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智力和思想的涌入推动了创新,成为硅谷最大的优势。
中国能像硅谷一样创新吗?答案是“能”和“不能”。在对这个争议性问题做出解释之前,我要说,作为硅谷顶级孵化器、加速器Founders Space的创始人,我教授来自全球的企业家和高管创新课程,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创新以及怎样创新。我现在有一半的时间待在中国,所以我对这个国家以及它的商业文化有自己的见解,这种经历让我看到中国和硅谷两种不同创业生态系统的差异。
首先,中国的经济,地理,文化,政治及历史和美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瓷器到火药到纸币方方面面的发明使得中国在一千年里,一直占据世界创新引领者的位置。然而,和所有伟大的帝国一样,中国错过了一两步,其他的国家则迎头超赶。现在,中国又回到了“竞技场”上,它有着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人口数量和前所未有的创新潜力。
承认这些事实以后又不得不说,中国永远不能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社会风气之中的加利福尼亚硅谷。那是个充满了自由思想的、离奇古怪的嬉皮士涌入旧金山然后重塑美国文化的时代。一批名人如斯图尔德·布兰德、史蒂夫·乔布斯、拉里·布里恩特,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和肯·凯西为这个昏昏欲睡的高科技中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带来了一种“盲目的乐观”,嬉皮士们给旧金山带来了“灵丹妙药”,使每个人都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新思维挑战了当时的正统思想,抹掉了梦想和行动之间的界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正是这些“醉生梦死的”先驱们激励着一代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风险资本家创造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他们进出于推出首台通用型Altair 8800的微型仪器与自动测量系统公司(MITS)、惠普、雅达利、英特尔和苹果公司。从贝尔法斯特到班加罗尔,创业公司的神话迅速蔓延,引起志同道合的梦想家无限遐想。飞蛾扑火一般,企业家们纷至沓来,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创造出的能量推动了我们今天人尽皆知的科技巨头的成长。
智力和思想的涌入推动了创新,成为硅谷最大的优势。如果你把世界上最聪明、最有野心的人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告诉他们,哪怕会经历一千次失败,成功最终属于他们。如此,美好的事情终究迟早发生。中国能重复这样的道路吗?不能。至少在短时间内不能。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能像硅谷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无法创新。
阻止中国创新的因素不是缺乏人才。在十几亿人争先恐后想要出人头地的中国,能人有的是。中国需要的是一个推动创新的动力和理由。“复制”简直太容易了,当你可以借用别人的创意,应用到自己的市场,收获回报时,你为什么要发明新的东西?“抄”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商业模式。如果人们在硅谷可以复制,他们也会复制。事实上,他们不抄才怪。
因为引入硅谷的创意是如此简单,大多数中国企业家不再费心思去创新。但现在形势变了,想要通过复制获得成功非常困难。一旦世界某地出现一个好的创意,大量的中国企业家蜂拥而上开始复制,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复制成功的几率能有多大?目前来说,大约是1%。
这是因祸得福。复制这条路走不通了,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家将被迫进行创新。倒逼反而成就革新。当中国开始用创新提升价值链时,我看到它光明的前景。我们已经在腾讯、华为和阿里巴巴看到了这种迹象。他们生产的产品,即便不是优于、也至少与硅谷的同类一样好。
不过,中国和硅谷有着不同的创新方式,因为他们本质上不同。首先,中国是一个更加“同质化”的社会。如果你去参加中国一个创业公司的活动,所见到的几乎全是中国人;而如果你参加在硅谷类似的活动,你会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在一个典型的硅谷创业公司聚会中,你都很难找到一两个真正出生在旧金山湾区的人,正是这种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心态和经验使得硅谷“不同凡想”!
尽管缺乏多样性,中国拥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它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有能力在一夜之间使一个微小的创业公司变成一个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商业巨头。像硅谷一样,中国也有大量的资金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最妙的是,中国人相当勤奋,对成功有着急切的渴望。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将会继续创造出“一鸣惊人”的创业公司,每一个创业公司都将带来创新。
我们看到世界不断变化,创业公司带来的激进创新,以及由更加成熟的,像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公司带来的渐进式创新。结果必将是,随着中国稳步攀升价值链,创新遍地开花。(作者:史蒂夫·霍夫曼,美国硅谷著名创业家、孵化器Founder Space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