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啦,这也是新生入校的季节,又一批中国留学生陆续来美进入了心仪的学校。
根据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 SEVP)季度数据报告7月的最新报告,目前在美国学校注册的持有F(学术学生)或M(职业学习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共有111万,其中有77%来自亚洲;中国依然是美国国际学生最大的来源国。与一年前相比,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增长了7.2%,高于平均水平。
留学生来美要注意什么?怎样最快融入陌生环境?方方面面的留学生问题曾经大家都看过太多。大家也都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来到美国,美国社会对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往往是:聪明、刻苦、踏实、腼腆、抱团、不善交际等等。
那么,美国教授眼中的中国学生,还有一些别的突出特点么?
英语水平不过关
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Adele Barker教授表示,亚利桑那大学的国际学生人数中超过一半是中国学生。但是,这些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都不过关。
语言能力不过关,却依旧选择美国留学,这是为什么呢?
多方分析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处于世界前列,如今来美读书非常盛行,很多中国学生勉强通过托福、雅思等语言测试,但并不意味着能在生活中娴熟应用英语。如果来美后只埋头啃书本,或只在中国学生圈子内交际,不积极和其他老师同学交流,英语水平并不会进步。
做学术太功利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谈到,很多中国学生从小养成了很强的竞争意识,普林斯顿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学校,对最终被普林斯顿录取的中国学生来说,与其说已经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说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
有些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后,心态急,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而把实验看作“计件劳动”,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意,就垂头丧气。有些学生进来后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考上来,但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很迷茫。还有,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问题,觉得不受欢迎,孤单。
这种现象在理工科的留学生里比较多,很多同学很少出去参加其他交流活动,生活的圈子和范围太窄,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实验室、住处和超市,这样就很少有了解别人的机会,也很少有给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很多这样的学生就造成了“实验室机器人”的印象。
不爱和老师沟通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一点:美国的课堂充满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教授们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
但仍有很多美国老师认为中国学生不喜欢和老师沟通,多位美国教授在关于给中国学生建议的问卷中指出,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
亚利桑那大学的Levin教说在答卷中抱怨, “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Gomez反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们似乎很少在课外与教授们接触,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更好地进行沟通啊。”
中国学生不像美国学生那样积极踊跃的原因是多种的,除了语言制约,和腼腆的原因,也有中国人很少在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的缘故。
没太有礼貌
还有的美国大学教授对很多中国学生的印象是没有礼貌。
据北京《新京报》报道,一位美国教授称,有位刚刚入学的中国留学生申请加入她的研究团队,约见了几次面,次次迟到,而且从来不说“谢谢”,也从来不说“对不起”。她认为这和个人性格无关。
这一点很多在外国生活过的人其实都有体会。在欧美国家生活,无论讲什么语言,“对不起”和“谢谢”是需要时时挂在嘴边的。
但是,如今很多中国年轻人对此的解释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动辄对人说“谢谢”或“对不起”会显得“虚伪”。有分析认为,中国虽然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但不可否认如今的中国社会,似乎很少有人觉得没礼貌是个多大的问题。反而彬彬有礼的人时常面临“虚情假意”、“外交辞令”的批评。
这一点跟中国社会的整体氛围不无关系。
总的来说,上面提到的几种印象只是中国在美留学生的一方面印象,诚然,中国留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中国学生来美学习,经常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走向堕落或只在一瞬间
送孩子到海外留学,究竟怎么样?这估计是每个想出国留学的人都会问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景来到美国读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留学生在国外一不留神便会走向“堕落”。
9月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中国家长进行一项调查显示,54.6%的中国家长想把孩子送到海外读书,4.3%的家长已将孩子送出过,40.5%的家长正在准备送孩子出国。也有35.5%的家长并无将孩子送出国的打算。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15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高达404.21万人。其中,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达52.37万人,比2014年增长13.9%,增加6.39万人。
如此庞大的留学人群,虽然想留学,但真的准备好了吗?新华网曾报道,一位南京妈妈黎铭历时180天,走访了包括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等24所世界知名大学,探寻中国孩子的留学现状。她把这些孩子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听说》。这里记录着许多留学生的不同状态。
打游戏、喝酒、挂科、想家、哭泣,这是上海小伙子王田初到UVA(弗吉尼亚大学)的混乱生活。王田说,自己到UVA后麻烦接踵而至。作业、医保表格甚至汽车违章罚款都没有按时交,连高中IB学分也没有按期转,一连串的滞后给王田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无锡男孩王阳,曾因被帝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录取而一时被羡慕妒恨。结果,王阳称自己“因为抑郁症,休学了一年。”
在BU(波士顿大学)大三的吴奕格是中国高考失利后,仓促准备出国的又一个例子。他来到了鲜有亚裔的美国爱荷华大学。而在那里,吴奕格向黎铭坦言自己“遇到了种族歧视”。
还有许多例子,证明中国留学生来美国留学后经历的无助、压抑最后转向堕落的生活。搜狐留学频道统计,从2008年以来,关于留学生在海外过着奢侈无度生活的新闻就在中国媒体上广为流传。更有极端案例,留学生在美涉嫌犯罪也不少见。
低龄留学导致
分析认为,低龄留学是导致孩子留学后,无法缓解压力与适应新环境,成为造成“堕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济南日报》称,虽然留学低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心智尚未成熟,部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海外的生活习惯和教育方式,再加上缺乏父母监护,这就导致低龄留学存在一定的隐患。一些离家到美国读高中的孩子大都年纪不大,心智尚未成熟,无法快速适应美国的生活习惯和教育方式。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原因无法融入班级氛围,值得把自己关在房间。另外一些小留学生购买奢侈品、相互攀比,更有甚者荒废学业。
如果孩子之前在中国的生活就不够独立、性格内向或者说死读书类型的人,去了美国很可能会难以适应那里的生活,因为孩子只身离家后,很少有人会关心和管他的生活,很多孩子在留学时反而变得“堕落”了。
在自由中迷失
2016年年初,中国留学生酷刑绑架案的 3 名主犯于洛杉矶宣判。这起震惊华人的案件给想要来美留学的学子许多启示。
虽然有很多孩子,在很快掌握了语言后,很好地融入了学校的文化和生活。但另一些,由于在中国国内被家长严格要求,到了美国后,却突然变得自由,显得无法适从。
报道称,一些在中国国内都不能自律的未成年人,一旦被置于无人管教的自由里,便彻底撒野了。他们到拿着父母的钱处去玩,而语言不通、文化不通,又将他们限制在了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在封闭的空间里,所有的关系都变得激烈而扭曲。
压力大无法缓解
很多中国留学生最初留学时认为,到海外读书是非常轻松的,所以趋之若鹜。但美国学校对待课业的要求并不等于“松散、自由”,这一点和中国人印象里“美国中学轻松没有作业”完全不同。
搜狐网“在国外读书”专栏中这样描述美国的学习生活:提到留学,很多中国人会认为海外学习轻松,混个文凭很容易。殊不知,美国的大学普遍都是“宽进严出”,如果不是申请名校,入学并不会十分困难,但毕业却是要下狠功夫,不努力学习的话,毕不了业是很正常的事。且美国学习更加讲究自律性,很多都需要靠自己去自学。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美国仅有56%的大学生能够在4年之内完成本科课程而毕业。
“考试多如牛毛,60%的淘汰率不得不没日没夜地苦读。小测验题目多得惊人,开考后便要笔不离纸狂写。小测验老师会认真批改,30%还要计入期末成绩。会考时10门课隔两三天考一门,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考完一门总有手腕抽筋的感觉。出国留学以后才发现,我只不过把高考分成四年考了,几乎天天都活在高考般的压力下。”一名中国留学生道出了他的心声。
在这种压力之下,由于一些留学生无法正确疏解自己的情绪,造成一些畸形行为。比如饮酒,泡吧以求放松,混乱交友等等,这就是留学生通往“堕落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