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能并不会是中国海外并购的创纪录年,未来的海外并购数据甚至可能下降。
各种迹象表明,2016年将是中国海外并购的又一个丰收年。仅在前三个月,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协议价值总额就达1010亿美元,已接近2015年全年1090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备受瞩目的包括:大连万达以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海尔以54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的家电业务;中化集团以创纪录的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
然而,在抢眼的并购数据背后,中国国内经济正面临多重风险,包括: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内需下降、工业利润缩减和产能过剩。因此,中国海外并购前景可能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光明。随着国外企业和政府审查日趋严格,2016年可能并不会是中国海外并购的创纪录年,未来的海外并购数据甚至可能下降。
理由一:要求提高透明度的压力攀升
安邦集团放弃以140亿美元竞购美国酒店集团喜达屋并非个例。随着中国在国际并购舞台上的角色日益凸显,中国企业正愈发受到来自交易相关方的压力,他们被要求提高所有权架构、融资来源和企业治理等方面的透明度。
与此同时,欧盟正在研究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达成双边投资协定的相关问题,而这些都要求中国企业提高透明度和完善规则。英国也在推行提高透明度的规则,比如要求所有持有英国资产超过25%的企业必须将控制人登记在册。
理由二:日益加剧的国家安全担忧
除了海外投资银行家和被收购企业之外,外国政府开始越来越警惕中国买家。美国专门设置了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来监督外来投资。今年3月,中兴集团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列入制裁黑名单;迫于美国的压力,飞利浦公司放弃了与中国投资者价值30亿美元的交易。
对于情况不明的并购,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产生担忧理所当然。因此,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投资目的越不清晰,面临的审查和监管挑战就越多。
理由三:债务压力日益上升
在安邦集团放弃收购喜达屋的同时,上海复星集团宣布将暂停海外并购。过去两年,复星集团收购了不同国家及不同行业的近50家企业,其净债务与股东权益比率在2014年底升至112%,2015年底为91%。
复星的决定表明,中国企业无法持续获得融资以推进海外并购行动。与其他国家的企业一样,中国企业在推进新投资计划的同时所能吸收和整合的资产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类似于复星的中国企业可能要重新评估其长期全球并购战略。
当然,以上理由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并购活动将会停止,只是中国企业仅凭大额资金已不能保证并购成功。中国企业需要适应这一事实,并重新思考在现有资金来源、企业所有人以及业务结构下如何开展并购业务。(作者: Philippe Le Corre,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与欧洲中心访问学者; Joel Backaler,前沿战略集团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