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程实:2017 - 欧洲经济严冬将至
程实:2017 - 欧洲经济严冬将至
2016/11/27 6:59:22 | 浏览:2142 | 评论:0

  2017年,欧洲政治经济格局将开始漫长而痛苦地重构。“区域分裂+社会割裂”的双重分化趋势将愈演愈烈,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和孤岛主义加速崛起。欧元区市场的相对优势和吸引力将逐渐下降,欧元的贬值空间将逐步扩大。

程实:2017 - 欧洲经济严冬将至

2017年,欧洲将迎来一体化真实倒退之元年,欧洲经济凛冬将至。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017年,欧洲将迎来一体化真实倒退之元年,欧洲经济凛冬将至。

  增长方面,区域一体化的倒退将严重拖累欧洲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内生增长动力;风险方面,分裂主义和民粹主义将加剧政治风险,并激化经济失速风险、债务通缩风险和银行业风险,从而全面恶化欧洲经济的复苏环境。之于英国,退出欧盟将带来密集的短期阵痛;之于欧洲,一体化倒退则将造成绵延的长期困局。2017年,欧洲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凝聚力衰退、经济基本面疲弱且地缘政治震荡,欧洲市场的吸引力将渐次下降,欧元的没落也将延续。

英国之痛:短期冲击扰动英国经济

  英国退欧,对于欧洲和英国的影响机理截然不同。就英国而言,短期内,渐次展开的退欧进程必然造成密集的经济调整和市场重估。但是长期来看,退欧对单一国家造成的连锁反应相对有限。一旦退欧程序完结,相比于欧盟,英国将更迅速地形成新的政治稳态和经济均衡。因此,在未来数年,英国将主要面对剧烈而短暂的“阵痛”,在经济增长和市场风险两端一次性地支付退欧的沉重代价。

  经济增长方面,剧烈的负面冲击将削弱英国的短期增长动能。今年10月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宣布,英国将选择极端的“硬退欧”模式,即同时退出欧盟和欧盟市场特惠准入条款。正如我们之前报告所强调的,相比于“挪威模式”和“瑞士模式”,“硬退欧”模式短期内将造成更加高昂的经济成本,动摇市场信心,抑制投资与消费,进而造成经济增长的大幅放缓。这一负面效应将在2017年充分展现。根据今年10月IMF的预测,2017年英国经济增速为1.05%,较2016年4月的预测值下降1.1个百分点,较2016年增速下降0.79个百分点,并大幅低于历史均值2.16%。从更详细的高频数据来看,英国经济的诸多先行指标也陷入阶段性低谷。2016年前9个月,英国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月均值分别为51.5和52.6,较2015年月均值分别下滑1.1和4.1。2016年前9个月,英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月均值为-2.33,大幅低于2015年月均值3.08。

  市场风险方面,频繁的市场重估将推升英国的金融市场风险。

  •   其一,英镑的货币风险居高不下。从英国退欧公投至今,英镑名义有效汇率累计下降17.90%,且屡创1996年以来的历史新低,英镑对美元双边市场汇率也累计下降3.92%(见图1)。随着英国“硬脱欧”的推进,英镑汇率面临着惯性下跌与踩踏性做空的双重压力,极易再度出现大幅币值波动。
  •  
    程实:2017 - 欧洲经济严冬将至

  其二,英国资本市场泡沫风险逐渐显现。据我们测算,2016年10月,英国股票市场的宏观市盈率(股市表现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强弱)为0.80,远高于德国和法国的0.32和0.33。其宏观市盈率的同比增幅高达0.49。即使是今年股市一路走强的美国,其宏观市盈率同比增幅也仅为0.40。这表明,相对于疲弱的实体经济,英国资本市场已趋于过热。一旦退欧进程中出现市场情绪和资本流向的突变(图2),宏观市盈率缩水将与实体经济盈利恶化相互加强,大概率导致资产价格的骤然下落,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程实:2017 - 欧洲经济严冬将至

欧洲之困:长期困境重构欧洲格局

  英国退欧对于英国将带来短期阵痛,而对于欧洲则将造成绵延的长期困局。2017年,欧洲将真正开启一体化倒退的进程。在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和孤岛主义的驱动下,“区域分裂+社会割裂”的双重分化趋势将愈演愈烈,并逐步颠覆和重构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在漫长的重构过程中,欧洲将整体趋于没落,欧元的国际市场地位也将逐步下降。

  从区域层面看,欧洲区域分裂势力将迅速崛起,保护主义和孤岛主义日益泛滥。不同于此前的历次退欧风波,本次英国退欧不仅首次造成了欧洲一体化的真实倒退,还将通过两个渠道持续瓦解欧洲的凝聚力。

  第一,由于英国退欧的示范效应,各国积累已久的反一体化情绪集中爆发,通过公投方式退欧的呼声普遍高涨。英国退欧公投结果发布伊始,就得到了法国国民阵线、丹麦人民党、德国选择党、荷兰自由党、捷克曙光党等多国退欧派政党的热烈响应。针对陆续来临的大选,法国、德国等多国极端政党均提出了反一体化纲领,以广泛博取选民支持。2016年5月,反对欧盟的奥地利自由党仅以49.7%对50.3%的微弱劣势输掉奥地利大选,标志着欧洲各国的退欧风险已逼近临界点。

  第二,受英国退欧的冲击,欧洲经济增量收缩,欧盟内部的存量调整必将困难重重,并不断产生新的利益冲突。即使各国暂不退欧,欧洲的区域合作、政策协同和利益协调也将逐步衰弱。例如,2016年前8个月,对于以区域内部贸易为主的欧元区,其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月均同比增速降至-1.71%,较2015年下降5.71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低位(图3)。而2016年意大利银行业危机中,意大利与欧盟就是否进行政府救助争论不休,凸显了区域金融监管与各国自身利益的内生矛盾。

程实:2017 - 欧洲经济严冬将至  

从国家层面看,各国社会割裂将持续加剧,民粹主义力量逐渐占据主流地位。2016年,“经济降速-民粹崛起”的弱势循环机制已经在欧元区形成,将在未来持续割裂各国的社会体系。第一步,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欧洲各国经济增长乏力,高福利体系难以维系,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高企(图4)。这激化了社会矛盾,为民粹力量提供了滋生土壤。第二步,民粹政党崛起,并推动反一体化、反移民的政策落地。这将加速市场活力的丧失和劳动力结构的老化,降低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加剧欧洲长期内生增长动力的疲弱。第三,长期内生增长动力的疲弱,则将持续催生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继而进一步刺激民粹力量的扩张。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欧元区缺少阻断这一弱势循环的有效措施,难以摆脱民粹主义的泥淖。例如,欧央行虽然可以加码货币宽松,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但是泛滥的流动性将推高资本利得,使其进一步高于劳动回报,社会收入分配更加失衡,最终依然会提振民粹主义情绪。

程实:2017 - 欧洲经济严冬将至

2017:欧洲经济凛冬将至

  2017年,欧洲将真正开启一体化倒退的进程。基于我们对经济基本面和地缘政治的长期研究,结合高频数据和IMF等权威机构的预测,我们判断,2017年欧洲经济增长将进入减速通道,复苏势头继续放缓,经济增长率预估值为1.4%,债务通缩改善有限,通胀率预计在0.9%左右。

  在英国退欧的影响下,2017年欧洲政治风险高企,并可能加剧经济失速风险、债务通缩风险和银行业风险等多重风险。因此,欧洲央行的货币宽松将进一步延续,存款便利利率将大概率进一步下调。对于英国而言,退欧的负面冲击将在2017年集中显现,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将更趋宽松。

  2017年,欧洲政治经济格局将开始漫长而痛苦的重构。“区域分裂+社会割裂”的双重分化趋势将愈演愈烈,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和孤岛主义加速崛起。欧元区的凝聚力将持续衰退,经济基本面也将趋于恶化,地缘政治的动荡成为常态。因此,我们认为,欧元区市场的相对优势和吸引力将逐渐下降,欧元的贬值空间将逐步扩大。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FDA 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的辞职信(附:中英文版本) 2025-04-02 [11]
刘瑜:没来的请举手 2025-03-27 [92]
勒内 吉拉尔思想下的 JD 万斯与彼得 蒂尔 2025-03-27 [84]
Raymond Ro:一位上纽商学教授的非典型跨界 2025-03-18 [215]
威尔·杜兰特:文明倒退的七种征兆 2025-03-17 [274]
何清涟:大争之世,坚守理想但要尊重事实 ——回应德国驻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坚守国际社会理念》 2025-03-14 [308]
[聚焦]赵晓:从俄乌争论看中国人的主流世界观 2025-03-10 [415]
孙立平:“五大寄生虫”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2025-03-07 [528]
许小年:经济还要下滑3到5年,将正面抗击三头灰犀牛 2025-03-07 [565]
吴菊生:【川普、泽连斯基及时代变迁】 2025-03-07 [48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