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内外互动
关键字  范围   
 
2016年的云计算,是一场互联网巨头们的多维战争
2016年的云计算,是一场互联网巨头们的多维战争
来源:Alter | 2016/12/11 23:39:27 | 浏览:1639 | 评论:0

  2016年对中国云计算来说终究是不平凡的一年,互联网巨头们在策略选择上开始“分道扬镳”,中美云计算厂商正面对抗的硝烟味越来越浓,而云计算平台本身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在这次多维的竞争格局中,有更多的互联网巨头成为云计算领域最终的幸存者。

2016年的云计算,是一场互联网巨头们的多维战争

云计算的“走出去”和“走进来”业已成为2016年国内云服务市场的两大标签。

  2016年尚未结束,不少云计算厂商已经开始积极表功。

  先是亚马逊在AWS Re:Invent大会上高调表示其云计算业务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纳德拉也在微软年度股东大会上以2018年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200亿美元誓师。与此同时,阿里云加紧数据中心的全球化布局,腾讯、百度、网易、金山等一众互联网巨头们在云计算领域动作频频。

  不同于创业者在直播、VR等领域热闹,虽然国内外云计算领域出现了UCloud、Salesforce等知名创业公司,可回顾整个2016年,云计算市场更像是一场巨头之间的战场。在此,笔者从云计算的现有格局、全球化策略、未来趋势等维度进行盘点。

平台化和场景化,互联网巨头的不同选择

  有趣的是,在近一年的布局中,相比于运营商和IT巨头们对基础设施服务的青睐,蜂拥而上的互联网巨头们已然表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选择。

  一类是以阿里云为代表主要提供IaaS服务的厂商。

  得益于阿里一贯的平台式思维,2016年阿里在云计算领域终于选择平台化作为商业模式。简单来说,阿里云主要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等服务,并以此来吸引PaaS和SaaS类的合作伙伴,同时自身又扮演者“应用超市”的角色,将自家及合作伙伴的PaaS或SaaS服务在其所建立的云计算平台上按需售卖给需要的客户。

  另一类是以网易、京东为代表提供场景化云服务的厂商。

  对于此类商业模式,各家有着不同的说法,或是解决方案或是垂直化服务,而“场景化”似乎是在2016年比较流行的说法。举个例子来说,京东云选择了电商云、物流云、智能云、金融云等作为主要服务,不难发现针对特定场景的定位。无独有偶,网易云已经上线的网易蜂巢、云信、七鱼、易盾等有着同样的打算。

  第三类可以看作是前两类的合二为一,毕竟“通吃”早已是互联网巨头们熟悉的策略。这一类的典型代表就是腾讯和百度。

  一方面试图追赶阿里而在数据中心节点上动作频繁,有了这个基础,网络、存储、计算等自然而然的成了核心服务。另一方面,在国内云计算“一超多强”的布局下,腾讯和百度也看到了场景化云服务的商机,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发力的百度云,针对娱乐、金融、营销等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平台化还是场景化,多半是互联网厂商在早期进入市场的不同选择,尤其是在阿里云一家独大的情况下,百度、京东、网易、金山等避免与之直接竞争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可以肯定的是,阿里云等平台式玩家对PaaS和SaaS类合作伙伴的扶持必然会损害到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利益。

  除此之外,这些互联网公司进军云计算领域的时候,或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选择了自建基础设施平台,而随着云计算的逐渐成熟也相继切入基础设施云服务。

  比如京东云官网上把弹性计算、网络、数据库等作为主要产品,网易云也借网易蜂巢这一容器云产品,不断丰富数据库、CDN、对象存储等曲线进军基础设施云服务。

  这也就印证了一个说法:“未来公有云市场存活下来的不会是几十家,而是几家。”似乎为现有的市场格局作出了一个预判,接下来的5年内,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将逐渐升温。

  其实站在客户的角度不难理解可能的结局,在云服务普及的情况下,跨平台无疑会增加服务的成本和稳定性。不管是场景化还是平台化,野心驱动下的云计算竞争终将殊途同归,2016年互联网巨头们做出的不同选择只是刚刚开始。

走出去和走进来,中美云计算的竞争与合作

  除了国内云计算平台的动作,亚马逊、微软、甲骨文等终于今年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云计算的“走出去”和“走进来”业已成为2016年国内云服务市场的两大标签。

  或许用全球化策略来形容这种趋势还为时尚早,国内仅有阿里云、腾讯云等少数几家在大张旗鼓的布局全球化的数据中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也只有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头部的云计算厂商。即便如此,在中美云计算在2016年的竞争与合作中已经可以看到两大趋势。

  其一,云计算的本土化属性。

  先从走进来说起。亚马逊AWS入华三年后终于取得“合法身份”,注定是国内云计算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为云计算贴上了本土化的标签。

  同样,微软Azure在2010年就瞄向了中国市场,但直到2012年末,微软同上海市政府、世纪互联签署合作运营协议后才正式在中国落地。也就是说,国外云服务商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要找到有牌照与能力的当地合作伙伴。

  同样,在中国云计算厂商进入海外市场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说阿里云在不久前相继起用了位于澳大利亚和中东的数据中心节点,依然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并和本土的运营商进行合作。

  这也就指出了另一个问题,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云计算厂商们还有面临本土化的竞争,比如阿里云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同期亚马逊和微软的市场份额却在5%以下,还要面临来自腾讯、百度、华为、网易等厂商的“威逼”。

  一则加剧了云计算的竞争形势,另一方面也为网易、京东等云计算领域的新势力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至少现阶段撇开了活跃在亚马逊、微软等云平台上的潜在竞争者。
  其二,中国企业仍是“全球化”的金主。

  亚马逊、微软等不遗余力的进入中国市场,可以看出其对中国市场这个大蛋糕的珍视,毕竟无论是中小企业数量还是市场规模,中国市场都已经不可忽视。

  从实际动作来看,微软目前在中国市场除了Azure作为基础设施云服务,Office 365俘获了国内的跨国企业、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创业者以及个人用户,且已成为营收的重要来源。这也就不难理解甲骨文和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阿里云合作来销售其云服务的原因所在。

  对于阿里云、腾讯云等筹谋海外市场的玩家来说,中国企业仍是其早期主要的目标客户。从大环境来看,过半大中型企业开始布局海外战略,这类企业在海外市场同样有着云服务的需求。

  相比之下,在支付方式、母语沟通、业务响应、法律法规、成本控制等方面,中国的云服务提供商似乎更受青睐。这是国内云计算平台的优势,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中国云计算厂商来说,2016年是全球化起航的“元年”,也给出了警示,不只要进行数据中心建设,品牌营销和合作伙伴是中国厂商更大的短板。
可以肯定,2016年将是云计算全球化竞争的开局之年,且这场竞争绝不仅仅存在于巨头之间。

  当亚马逊和微软在中国站稳脚跟之后,类如Salesforce、甲骨文等PaaS或SaaS服务商同样会进入中国市场。同样一旦阿里云、腾讯云等在海外掠夺到一定的市场份额,除了和当地的云服务厂商合作,在国内平台上积累的优秀合作伙伴也将对外输出。

  即便是网易、京东、金山等当前将精力聚焦于国内的云厂商也应该居安思危,不仅要在技术和服务上形成无可取代的竞争门槛,还应该在云计算竞争白热化之前的时间窗口内扩展业务范围,并积累足够的忠实用户。

选择和趋势背后,云计算仍有这些不确定因素

  2016年注定是中国云计算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对云的认知仍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诸如公有云和私有云之争、个人云服务的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挂着云计算的招牌做IDC生意,如此种种。在此之后,国内云计算市场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首先,云计算的“标准”之争。

  关于云计算的标准,几乎在云计算出现的同时就在不断争论,不止于技术标准,还有服务标准。遗憾的是,不管是OpenStack、Eucalyptus还是在2016年崭露头角的Docker,来自中国的云厂商所扮演的都是开源技术的使用者。

  即便如此,2016年出现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可能形成的“新标准”成为云计算领域初入者的重要武器。

  以Docker为例,虽然2013年开始在开源社区就已经大火,2016年在国内的发展正式走向高潮。类如网易蜂巢等将容器云作为新一代云计算基础设施,此前对容器并不关注的阿里云也开始向Docker倾斜,Docker技术母公司在今年云栖大会上的亮相也宣布了二者的相关合作。

  而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未来颠覆云计算格局的除了资本和规模,还有可能是新的技术和新的标准。

  其次,云计算的理念之争。

  《冬吴相对论》的吴伯凡对中外云计算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国内企业还是在原有产业和技术框架下理解云计算,没有意识到云计算是一种整体生态和全物种的突变式进化。”

  诚然,在国内云计算阵营中,运营商们已经逐渐习惯了“管道”的身份,华为、浪潮、联想等在云计算方面的声音越来越大,可外界最多的印象仍是出售服务器等硬件产品的IT厂商,那些看起来最不安分的互联网巨头们会是“破坏者”吗?

  不幸的是,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的布局上仍停留在产品和业务线的开拓上。

  最为著名的可能就是在2016年看似“奋起直追”的百度云,先是改名,随后上线天算、天象、天工、天智四大平台式解决方案,并分别和大数据、多媒体、物联网、人工智能挂钩,可究其根本在云计算方面仍然是将IaaS和SaaS服务的叠加,亮点的技术仍是在其他领域的成功。

  也就是说这种看似野心勃勃的布局,核心仍是产品和业务,且已经成为国内云计算市场的普遍现象。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阿里云对其“飞天”系统的美誉,或许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国内互联网巨头对云计算的理念才能真正转移到技术和架构的创新上。

  最后,云计算的价值在哪。

  从Gartner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 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可望达到 2,086 亿美元,较 2015 年的 1,780 亿美元成长 17.2%,其中IaaS和SaaS分别增长42.8%和21.7%,距离云计算的大范围应用只差临门一脚。

  类如吴伯凡先生的焦虑,更多的是在宏观环境上得出的答案,而聚焦到客户甚至开发者的层面,云计算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从 2016年国内加大云计算厂商的动作似乎可以窥之一二。

  不管是阿里、腾讯、华为还是网易,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扶持计划”,特别是有互联网背景的云计算厂商,客户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创业者、中小企业乃至个人开发者,云计算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支出成本,而各种各样的“扶持计划”看起来也很有诱惑性。

  以网易云的“知识体系输出”为例,以线上线下培训的形式,为客户提供研发、运营、产品乃至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这种“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的理念似乎更符合云计算的价值所在。

  无论云计算厂商有着什么样的地位,本质上仍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最终解放开发者。可以预见,2017年之后将有更多的云计算厂商聚焦在扶持和培训体系上。

  写到最后,2016年对中国云计算来说终究是不平凡的一年,互联网巨头们在策略选择上开始“分道扬镳”,中美云计算厂商正面对抗的硝烟味越来越浓,而云计算平台本身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在这次多维的竞争格局中,有更多的互联网巨头成为云计算领域最终的幸存者。

 

毛大庆:“互联网”这三个字在未来会谈的越来越少

2016年的云计算,是一场互联网巨头们的多维战争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内容”会迅速取代“功能”。

  互联网”这三个字,恐怕在未来的一年里会谈的越来越少,而沿着互联网所重组各种各样的资源,和重组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商业增长点。北上广的房子已经涨到买不起了,你想过未来和别人“共享居住”吗?:“共享际”。除了一间睡觉的屋子,他们想让你把厨房、客厅、书吧都拿出来与别人共享,在过去的三个月,主打共享居住的“共享际”迎来了每月10000+的客流,并实现了盈利,毛大庆把这总结为“社群经济”的无限可能。通过独特的内容和精神内核把N群人聚合到一个空间中,读书、美食、家居等不同领域的爱好者们在此相遇,这是轻资产运营的一种新模式。当房地产的关键词从“增量”变成“存量”,对联合办公从业者们来说新机会也来了,即将被改造的或许不只有的你的工位,还有城市空间与生活方式。

  我这两天在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前同事们交流,明年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一些问题。宏观经济我想今天不用去谈,黑天鹅频出的年代我们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微观经济的走势越来越清楚,往高科技方向去走,很多领域已经越来越清晰,比如说基因科学,明年我相信大家会听到非常有意思的突破话题。

  我要说的事情跟存量的盘活再利用有关。“互联网”这三个字,恐怕在未来的一年里会谈的越来越少,而随着互联网重组各种各样的资源、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商业增长点。

  我随后会分享我们在城市空间再利用,城市更新、城市再造、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内容再造上的进一步新的感悟。空间共享以及更多的内容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城市空间会带来更多的增长内容。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内容”会迅速取代“功能”

  谈城市空间的内容再造,城市空间的内容重组以及城市轻资产运营的时候,我们发现三个大的背景,一个是城市变了,一个是消费的人群变了,第三个是消费的方式和我们的消费组织模式变了。

  第一个我们说房地产,中国的房地产进入下半场,房地产现在开会没人去了,现在听轻资产比听重资产的人多。房地产有四个变化,一个是量变到质变;二是从销售红利逐渐走向服务红利;三是大都市圈的变化取代了人口向单一城市聚集的趋势;最后一个是存量。

  我所在的行业里面有七次大的国家级调控,但是这一次调控才是真正房地产市场向着新的房地产再造过程的调控,而且这也是在整个国际金融形势,中国面对的整个经济裂变的过程中一次必然的国家性的手段。这个过程之后,我们向存量而不再是增量要价值。所以这里面我们看到的服务红利,“存量”这一些词都会变成下半场的关键词。

  中国房地产150万亿的存量市场,将会再造出难以想象巨大的新经济模式和新消费模式。刚才我们三个中年创业的人,无论是亚萍、郎永淳还是我,其实我们选了三个行业空间市场巨大、变革空间巨大、原来的消费能力巨大的行业。 无论是金属消费、体育消费还是我们的空间消费。

  中国的房地产150万亿的存量房产将面对巨大的内容再造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内容”会迅速取代“功能”。我刚才跟亚萍谈了一个精神的问题,其实我们最近在谈真正的消费升级,我们说商业消费的升级已经开始从功能型消费向精神型消费转变,所以精神型商业将会逐渐取代功能型的商业,在这过程里面,内容的再造,将会变的非常重要,场景创造将会为差异化的内容空间带来新的发展。

  我最近在欧洲走访,看到了从联合办公到联合剧场、联合会议、联合医疗、联合教育种种对空间再造的新模式,这里面为不动产插上翅膀的,特别重要的一个就是社群的产生和社群思维的产生。我个人认为社群思维其实才是互联网思维之后,真正的取代互联网思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维模式

  再看看人的变化,我们说城市的消费主体或者我们社会消费主体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首先消费主体从60后、70后,变成了85后和90后,乃至00后进入我们的消费市场。这一批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总结他们是有屏幕的一代,他们是对互联网像水、像电一样熟悉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对于资源的再利用,对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再组织和传统的这一批消费人群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新生代的消费者将会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当然老龄化社会,就是上一批的消费主体60后、50后或者是70后这一批人将会依托支撑起一个强大的银发经济消费的时代。二孩政策使母婴消费的增加,包括农村消费在不断的增长,这都是消费主体的变化。

  我们看看消费方式的改变,在新的消费人群进入市场之后,消费方式发生了如下的八种改变。一个是个性化,第二个定制化,第三个多种业态融合性的消费方式,我们昨天跟柳传志在谈IP杂交式的新融合性消费的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模式。大家注意到最近阿里巴巴,特别是马云在若干次谈话里面提到,阿里巴巴不会更多谈电商,而会逐渐向线下转移,未来的消费线下和线上的结合会给不动产带来机会。

社群思维,是后互联网时代最高段位的思维方式

  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单点式消费向网状的消费都会引出社群,这是第三个重要的话题,社群。

  其实我们无论从联合办公、联合居住还是我最近在英国看了一个很好玩的项目,类似于798的园区改成了90多个剧场,我去走访他们的时候,他们告诉我没有一个剧场是他们真正用来卖票演戏,他们汇聚了一大批喜欢表演的人,每一个剧场其实都是可以为你自己去定制一场演出,你可以在这剧场表演自己喜欢的歌剧,给自己孩子组织音乐会,你可以给自己的妈妈演一场他爱听的戏剧等等,所有的空间里全部是爱戏剧的人,他们是主角,他们是共享者,所以这样一个空间其实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于是他们组织了最大线上社群,就是所有爱表演的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戏剧表演的IP场地。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型商业在逐渐取代功能型商业的时代。我们说精神为王的时代到来,人的精神追求成为了主流,我认为社群思维是后互联网时代最高段位的思维方式,甚至于没有之一。

  社群里面共同价值观组成了具有精神内核的品牌,我想这在创业,特别是生活方式的创业上我们有一个特别大的感悟,首先你能不能打造一个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核的品牌,第二个能不能让这品牌逐渐成为具有穿透力和凝聚力的商业IP,在商业IP之后,你能不能为你的客户不断强化它的商业精神标签,从而产生强大的复制力和传播力。这是我们在做各种各样空间产品的时候,寻找人群非常重要的方向。

  所以在社群经济的层面上,我们特别注重精神互助和家人的氛围。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在美国,我们最近一直在讨论Wework、联合办公,实际上都是在组建社群,通过社群把这一群人更有效的联合在一起,社群再造才是给空间赋予经济价值重要的来源。

  连接和交互这里面需要空间,也需要精神性的连接体,更需要空间场景的再造,所以说当网络是一个节点的时候,孤立是没有价值的,当我们能够把各种节点通过空间和内容联系在一起时,这力量是巨大的。我们过去传播一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单点,比如通过买中央电视台时段的宣传,通过大的广告获得更大的客户群。但是今天我们组建发现IP群,它的传播力远远超过买一时段的广告,所以今天能不能创造IP,找到IP跟组建IP群是我们今天做空间产业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抓手。

  过去一年,我们从联合办公逐渐走向联合社区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三点,一个是创造力,第二个是存在感,第三个是能不能带来幸福感。这三个点里面又分了六个比较大的主题,新鲜感、成长感、安全感、重要感和连接感、共享感,当IP打造精神组合体之后企业将和用户形成护城河式的深度联合关系,我们在这六点上都能找到空间运营上面的具体的案例。

  比如说新鲜感跟成长感,在空间社群里面有点像我们把学校的社会组织关系,延伸到城市的生产关系跟城市的生活关系,我们联合办公里面经常可以感受到,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组织方式下的人,能够通过一个空间的重新的组合,让他们产生新的社群关系跟人之间的连接关系。

  安全感和重要感可以在空间里面相互背书,互相被依靠、互相被需要。我们在过去这一年里头做了很多试验,比如说优客工厂入驻一千家企业里面,我们寻找到了11个用户量超过2千万的企业,11个企业为其他的企业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价值,比如说他们的流量,被其他企业使用,给其他企业带来新的福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推广和背书,所以我们看到连接感和贡献感在新的社群里面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二房东可以盈利,做了一个项目三个月开业就盈利了

  在用户群之上,会产生和倒逼出来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我们C2B的模式,我们最近做一些尝试,当企业拥有了社群之后,跨界衍生的能力不断的增强,即使跨界也不需要亲历亲为的倒逼供应链,这一些东西其实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反向的采购,这是我们社群组织里面最近在采用的模式。

  用户的核心关注点是什么?我们说原来的空间,我们在买一个房子的时候,我们叫客户,其实今天都是空间的用户,当客户变成用户的时候,他们关注点什么。我们看到最近一些在空间利用上,一些较未成熟的案例U+国际社,我们跟他们采访的时候发现,他们用户最核心的价值和优势是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标签化。

  当谈到桌子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跟谁坐在一块;我们谈联合居住社群床不是重点,重点是跟谁睡在一起。我们最近在旧金山、伦敦、特拉维夫、日本寻找了四个对标项目,东四“共享际”的公寓只变成了睡觉的地方,而所有的空间都是你的客厅,都是你会客的地方、学习的地方,都是你交友的地方和工作地方。所以当一栋房子里面所有的功能被共享的时候,其实居住的方式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当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我们第一个空间的综合性产品“共享际”,我们在北京东四胡同里面改造了酱油厂,这北京是属一属二的网红的目的地,这里面所有的商户全部是自带流量的IP,我们有六个商户五个都是用户量超过一千万以上的IP,他们在IP跟IP杂交在一个空间的时候,读书的社群变成了美食孵化器的客户群,美食客户群变成了读书社群的客户,所以每天在这空间里面,你可以看到无穷的活动组织再造,我们以前做商业地产最头疼找不到客户,现在改造完了以后人满为患,在楼上我们居住的空间里面,其实我们营造了一级的居住空间跟二级居住空间,所有的房子其实只是用来睡觉,所有的公共活动社交活动全部都在空间里被共享,所以这样的一解决的效率问题,第二汇聚的是社群。北京、上海未来会做一系列以社群和IP为主体的空间内容再造体。

  这项目我们做了三个月就盈利了,这也是让我非常惊喜的一件事情。其实二房东可以盈利,我们在过去一年老在争论,二房东是不是可以盈利,我们做了一个项目三个月开业就盈利,这项目一个月11900多个人次到访跟消费,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所以我们说传统大的购物中心,我就在跟他们谈,不是没有人来消费是客户群变化了。其实未来你能找到新的聚集体的时候,空间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是不是能够在空间里头赋予新的场景设计,是不是能够在空间创造新的内容价值,是不是能让空间塑造具有人格化的品牌产品,这三点大家记住,这是未来我说在生活方式里创业,无论是空间创业、体育创业还是别的创业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你能不能创造人格化的产品。

  我们说去年我谈到这几个主题是谈联合办公,今天我们谈联合社区的时候,我再重复这两句话,一个我们说探索今天新商业社交的新路径,记住这四点就好,我们说体验、连接、社群跟大数据。

  这是定义联合办公和联合社区的四角坐标,同时我们说为什么空间能够塑造超级的商业IP有五个大的方面,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个是你是不是能够塑造一个具有独特内容能力的空间。联合办公是一个具有最内容的空间,我们当每入驻一家企业我们就多了一个内容,如果邓亚萍入驻就是多了一个体育内容,所以联合的内容会塑造出无穷的商业价值,这是联合空间里面最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有一批各个领域自己创造力IP在我们空间里的时候,其实它的自带的话语释能非常大,高效的流量变现,我们其实在联合办公APP平台上现在有很多人卖东西,其实我们的上面物理用户就是2万多人,但是背后我谈到一千家公司,这一千家公司超过一千万用户有十一个,所以背后的流量被利用,就是能不能作为一个流量的入口,让各种各样的销售、商业的交换以及撮合交易在平台上进行搭载。

  持续化的人格演义,这是我刚才谈到人格化的场景在空间里产生很有意思的一件意思,当然联合办公也好、联合居住社区也好,未来的数据沉淀会产生非常大的价值。我谈一个我们同行Wework,实际上它是美国的情报部门的企业信息征信平台,以及个人的信息背书征信平台,所以这里面我谈到的说未来这一些平台沉淀出来大量的大数据,实际上会产生出很多新的衍生品。

  刚才谈到这四点里面,其实我们谈的就是说你的产品的生活方式的是不是能够让用户产生体验,体验为王是四角坐标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验。而体验是不是能够被感知,体验能不能超预期,这一些可能讲起来很抽象,大家可能去真正用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无穷的魅力。

  我们今天在座还有好几个做联合办公空间的从业人员,实际上我们做这行业之后我们都有一个大的感觉,其实很多人在被教育,体验过这样的工作方式之后很难回到独立的办公空间里去了,问题是你的产品能不能被感知,能不能超预期。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想社群的运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做任何一个空间产品,运营社群是极度重要的,社群的运营上非常重要的四个。人格化品牌、孵化小众社群、制造流行文化、定义生活方式。

  其实城市空间的属性和城市空间产品再造,必须要照应城市跟人的变化的需求。最终落脚到精神跟情感,这是我们觉得在未来的城市150万亿存量资产上,不断的制造出共享的新产品非常重要的精神指标,就是说能不能落脚到精神和社会需求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从联合办公出发到做联合社区、联合居住空间的时候,我们一直有一个坚定的口号,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东西是为了能够让平行世界的人能够相互遇见,这是互联网时代大量谈人的力量,大量谈链接和交互的时候,物理空间迎来的非常重要的改良和变革的机会。

相关栏目:『内外互动
10万个中国弃婴,却在美国被宠爱! 2024-04-17 [167]
耶伦的帆布包,美国对华价值观外交的回光返照 2024-04-16 [117]
耶伦访华,美国的价值观外交与中国的皈依者 2024-04-16 [103]
宇宙是现实恐惧的源头 2024-04-16 [75]
激进女权主义之声(8)| 男性真的是男权制度的受害者吗 ?—— 探讨男权反扑的多重面貌 2024-04-16 [65]
150张会动的照片,看一眼就入迷,太绝了! 2024-04-16 [151]
这些美丽大方的弦图居然都是用MATLAB画的? 2024-04-13 [123]
华人第一神话,带头孤立华为,一年揽金4000亿,人民日报这样评 2024-04-14 [83]
游记 | 意大利太美太值得!不过建议先看我这份避坑心得 2024-04-11 [146]
iOS 系统数据太大?教你进行彻底清理 2024-04-11 [13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