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为什么东北留不住毕业生?  & 从“美女指数“看萧条的东北经济
为什么东北留不住毕业生? & 从“美女指数“看萧条的东北经济
来源:新华思客 | 作者:伍隅 | 2016/10/6 5:59:18 | 浏览:3576 | 评论:0

为什么东北留不住毕业生?  & 从“美女指数“看萧条的东北经济

大量的年轻人选择逃离东北而造成的年轻人口比例偏低

  东北老了。无论是街道上还是公交车上,老年人的数量往往都要多过年轻人。除非是重要的节假日,在东北一些中小城市的大街上,很少会看到年轻漂亮的女孩,甚至很少能够看到30岁上下的女子,因为她们大都去了更加繁华的都市。
  越是经济繁荣的地方,年轻漂亮的女孩越多;越是经济萧条的地方,年轻漂亮的女孩越少。用美女多少来衡量经济繁荣程度,应该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法,似乎可以称其为美女指数或美女经济学。
  

东北经济衰退导致人口外流,而人口外流又加重衰退

  东北之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上。数据反应出来的问题是直观而残酷的。东北地区2015年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5岁,相当于全国2027年的水平。这导致东北养老负担沉重。2015年东北地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参保职工与领取养老保险人数之比)为1.55,远低于2.88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为1.79,吉林为1.53,黑龙江为1.33,全国最低。东北地区城市建设年代早所导致的老龄人口多,只是老龄化程度高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年轻人选择逃离东北而造成的年轻人口比例偏低。不但新毕业的东北籍大学生毕业不再回来,一些已经在东北工作的年轻人也大批离开东北。
  东北地区外流人口特点,和其他人口净流出地区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四川、河南等传统人口流出大省,外流人口以农民工为主,但在东北地区的外流人口中,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占相当高的比例。东北地区的医生、教师、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成批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素质人口的流失,不仅影响到东北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后劲,甚至导致东北的整体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生退化,其修复难度和成本都非常巨大。
  在改革开放初期,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外,东北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1994年确定的全国16个副省级城市中,东北拥有4席,其3个省的省会都赫然在列,而全国有一多半省会城市并未进入副省级城市的名单。东北在全国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同时,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让东北拥有了全国规模最大、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工人群体。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都曾经是让全国人向往的大城市。但这些都已经成为让东北人既骄傲又辛酸的历史。现在的东北,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受年轻人待见和稀罕的地方。
  

一切以领导为中心在东北发展到极致

  东北之老,病根在观念和心态上。官本位现象在东北三省表现得极为明显,官多

是造成官气难改的主要原因。有笑话说,在南方扔下一个砖头,砸到10个人,其中有9个是老板。那么在东北扔下一个砖头,砸到10个人,就会有9个是“官”。尽管这种段子不免有些夸张,但还是形象地说明了东北体制僵化的真实原因。

  根据中央巡视组的通报,仅黑龙江一省,超配干部就达1万多人。这还只是根据干部指数查出的问题,如果深究,因人口外流造成干部比例过高的问题更加严重。在一些人口外流严重的地区,原来人口八、九万的县级单位,只剩下三、四万人,但因为行政级别没有改变,干部指数也没有减少。另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在全国最高,大量国企高管也被看作是官员,由于缺乏指数约束,其超配问题要甚于政府部门。这么高比例的官员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利益和形象,并且其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中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关系复杂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进行干预,仅靠自我改造机制实现改变,基本没有任何可能性。
  由“官文化”所衍生的“圈子文化”在东北也极为盛行。办事找熟人是中国的国情,但在东北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要干什么事,东北人都会习惯性地先问一句“有熟人 吗”,几乎到了没有熟人寸步难行的地步。在东北,穿着打扮是进入某个圈子的标志,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穿貂皮大衣坐公交车”被称为黑龙江一大怪,很多黑龙江的女性不管有钱没钱都要买一件貂皮大衣,就是因为觉得没有貂皮大衣,会显得低人一等。
  “官文化”和“圈子文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性,这和年轻人追求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买官卖官”的现象,在不同地区都有,但在东北已经发展到买卖工作岗位。由于民营经济不发达,当地人普遍认为只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国企,才算是“正式”工作,未来才有保障。因此,买卖各种工作机会就成了一种生意。不同单位的不同工作岗位,根据其未来收益和社会地位不同,都被明码标价。一般来说,一个职位会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不等。在一些中小城市,找工作差不多完全是靠“拼爹”,所有热门职位基本上都被有权、有钱人家的孩子或亲属垄断了。那些没有社会关系的年轻人,即使是花钱买到了职位,慢慢就会发现,虽然能买到工作,却买不到平等的待遇和机会。自己身边的同事大部分是在单位里有关系、有背景、有靠山的。凡是提职、加薪等有利益的事情,基本是按关系分配,工作表现只能是参考项。
  工作机会的稀缺导致潜规则盛行,年轻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受到极大压抑。年轻人好不容易进入的机关事业单位或是国企,在父母看来是进了保险箱,但其自身的感觉却是被关进了笼子。由于这些单位的工作机会极为难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离职后再找一个类似的工作机会可能性极低。所以,必然是对领导和上司言听计从,否则不但没有升职和加薪的机会,甚至会被穿小鞋,受到排挤和压制。
  自由是平等的前提,用脚投票是比用手投票更基础的权利,也是更宝贵的权利。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如果不喜欢一个单位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另外的工作,所以没有人会对上司产生依附和畏惧,反而是领导更担心优秀员工的流失。但在东北中小城市的热门单位中,每走一个员工,可能都意味着管理者又多了一个送人情或者是卖职位发财的机会。除非是上面有更厉害的角色做靠山,很少有人敢得罪领导。因为即使你再理直气壮,也没法面对“一把赢,把把输”的结局。在这一类单位里,潜规则可能比演艺圈里还严重,只是作为普通人不会有意像明星那样公开自己的隐私,也没有受到诸多“娱记”的关注而已。
  在东北的中小城市,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大饭店还是小餐馆,都是包间居多,通常大堂会很小,或者是干脆没有大堂。人们都愿意把自己关在相对隐密的包间里,一来是免去碰到熟人相互敬酒买单的麻烦和尴尬,二来是避免“隔壁有耳”,把自己对他人议论听去,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在这种人际关系复杂的熟人社会里,也许不经意间,就得罪了根本得罪不起的人,或者是很好的朋友。
  先别说经济景气不景气,赚钱的机会多不多,单单是这种社会风气和文化,就难免让人感到压抑和不爽。因此,那些有本事又不堪忍受这种环境的人,大多是远走天涯,到大城市或者是沿海发达地区去寻找自己的事业空间和机会了。留存东北中小城市的大概有三类人,第一类是职业或收入非常优越的人,比如官员或企业家;第二类是能力和勇气都不足,不敢到外面闯荡的人;第三类是拖家带口,能力勇气都有,却想走也走不开的人。
  因此,在东北的官场和民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民间的主基调是颓废和失望,觉得既没有钱,也没有权,只能是靠着不多的收入混日子。而官场的氛围则昂扬向上,觉得和过去相比当地已经发展得非常之好。即便是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困难,对于国家和政府也是小菜一碟,很容易就会被解决,总之是正能量杠杠的。如果谁稍微指出当地的一些缺点和问题,就会被认为是“负能量”,受到严厉的指责,甚至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东北病”目前受到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热衷于给东北开药方的人士也不少。最近,有关部门就决定再给东北一大笔银子,数量有1.6万亿元之巨。虽然“东北病”的表象是经济发展乏力,似乎加大投资能够改善其症状,让东北经济能够重振雄风。但如果东北的人文环境不变,即使投入再多钱,不是便宜了既得利益群体,就是喂肥了一群懒汉。
  改革开放后30多年中,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让全世界震惊的奇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能够让中国经济释放出巨大潜能的,就是两个字:自由。哪里有了更大自由,哪里就能创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自由是东北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深圳的发展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案例。30多年前,深圳还只是一个小渔村,面对突然涌入的远远超出当地原住民的数十万人口,深圳政府根本没有能力管理。与缺少管理相对应的一个词,就是自由。数万、数十万的年轻人就冲着自由两个字,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对被单位卡住档案不放的人,深圳给重新建立档案;对因离开生源地拿不到学历证书的大学生,深圳承认其学历。自由给了那些追梦者没有极限的成长空间,华为、万科们在这里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任正非、王石们在这里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家。

  还有着浓重“官本位”色彩和计划经济色彩的东北,最缺乏的就是市场经济的自由基因。而年轻人最崇尚和喜欢的也是自由。金钱既买不来自由,也创造不了自由。创造自由的办法是减少管制,减少管制的前提是大规模削减机构和官员,不过这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在反腐败和改造庞大且惯性强大的官僚机构之间,后者的任务显然更加艰巨。

为什么东北留不住毕业生?  & 从“美女指数“看萧条的东北经济

有流动性才有自由,流动性越强,自由度越高。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四大副省级城市形成的哈长经济带,是东北自由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最有希望的地区。除了这些地方,政府还能不能创造一块像当初深圳一样的“飞地”,用最少的管制,给创业者以最宽松的环境和最大自由。有了自由,东北经济发展就不会缺乏想象的空间。

  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哪里年轻人多,哪里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哪里被年轻人所遗弃,哪里也将被历史所遗弃。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对于创新创业人才,自由和机会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有吸引力的诱惑。什么时候东北城市中飞舞的红裙子多起来,什么时候东北经济的活力就会迸发出来。

 

为什么东北留不住毕业生?

李育蒙

为什么东北留不住毕业生?  & 从“美女指数“看萧条的东北经济

东北的城市年轻度普遍不高,年轻人流失严重。

  在哈尔滨呆了三年,喜欢漫步松花江边,看这座城市从旭日到夕阳,看她的风景秀丽,看她的风情万种。古老的铁路桥,古朴的索菲亚教堂,还有江边休闲垂钓的老人,这一切都在告示世人:“共和国的长子门”,老了。

  在去哈尔滨之前,曾在深圳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上坐公交车时,几乎看不到老人,座位可以靠前坐,因为根本不需要让座。但到了哈尔滨不一样,每次坐公交车几乎都是站着或者往后坐,因为有让座的需要。有时候坐在车厢后面,公交车进站上车时,刷卡机上的提示音几乎全是“老年卡”,有时候车里的老人还会开玩笑说这一车拉的全是老头老太太。松花江边,放眼望去,除了节假日,看到的差不多全是晒太阳的老人。今年5月,QQ大数据曾发布了一份《2016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从多维度分析了城市的年轻人口格局。在这份报告中,哈尔滨的年轻指数在30个二线城市中排第28位,东北的四个副省级城市的排名都在20名开外,最靠前的是大连,排在第23位。这说明东北的城市年轻度普遍不高,年轻人流失严重。以哈尔滨为例,年轻的人口流出率达35.75%,年轻人都走了,剩下的自不用说,东北振兴关键应该是年轻人才的振兴。

  北雁南飞,这是东北目前环境下的一个趋势。研究生毕业时,我所了解到的同届学生,除了少有的几个因为家在东北没有出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南下了,即使是家在东北的,也有很多选择了离开东北发展。据我了解,吉大、东北林大、哈工大、黑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也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了离开东北,稍近的去了北京,远点的选择了珠三角、长三角等更加开放的城市。其实东北的教育很发达,也培养出了很多的高科技人才,只不过这部分智力都被输出到了更加开放的城市,而没有留在东北,影响了当地的转型发展。这也说明东北的人口流动是年轻人的流动,它不同于向珠三角的民工流,而是一种智力的流失。人才的流失影响了东北的活力和振兴发展的潜力。

  为什么东北留不住毕业生呢?首先我觉得是工资太低。撇开其他的情怀,物质利益是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刺激。但是东北的工资普遍偏低,给不了这样的刺激。笔者曾在东北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笔者留在东北的同学的工资也普遍超不过3000。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2015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职工年均工资分别为48190 元、46516 元和44036元,排在全国末尾,远未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财政收入水平过低,投入乏力。笔者曾参加黑龙江省新闻系统的一个培训班,当时的主讲人讲到了南方某省对报业集团的大手笔入,做的相当成功。笔者听到感叹,如果我们也有那样的投入也能做得好。

  工资低,不仅体现在毕业生起薪低,也体现在中高级人才上。笔者曾随某课题组去上海调研,当时的一位副组长和上海的一位退休人员聊完天后感叹:上海的退休工资远远高于我这位在职的正处级、副高职人员。对于毕业生来说,一个月能拿到3000块钱就很不错了。笔者曾比较过智联招聘上哈尔滨、杭州、深圳在招聘时给出的工资,差别相当大。高收入意味着高消费,这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在哈尔滨生活了三年,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完全赞同。很多南方人都会问我那儿的消费水平很低吧!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就拿快递来说,运费都要稍高一些。低收入加上高消费,再怎样的情怀也得面对现实的生活,所以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逃离。

  其次是发展机遇并不理想。在2015年公布的平均工资中,机关事业单位仍是最高的,挤进机关事业单位在东北表现的很明显。说东北老了,是因为这里的计划经济氛围太浓厚,很明显的一个表现是南方称为企业或者公司的机构在这里都被称为“单位”,而“单位”则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经济载体的称呼方式,所以在东北的公交车上,你可能听不到“去公司”但你一定能听到“去单位”。所以很多人所要找的工作,很可能不是特有钱,但是一定会很体面,工作的机构也会有个光鲜的名字。笔者曾在某机关报社工作,后来报社需要招聘一人,招聘给出的工资也较低,但报名高达400余人。机关事业单位满足了那种外在光鲜体面的要求。在这样的氛围下,年轻人缺乏激情,缺少发展的机遇。同时因为计划经济遗风影响,也缺乏创业的氛围,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东北寻求自身的价值。

  东北留不住毕业生在我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毕业生挤不进东北的“小圈子”。“办事先找人”这是我在东北见到的最普通不过的场景,找熟悉的人、找能说的上话的人,这在中国似乎也比较常见,但在东北尤为严重。很多经过正常渠道就能办的事,却非要给能说得上话的人打声招呼,这样办起来似乎才顺畅和放心。“小圈子”文化在这里非常流行,官方的身份和行政级别看得很重,“小圈子”的维护也舍得花力气。笔者曾在哈尔滨某三甲医院看病时,听到当时的坐诊医生正在给同医院的另一位急诊医生打电话,说有位朋友的孩子中毒送到了他那儿,希望他好好照顾一下。完了还不忘提醒一句,要那位医生告诉孩子的爸爸,他给他打过电话关照。救死扶伤本应就是医生的天职,却硬要加上“关照关照”。

  维护小圈子也成了生活中的日常。其实小圈子哪里都有,可怕的是成为一种习惯,而所有人都习惯于那样的习惯。对于刚毕业的普通学生来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脉和资历去挤进这样的“小圈子”。资源是一定的,掌握资源的人倾向于分配给那些他们熟悉的人,而其他通过正常渠道想要获得资源的人,所获得的资源必然会减少。挤不进圈子文化,向往自由的生活,除了逃离别无选择!所以有人感叹:当初祖辈闯关东来到这里,到了我们这一辈,又要闯出去。

  在南方人眼里,东北的民风是彪悍的,所以才有了那句“你瞅啥?瞅你咋的?”然后就可能会干仗。东北的酒桌文化很盛行,喝完酒就大大咧咧的不顾场合,所以初去东北的南方人会觉得东北人很装,喝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就开始天南地北的海吹。一块钱的公交上,夏天尽是戴大金链子的人,冬天穿着貂在挤公交。有位饭店老板跟我说,其实东北人很懒,不愿意做饭,所以晚上饭店的生意会很火爆。他们也比较容易欺负外地人,因为口音很好分辨,这在出租车和路边商店表现得很明显。而出租车和路边的商店恰恰又是旅游的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这势必影响到旅游的形象。笔者一位朋友曾带领客人在东北某著名的大街上买东西,当时商店主人向那位客人要价很高,笔者的那位朋友只对商店主人说了句“哥们,哈尔滨人”!价格马上降了几番。当然在旅游上出的问题非常多,“天价鱼”甚至炒到了全国,这或许是初到东北的南方人对东北的印象。

  但是细细地品读东北,你会发现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包容的文化、热情好客的人们,还有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朴素品质,更有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而这一切都将成为东北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推动载体,再加上俄罗斯远东战略也将提升东北作为边境地区的经济地位,所以对于东北来说,要留住毕业生,要吸引人才进关东,有着这得天独厚的秀丽风光,只要在软环境上再努努力,比如提升城市的开放度、重视青年人才的价值、破除官僚主义的氛围等等,再次闯关东,复兴关东大有希望。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62]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47]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43]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62]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25]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27]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19]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36]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275]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1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