现象。
此次下放管理权限、放开科研经费,让“计划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体现了行政权力对科研人员创造精神的尊重。但要更加优化的配置科研经费,还需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灵活开放。政府在分配科研经费方面要避免闭门造车,可组织专家委员会共同商讨科研经费的分配。
此外,还可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官方可出台严格、具体的法律,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惩处徇私舞弊等违规现象。建立严格的法治环境,使科研人员能更好地将精力集中于创新科研。如此一来,“让上帝的事情归上帝,凯撒的事情归凯撒”,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势必能得以提高。
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创新举措,不但尊重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成为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更让中国离科技强国再近了一步。在这方面,中国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