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是海峡两岸公认的现代中国民主革命先驱。
1911年,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为了宣讲革命和为革命筹款,他先后三次来到加拿大。其中最后一次,他1911年从加拿大西部到东部多个城市的访问最有成效。他不但在温哥华创办了第一个“洪门筹饷局”,而且在加拿大各地筹款7万7千元港币,占海外筹款总额15万元港币的一半多。有力地支持了国内进行的武装斗争。1911年4月,孙中山乘火车从温哥华来到卡尔加里。但是,没有来埃德蒙顿。他既然没有到过埃德蒙顿,那么又从何说起“孙中山与埃德蒙顿”呢?
这要从他的三名贴身卫士说起,他们是上校副官黄惠龙、马湘和马坤。这三位都是埃德蒙顿人,号称“左龙右马”和双枪马坤。马坤的英文名叫莫里斯.科恩。他们多次危难中舍身保护孙中山的安全,甚为孙中山所器重。
黄惠龙又名黄湘,他和马湘祖籍都是广东台山,早年侨居加拿大。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他们二人积极组织和参加中国国民党加拿大分部在埃德蒙顿举办的“华侨讨袁敢死先锋队”军训。马坤担任军事教官。1916年这支300多人的队伍经日本回国,尚未开战,袁世凯病死。他们大部分人决定留下追随孙中山,成为大元帅府卫队的主要成员。而一身功夫的黄惠龙和马湘被选为贴身卫士,有“黄湘马湘,相得益彰”之誉。黄惠龙多次在危险的环境中护卫孙中山和宋庆龄,孙中山曾亲书“南方勇士”锦旗嘉奖。黄惠龙生于1878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8年,曾发动加拿大华侨集资,购买上海莫里哀路29号那栋两层小洋楼,赠送给孙中山。这也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一生唯一的房产。黄惠龙生前曾担任孙中山的侍卫副官、卫士队长,总统府总务局长、中山陵警卫处处长和国民政府中将参军长。1940年病逝于香港。
马湘生于1889年,武艺高强。他于1909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卫士、卫士队长、少将副官等职。1923年3月15日马湘任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副官兼大本营卫士队副队长。陈炯明叛变时, 马湘奉命与黄惠龙一起坚守粤秀楼,护卫宋庆龄脱险。孙中山逝世后任南京中山陵园警卫处处长。1973年在香港病逝。著有《跟随孙中山先生十余年的回忆》。他的家族后人不少仍居住在埃德蒙顿。他的小女儿许马丽屏现住在埃德蒙顿华人养老院,早些年,当她得知我在进行孙中山及其随从卫士的研究时,特地将马湘遗留的一些珍贵照片和手稿交给了我。这对于我后来完成《双枪将军马坤-孙中山的犹太保镖》一书很有帮助。刚才我还得知,马湘的多位后人出席了今天的座谈会。
那么,双枪马坤是谁呢?这是一位在华人圈中鲜为人知的人物。以前,连台北国父纪念馆的讲解员都不知道此人为谁。1994年,为搜集双枪马坤的历史资料,我到台北采访了陈立夫老先生后,到台北国史馆和国父纪念馆查找资料。在国父纪念馆,就是这张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照片上,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白人站在孙中山先生的左后方,伸出个脑袋。我有意问一位讲解员那个白人是谁。不曾想,她脱口而出,说“那是国父的恩师康德黎,国父伦敦蒙难时,营救了国父。”我连忙告诉她,那不是康德黎教授,是国父的洋人保镖双枪马坤。据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说,他在2012年去台北参观国父纪念馆时,那里的讲解员仍把马坤说成是康德黎。
马坤于1887年出生在波兰,幼年为逃避沙皇对犹太人的迫害而随父母避难英国,在伦敦东区长大。马坤小时候偷摸拐骗,打架斗殴,是个十足的小混混。14岁那年被关进一家犹太少年教养学校,四年毕业后,被父母亲流放到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一家远亲的农场。马坤在那里干了一年后,四处流浪,靠赌博和倒卖假首饰为生。1909年他在萨斯卡通,碰见一名白人强盗持枪抢劫一家中餐馆。他见义勇为,制服白人强盗,把钱交还给华人老板马三。在当年华人倍受歧视的北美,一名白人竟然出手帮助华人,马三深受感动。马三实际上是当地同盟会负责人。在马三的影响下,马坤到卡尔加里加入了同盟会,后又担任中国国民党加拿大分部的外交秘书。从此,他成为加拿大华人社区的发言人和保护人。1911年,马坤来到埃德蒙顿成为一名房地产经纪人,住在现在的费尔蒙德/麦克唐纳酒店。在平均月薪不到30加元的年代,他每个月向同盟会捐献50到100加元。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1922年,马坤应孙中山先生邀请,离开埃德蒙顿到了上海,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上校副官和贴身卫士。马坤不但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的第一位外籍白人成员,而且跟随孙中山先生东征西战,在多次紧要关头舍身保护孙中山的安全。他在中国21年里,先后参加了北伐和抗战,被提拔为中国军队少将。
1929年奉安大典,马坤是全程肃然陪着孙中山父子的唯一外国友人。1941年日军逼近香港,马坤在护送宋庆龄安全离港后,自己留在香港打击日特汉奸,坚持抗日活动。香港沦陷后,他被日军投进战俘营,坚贞不屈,备受折磨。战后,中国政府专案授予马坤“抗战胜利勋章”以表彰他对中国抗战“著有勋劳”。1949年后,马坤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推动两岸和平统一。1956年和1966年前去中国参加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和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50年代,在倍受战乱摧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深受西方孤立封锁之际,他为中国引进了英国飞机、飞机零件以及海军雷达。民革主席李济深邀请“孙中山生前的忠实助手”马坤担任“革命史料编纂委员会”特约撰稿人。周恩来总理称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0年9月,马坤在英国去世,海峡两岸的官方代表团出席了他的隆重葬礼。宋庆龄亲笔为马坤题写中英文墓铭。这位比白求恩更具传奇色彩的国际友人,情系中国,与中国的革命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一生。他就来自埃德蒙顿。
我们在缅怀伟人之际,不应忘记那些曾经跟随伟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小人物。孙中山先生1923年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天,我们海外华人应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