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来源:生物谷 | 2016/12/21 14:41:37 | 浏览:4407 | 评论:0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1】Science:重磅!每天抽一包烟导致肺细胞每年产生150种突变

doi:10.1126/science.aag029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和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合作者测量了吸烟在人体不同器官中导致的灾难性遗传损伤,鉴定出吸烟导致DNA突变的几种不同机制。他们发现对每天吸一包烟的吸烟者而言,这些吸烟者的每个肺细胞每年积累着平均150个额外的突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11月4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utation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tobacco smoking in human cancer”。

这项研究提供一生当中抽的香烟数量与人肿瘤DNA中的突变数量之间存在的直接关联性。最高的突变率是在肺癌中观察到的,但是人体其他部分的肿瘤也含有这些与吸烟相关的突变,这就解释了吸烟如何导致很多种类型的人类癌症。

吸烟每年夺走至少600万人的生命,而且如果当前的趋势继续持续下去的话,那么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这个世纪会有10亿例与吸烟相关的死亡。在流行病学上,吸烟与至少17种人类癌症相关联,但是在此之前没有人观察到吸烟导致许多这些癌症类型产生的机制。

【2】Science:科学家揭示HIV广泛中和抗体3BNC117的强效作用

doi:10.1126/science.aaf0972    doi:10.1126/science.aaf1279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在治疗HIV感染时一直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HIV在人体中变异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减少治疗的有效性。

再者,开发出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延缓HIV体内复制的药物组合---已极大地改变了对HIV感染的治疗。曾经一度被宣判为死刑的HIV感染如今变成一种慢性疾病:病人能够携带HIV存活数十年。

但是这种疗法也有不足之处。它的副作用包括肾脏问题、骨密度下降和胃肠道问题。如果一个人停止他或她的治疗,甚至只是少服用几剂药物,人体内的HIV病毒水平就能够快速反弹。

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的Michel Nussenzweig团队在2011年从一名HIV感染者---这名感染者的免疫系统通过阻止HIV感染和破坏一种特定的被称作CD4 T细胞的免疫细胞而能够很好地中和血液中的HIV---体内分离出一种新型的HIV广泛中和抗体3BNC117。

在第一项发表在2015年6月25日那期Nature期刊上的研究中,Nussenzweig团队发现在29名受试者中检测了4种不同剂量的3BNC117;受试者中有17人携带HIV,其中有15人没有服用ARV药物。给其中8人注射了最高剂量(每公斤体重30毫克)的3BNC117,一周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的病毒量达到最低水平;28天后,受试者血液中的病毒量分别降低了8~250倍。病毒载量下降的程度取决于受试者起始的病毒载量以及个人携带的HIV病毒株对3BNC117的敏感性。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3】Science:重磅!史上首次利用CRISPR-Cas9让人细胞变身为记忆存储系统

doi:10.1126/science.aag051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方法在人细胞的DNA中记录复杂的历史事件,从而允许他们通过对这种DNA进行测序从中找回过去事件的“记忆”。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8月18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ntinuous genetic recording with self-targeting CRISPR-Cas in human cells”。论文通信作者为MIT电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和生物工程副教授Timothy Lu。论文第一作者为Samuel Perli博士和研究生Cheryl Cui。

这种模拟记忆储存系统---首先能够在人细胞中记录事件的持续时间和/或强度---可能也能够允许科学家们研究干细胞在胚胎发育期间如何产生多种组织,细胞如何对环境条件作出反应以及它们如何发生导致疾病产生的基因变化。

Lu说,“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我们对人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使得它们能够基于基因编码的记录器报道它们自己的历史事件。”他补充道,这种技术应当允许深入认识基因调节和细胞内发生的其他事件如何导致疾病产生和发育。

【4】Science:重磅!改写教科书上的共生经典例子

doi:10.1126/science.aaf8287

地衣(lichen)的词典条目可能需要编辑一下。一项新的研究推翻了关于地衣的古老的一种藻类-一种真菌共生观点,替换它的是一种略微复杂的观点:一种藻类-两种真菌,其中这两种真菌为已知的子囊菌和新发现的担子菌酵母。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7月2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asidiomycete yeasts in the cortex of ascomycete macrolichens”。

论文共同作者、美国普渡大学真菌学家M. Catherine Aime在新闻稿中说,“这一发现推翻了我们关于地球上这种研究得最为透彻的共生关系的长期假设。这些酵母组成一个完整的但是之前不为人所知的群体,但是它们作为第三种共生伙伴存在于每个大陆上的许多种地衣中。”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5】Science:忘记PD-L1吧,破坏Cdk5也能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

doi:10.1126/science.aae0477

肿瘤通常利用类似于在健康细胞表面上发现的那些蛋白的蛋白进行自我修饰,从而躲避免疫检测。这种防护罩允许它们不被检测地生长,因而经常产生致命性的结果。根据美国脑瘤协会的统计数据,脑瘤每年导致大约1.7万例死亡病例,同时每年新增4600多名儿童脑瘤确诊病例。

通过协调一系列蛋白信号,肿瘤细胞调节它们的防护罩。这些信号通常处于被称作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中枢协调蛋白的控制之下。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被称作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5)的关卡蛋白,它也是一种在神经细胞和肿瘤细胞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他们特地研究Cdk5在成神经管细胞瘤(medulloblastoma)---一种常见的生长迅速的儿童脑瘤---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发现这种关卡蛋白允许某些脑瘤细胞(如成神经管细胞瘤)躲避免疫系统检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7月22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dk5 disruption attenuates tumor PD-L1 expression and promotes antitumor immunity”。论文通信作者为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病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Alex Huang博士和儿科学助理教授Agnes Petrosiute博士。

【6】Science:深入探究新型HIV药物的作用机制

doi:10.1126/science.aaf9620

日前,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海德堡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正在利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检测一种新型的HIV药物,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但病毒开始对早期的药物产生抗性时,其并不会阻断或者抑制药物的效应,而是会绕过这些药物来感染机体。

文章中,研究者就描述了不成熟的HIV的详细作用机制;HIV包括两种形式:成熟病毒颗粒和未成熟病毒颗粒,不成熟的病毒颗粒实在感染个体的细胞中进行组装的,当未成熟的病毒颗粒离开细胞后,其在感染其他个体之前必须改变成为成熟的形式,当前研究者正在对一类新型药物进行临床试验,这类药物就可以抑制病毒的成熟过程,但截止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不清楚这种药物的作用机制。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7】Science:史上首次!揭示为何父本线粒体在受精后不会遗传给后代

doi:10.1126/science.aaf4777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就已了解到一些数量的DNA存在细胞核外的线粒体中。线粒体在细胞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供让细胞正常运转的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

人们还发现在几乎所有动物的繁殖期间,只有母本线粒体DNA传递给后代,而父本线粒体DNA在它发挥影响之前就在受精卵中被选择性地摧毁了。这个过程背后的精确机制一直是不清楚的。谈及线粒体遗传时,为何母体基因是以牺牲父本基因的代价来发挥统治力呢?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个长期存在生物学秘密,描述了他们在卵子被受精后立即对父本线粒体DNA进行密切监控,研究了它为何随后被摧毁。他们发现精子线粒体DNA在进入胚胎中后,在自噬体(autophagosome)开始接触和切割它之前,就已开始自我摧毁。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6月23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itochondrial endonuclease G mediates breakdown of paternal mitochondria upon fertilization”。论文通信作者为来自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Byung-Ho Kang和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Ding Xue。

【8】Science:重大进展!破解免疫系统秘密有助治疗一系列疾病

doi:10.1126/science.aad1210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和爱尔兰的研究人员揭示出我们古老的免疫系统的秘密。这一重大的科学进步可能有助全球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抵抗疾病。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6月17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 helper 1 immunity requires complement-driven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ity in CD4+ T cells”。

论文共同作者、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教授Matt Cooper博士说,免疫系统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部分:适应性免疫系统,产生抵抗感染的抗体;非常古老的先天性免疫系统。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之前总是认为适应性免疫反应和先天性免疫反应的关键组分,独立发挥作用,即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先天性免疫细胞识别入侵的微生物,然后给T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发出警报,接着这些适应性免疫细胞作出反应,从而杀死入侵的微生物。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9】Science:重大发现!从结构上揭示基因特异性转录激活蛋白工作机制

doi:10.1126/science.aaf4417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基因特异性转录激活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并且首次在结构上和机制上描述了细胞用来开启或者说激活特异性基因以应对细胞形状、发育状态和环境的变化的过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6月10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转录是细胞采取一系列步骤读取DNA中遗传信息的第一步。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罗格斯大学的Richard Ebright、Yu Feng和Yu Zhang证实一种转录激活蛋白(transcription activator protein, 也译作转录激活因子)如何与细胞用来进行转录的RNA聚合酶相互作用。他们也证实这种转录激活蛋白如何协助RNA聚合酶在基因前面的特异性位点上结合到DNA双螺旋上,以及这种转录激活蛋白如何协助RNA聚合酶让DNA双螺旋解旋从而启动基因转录。

【10】Science:基因编辑大牛张锋再发力,揭示只靶向RNA的新型CRISPR系统

doi:10.1126/science.aaf5573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罗德研究所(简称布罗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和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靶向作用于RNA而不是DNA的新型CRISPR系统。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6月2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2c2 is a single-component programmable RNA-guided RNA-targeting CRISPR effector”。

这种新的CRISPR系统有潜力提供一种强大的方法进行细胞操纵。尽管DNA编辑让细胞基因组发生永久性变化,但是这种基于CRISPR的RNA靶向方法可能允许科学家们让细胞基因组发生可根据需要进行上下调节的临时变化,而且比现存的RNA干扰方法具有更大的特异性和功能性。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布罗德研究所的张锋(Feng Zhang)及其同事们与来自NIH的Eugene Koonin及其同事们、来自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的Konstantin Severinov等组成一个合作小组,鉴定出一种RNA引导的能够靶向结合和降解RNA的酶C2c2,并对C2c2进行功能性描述。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11】Science:首次开发出基因组编辑技术GESTALT追踪细胞谱系

doi:10.1126/science.aaf7907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在经过基因改造的斑马鱼胚胎中让特定的人工合成DNA片段发生突变能够让研究人员不可逆地对发育期间的细胞和它们的子细胞进行标记。这种技术允许沿着成体细胞谱系图追踪到它们的胚胎起源。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5月26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Whole organism lineage tracing by combinatorial and cumulative genome editing”。

这些作者“开发出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而允许我们对细胞和器官发育进行谱系追踪。” 美国南加州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Rong Lu(未参与这项研究)说。“我认为研究癌症等疾病和理解组织再生也是非常有趣的”,她说。

发育生物学的最重要---如果还没有确定的话---目标是理解单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一个完整的多细胞有机体。基本上,发育生物学家想知道“一种给定的细胞变成什么,以及它何时进行这样的转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Aravinda Chakravarti(未参与这项研究)说。

【12】Science:癌症免疫疗法重大突破,利用他人的T细胞抵抗癌症

doi:10.1126/science.aaf228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癌症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癌症免疫疗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他们证实即便一个人自己的T细胞(一类免疫细胞)不能够识别和抵抗他们自身的肿瘤,但是其他人的T细胞可能会做到这点。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5月19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of cancer neoantigens with donor-derived T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s”。

这项研究证实将来自癌细胞的发生突变的DNA加入到来自健康供者的T细胞中能够让健康供者的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在将来自这些供者T细胞的特定组分导入回到癌症病人的T细胞中后,研究人员能够让癌症病人自己的T细胞识别癌细胞。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癌症免疫疗法旨在开发让人体自己的免疫系统抵抗癌症的技术。有多种可能的原因能够阻止T细胞识别癌细胞。首先,T细胞的活性受到很多能够干扰它们功能的抑制因素的控制,而且让这些抑制因素失效的疗法如今正在很多人类癌症中开展测试。其次,在一些病人体内,免疫系统可能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将癌细胞作为异常细胞加以识别。也因此,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识别癌细胞是癌症免疫疗法的主要目标之一。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13】Science新研究为几十年争论提供新证据 找到记忆形成重要基石

DOI: 10.1126/science.aad5252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对于快速眼动睡眠是否直接参与记忆形成争论不休。现在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快速眼动睡眠确实在记忆形成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至少在小鼠模型上确实是这样。

这项研究由麦吉尔大学和伯尔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该研究首次证明快速眼动睡眠对于小鼠正常的空间记忆形成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前大量研究使用传统实验方法都未能对快速眼动睡眠期的神经活动进行分离。而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光遗传技术,该技术能够精确靶向神经元群体,通过光控制神经元活动。

【14】Science:首次在活体细胞中观察到单个mRNA分子的翻译过程

doi:10.1126/science.aaf1084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爱因斯坦医学院(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特殊技术在活体哺乳动物细胞中首次观察到了翻译成为蛋白质的单个信使RNA分子(mRNA),这对于后期科学家们进行神经变性疾病及癌症等多种人类疾病的研究或将带来一定思路。

研究者Robert Singer表示,翻译是机体中将mRNA信息转化成为蛋白质的基本过程,通过全基因组研究我们知道,转录可以控制细胞中蛋白质的水平,而细胞中蛋白质的丰度对于细胞功能的发挥非常重要,利用新型技术研究人员最终揭示了调节蛋白质翻译的机制,同时也为深入解析疾病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研究数据。

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在人类骨肉瘤癌细胞和小鼠神经元细胞中观察到了单个mRNA的翻译情况,尤其是在小鼠神经元中,研究者发现了mRNA翻译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神经元可以非常紧密地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为神经传输依赖于在突触中蛋白质的精确合成,而在突触位置神经元就可以形成回路。翻译活性的爆发或许可以帮助神经元有效控制蛋白产生的水平和位置,因此这项研究对于揭示诸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智力障碍的发病机制非常关键。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15】Science:科学家发现控制肠道菌群健康的69种因子

doi:10.1126/science.aad3503

在我们肠道深处存在着非常繁荣昌盛的一种微型生态系统,这就是肠道微生物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微妙平衡对于维持机体健康和消化系统的功能非常重要;如今来自比利时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从巧克力到避孕药的多种和人类息息相关的产品进行筛查,鉴别出了69种不同的因子可以影响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

提及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摄入的食物,其实并不总是摄入的食物,睡眠、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平衡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研究者希望本文研究为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的平衡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同时也可以帮助揭示肠道菌群如何维持健康以及有效抵御机体疾病的机制。

正如研究者Jessica Hamzelou在New Scientist(《新科学人》)上报道说,一些研究结果认为,我们摄入的水果和纤维的量对机体肠道的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因子目前研究者还并不确定,比如是否摄入牛奶、白巧克力或者激素避孕药等等。同时研究者还指出,抗炎性药物、摄入酒精的水平都会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实际上具有较强影响作用的因子往往和个体的肠道运动的方式和一致性有一定关系。

【16】Science:丁胜突破性成果!利用特殊药物将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心脏和大脑细胞

doi:10.1126/science.aaf1502

近日,来自格莱斯顿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的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组合性化学物成功将皮肤细胞转化成为心脏细胞和大脑细胞,此前对细胞重编程的工作都需要向细胞中添加额外的基因;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和Cell Stem Cell上的两篇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就利用混合的化学物逐渐诱导皮肤细胞改变成为器官特异性的干细胞样细胞,最终发育成为心脏和大脑细胞,而这项研究发现或许就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来对细胞进行重编程并且避免相应问题的发生。

研究者Ding表示,这种方法或可帮助我们为患者制造新型细胞来治疗疾病,我们希望有一天可以利用本文中的方法来治疗诸如心脏病和帕金森等人类疾病。

刊登在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利用9种化合物的混合制剂将人类皮肤细胞进行改变使其成为跳动的心脏细胞,经过反复试验,研究者通过将细胞改变成为类似多潜能干细胞的状态,最终发现了开启转化过程的最佳化合物组合模式,随后就可以在特殊的器官中诱导皮肤细胞产生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17】Science:利用CRISPR/Cas9有望让猪成为病人的器官供者

doi:10.1126/science.aad1191

尽管在农业环境中,猪比较懒散,但是在生物医学实验室培养的猪足够干净以至于很多人将欢迎---确实,应当欢迎---使用它们的组织用作拯救生命的移植物。用于移植的心脏瓣膜通常来自猪和奶牛。

但是想要将整个猪器官移植到需要新的心脏、肝脏、肾脏或肺部---异种器官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的病人体内---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除了受者免疫系统倾向于排斥异体组织所面临的常规挑战外,利用猪器官填补人器官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还必需解决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PERV)带来的问题。

毕竟,PERV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在遭受压力之下,猪细胞泵出PERV,随后它们能够感染猪移植器官旨在拯救的病人。在异种器官移植的全新领域---猪能够为在美国等待器官移植的12万病人中的一些人提供器官---中,科学家们必需找到一种方法解决来自PERV的威胁。

【18】Science:被误判的HIV"零号病人"!

原文报道:‘Patient Zero’no more

最近一项关于HIV病毒是从何时何地首次侵入美国的研究,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高度关注。本次研究比以往更为准确,更让人信服。

这一研究结果推翻了之前媒体一直认为的"零号病人"Gaétan Dugas是导致HIV在美国传播的"罪魁祸首"的结论。

在这项研究公布之前,Gaétan Dugas一直被媒体宣传为一个性生活非常活跃的航班乘务员。大家都认为Gaétan Dugas是第一个把HIV病毒携带到美国,并将这个病毒在不同地方传播开来的人。因此,他被人们标注为臭名昭着的"零号病人"。

Gaétan Dugas因AIDS去世三年后,记者Randy Shilts在他发表的一本书中具体描述了这位HIV"零号病人"。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19】Science:HIV重大突破!史上最详细HIV包膜三维结构出炉!

doi:10.1126/science.aad2450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的研究人员解析出负责识别和感染宿主细胞的HIV蛋白的高分辨率结构图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3月4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a native, fully glycosylated, cleaved HIV-1 envelope trimer”。

这项研究是首次解析出这种被称作包膜糖蛋白三聚体(envelope glycoprotein trimer,以下称Env三聚体)的HIV蛋白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结构图。这些也包括详细地绘制这种蛋白底部的脆弱位点图,以及能够中和HIV的抗体结合位点图。

论文通信作者、TSRI副教授Andrew Ward说,“这种结构一直是很难捕捉的,这是因为它比较脆弱,在能够对获取它的图片之前,就已瓦解了。如今,我们知道它的自然状态是什么样子,下一步就是研究疫苗应用。”

【20】Science:科学家提出癌症起源新见解

doi:10.1126/science.aad2197

最近,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观察到了癌症起源中受癌症影响的第一个细胞,同时还观察到了癌细胞在活体动物中的扩散情况,相关研究或可帮助研究者理解黑色素瘤及其它癌症的发生机制,并为开发治疗相关癌症的新型疗法提供希望。

研究者Charles Kaufman博士指出,我们并不清楚为何机体中的某些细胞总是在癌症中发生突变,本文研究中我们发现,癌基因激活或肿瘤抑制子缺失后就会引发癌症发生,而且这其中会涉及一些改变将单一细胞推回至干细胞状态,这些改变包括对一系列基因进行靶向作用来阻断癌症开始。

文章中,研究者对活体斑马鱼进行实时成像来追踪黑色素瘤的发生,所有的斑马鱼都携带有人类癌症突变BRAFV600E,这种突变在很多良性痣中存在,但斑马鱼中缺少肿瘤抑制基因p53。研究者对斑马鱼进行工程化操作以便当名为crestin的基因开启时单一细胞会产生出荧光绿,这就可以帮助激活干细胞遗传程序的激活,这种特殊程序在胚胎发育后会被关闭,但偶然间程序中的crestin和其它基因就会开启表达。

相关讯息:发现引力波当选《科学》杂志今年头号突破

林小春
 
美国《科学》杂志22日公布了其评选的2016年十大科学突破,有“时空涟漪”之称的引力波被发现当选今年头号突破。

“当记者和编辑聚在一起讨论(今年的)重大科学新闻时,我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就选出了‘年度头号突破’,”《科学》新闻编辑蒂姆·阿彭策勒在一份声明中说,“2016年里有许多了不起的成就,但引力波的发现比其他所有事件高出一筹。”

今年2月,参与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的研究人员联合宣布,他们利用LIGO的两个探测器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来自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填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科学》杂志的解读文章说,引力波的发现证实了爱因斯坦在一个世纪前的预测,“震动了科学界”。这一成功来之不易,因为爱因斯坦本人都曾怀疑引力波是否真的存在,而且即便存在,也可能由于信号太弱而无法探测。“现在,物理学家正热切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因为引力波能以全新的方式来探索宇宙。”

引力波的发现今年以来已获得多个国际重要奖项,包括一年一度的美国“科学突破奖”,它也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2016年度重大科学事件。

《科学》杂志评选的今年另外9个重大科学突破分别是:

离我们最近的系外行星:比邻星是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今年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环绕比邻星运行的类地球行星,其表面温度理论上适合液态水存在。他们认为这个新发现的世界为详细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提供了最佳机会。

“人机大战”电脑获胜: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击败当时世界排名第二的韩国棋手李世石。就在10年前,许多专家认为电脑绝不会在围棋上战胜人类的世界冠军。

杀死衰老细胞葆青春:今年2月发表的一项动物研究显示,清除衰老细胞能使小鼠的器官更加健康,从而使寿命延长超过20%。同一个研究小组10月还报告说,清除衰老细胞能帮助小鼠减少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

猿类“读心术”:研究人员利用黑猩猩、倭黑猩猩和猩猩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猿类可能也能揣测“他人”的心思,甚至知道“他人”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这意味着猿类与人类的相似之处可能超出了我们此前的认知。

设计人工蛋白:科学家已学会设计并合成非天然的蛋白质,为开发新药物与材料打下基础。

纯体外培育卵子: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实验鼠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首次全程在体外培育出正常卵子,并且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健康后代。

走出非洲:3个独立的研究显示,非洲以外的大多数人群的祖先都可以追溯至数万年前的一波走出非洲的大迁徙。

手持式DNA测序仪:英国牛津纳米孔公司利用一种名为纳米孔的突破性技术开发出手持式DNA测序仪。与现有技术相比,这种测序方法更加便捷、廉价。

超材料镜头: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高约600纳米的二氧化钛“纳米砖”堆出一块轻薄如纸的超材料镜头。如果能够广泛应用,未来的智能手机和相机都会变得超级轻薄。

 

2016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Science》刊登的20项2016年最有意义的科研发现

  数千年来,人类依靠直觉去探索世界运行的原理。虽然这种方式也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譬如曾相信地球是平的,但结果仍然是真理大过谬误。现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发生剧变:人工智能刷新着超越人类的成绩、引力波将带来天文学革命、基因编辑让设计生命近在咫尺、量子计算机虎视眈眈地要推翻50年来的经典运作方式……这些都曾是一座座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城堡,而我们,已逐渐趋近城堡的大门。

  1人类首次实现火箭海上回收

  大西洋海面上,一艘驳船等待着“猎鹰9”号的回归。船身上用巨大字体写着“当然,我依旧爱你”,这是它的名字。它和它的火箭已失败了四次。上一回,它被等来的火箭砸出一个大坑。然而,它依然爱它。

  这件事的技术难度就好比发射了一根铅笔,让它飞越纽约帝国大厦后,再精准笔直地落在一块漂浮的橡皮上。但再棘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也不曾放弃海上着陆的打算。虽然陆地回收既能简化过程,也能缩短重启时间,却需要携带更多的燃料,同时会相应减少货物运输量。海上着陆就灵活多了,节省下来的费用也更为可观——这才是长久之计。

  4月9日已是SpaceX的第五次尝试。在“猎鹰9”号升空8分26秒钟后,脱离飞船自主下降的火箭第一级进入监控画面,再9秒后,火箭第一级已稳稳地站立在了驳船上,没有倾倒,没有爆炸。佛罗里达控制中心欢声一片。

  人类历史上首次海上火箭回收由此实现。这意味着,火箭回收除陆地外,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低成本太空运输时代从此开启。这是人类探索火箭可重复利用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迈进宇宙的一大步。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将对航天产业产生影响,也对未来的人类创新意义深远。

  2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击败人类围棋高手

  人类与机器两种不同的智慧形式再次短兵相接。

  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今年挑战围棋冠军李世石,经五局鏖战,人类1∶4不敌人工智能。然而,此役最终赢家仍是人类,无关棋局胜负。

  围棋一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标志性的大挑战。换作国际象棋,现在人类顶尖选手都会被电脑杀得丢盔弃甲,因为国际象棋走法有限,电脑算出最佳排列组合只是时间问题。围棋则不然,其很难估计局面和下子,传统的人工智能算法几乎不可能解决。所以,此次电脑程序的胜利,不但演绎出人工智能的新飞跃,还给该领域其他看似难以实现的高级别人类智力项目带来巨大希望——而这就是此次人机大战的最大收获。

  人工智能无疑正试图模仿并超越人类智慧,这是它自始至终的设计核心,但并不是它的“人生目标”。它们模拟人脑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却远达不到“自我存在意识”这种高度。我们迎来的是人工智能时代,而非人工智能统治时代。

  不过,像“阿尔法狗”一类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提醒那些傲睨万物的“人类至上主义者”,要学会接受和包容这个世界的变化,包括机器已经在很多方面比人类强。我们马上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个人如何改变传统知识结构和技能来适应。剩下的,作为人工智能制造者的我们,请为机器,也为自己鼓掌。

  3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

  从16世纪伽利略的望远镜发现天空中原本一片黑暗之处竟蕴藏着丰富细节,到全球联网的射电望远镜群敢于向遮蔽我们视野的天幕发起挑战,人类从未放弃对星空的展望。但此前的努力,呈现出来的是一部部默片,只有引力波,能让我们聆听到宇宙隐匿起来的音律。

  渺小的人类一直渴望捕捉这段捉摸不定的涟漪,凭借现代技术的成功,我们一步步走向检验它的边缘——在13亿光年外,两个黑洞不断旋转靠近,最终相撞,合并成一个相当于62个太阳质量的大黑洞,其中相当于3个太阳质量的物质,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被转化为引力波向四周辐射,扫过太阳系——“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攫取了这一信号,为人类首次提供了直接的引力波存在证据。

  毫无疑问,天文学会经历一次革命,起点就是人类探测到引力波。这就像一个失聪的人突然获得听觉,从此打开感知世界的全新方式。接下来,我们只要静候宇宙的有声电影上演就好。

  4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实验首获许可

  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伦理实践,是整个科学界面临的永恒命题。当新技术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都以“人类福祉”立论的时候,与其剑拔弩张,不如且行且自律。

  去年,中国中山大学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了几个胚胎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去年重大科学事件之一。自诞生以来,这项被誉为“基因剪刀”的新技术不断被证实,比同类方法更高效、更精准,但与此同时,将之用于编辑人类胚胎引发的伦理争议也从未止息。

  今年2月1日,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发表一份声明——“准许伦敦弗兰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凯茜博士更新其实验室有关研究的许可证,包括胚胎的基因编辑”——首次批准了“在人类胚胎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由此可以深入了解健康人类胚胎发育中的变化,改善体外人工授精培养胚胎的发育质量,为不孕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赞成者有之,批判者亦有之。

  5月,干细胞研究领域最大的国际学术团体——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推出了研究指南,其核心是:所有涉及对人类胚胎进行人为操纵的研究,都应接受特殊的“胚胎研究监督”程序;呼吁科研人员应继续遵守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不超过14天的惯例;支持在实验室中对人类精子、卵子或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但现阶段不能应用于临床……

  两机构旗帜鲜明、前呼后应,在力促相关研究按科学规范进行的同时,缓解了国际社会的忧虑。

  5“薛定谔猫”首次实现同处两地

  爱因斯坦和玻尔说得好,量子力学就是“上帝跟宇宙玩掷骰子”。

  它已经带来太多违反常识的结论——相隔千里的粒子可以瞬间联系(量子纠缠);不确定的光子可以同时去向两个方向(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更别提那只世界上最难缠的猫,居然说它既死了又活着(薛定谔的猫)……

  但科学家不得不和量子力学打交道,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太想实现量子计算机了。而迄今不能达成心愿的首要问题,是无法操纵微观量子态。

  如此高难度是有原因的,这种量子态形式十分奇异。埃尔温·薛定谔创立的理论或可对其描述一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若镭发生衰变,将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若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而根据量子力学,镭可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如此荒谬,但建立量子计算机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一种既非此态又非彼态的量子态。

  今年5月,科学家在实验中制造出一种状态更奇异的“薛定谔猫”,它同时存在于两个箱子之中。

  箱子其实是两个微波超导空腔,而“猫”就是空腔内由几十个光子组成的驻波。两个空腔内的光子虽然频率不同,但跨空腔关联,如同一只“猫”同时存在于两个箱子中。科学家们可以测量“猫”的大小,还能使用控制脉冲产生更大的尺寸。

  这表明我们已可以操纵复杂的量子态,并在一个大范围内实现量子相干性。即是说,双模式猫态让我们朝着研制实用可靠的量子计算机又迈出了一步。

  6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启用

  世界天文史上从来不缺中国人的身影。今年9月,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落成,再次惊艳全球。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里,FAST刚一竣工,就向世界宣告——已经成功接收到了一颗脉冲星发出的信号。在业界已经发现的2500颗脉冲星基础上,增补这类星体的数量,是FAST的应用目标之一。

  除了聆听宇宙深处的声音,它还能看到137亿光年外的宇宙边缘;除了脉冲星,它还能研究中性氢、黑洞、吞噬、小天体、星体演化;或许,它也能搜索定位外星文明……

  FAST的建成,直接把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中国科学家将成为相关研究的主导力量,中国天文学研究水平也得到整体提升。

  此前,世界上有两个超大的射电“天眼”:德国100米直径的“埃菲尔斯伯格”和美国300米直径的“阿雷西博”。为了在地球的电波环境被彻底破坏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结构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天文学界的梦想,是建造更大口径、更高灵敏度的望远镜。

  中国人成了梦想建造师。从提出构想,到筹备、选址,最终建设落成,20年,弹指一挥间;从“吃”国外望远镜观测数据的“冷饭”,到单起炉灶、重振雄风,抬望眼,天际已无边。

  7量子计算机首次成功模拟高能物理实验

  与传统计算机只用0和1储存与处理数据不同,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既可以是0和1,也可以是二者的叠加态。因此,理论上,量子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要远远大于传统计算机。

  今年6月,奥地利物理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利用4个“量子比特”组成的量子计算机,实现了第一个高能物理实验的完整模拟。所谓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的是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结构性质,在很高的能量下,观察物质间相互转化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原因和规律。

  这次,在真空电磁场中,4个离子排成一行,每个离子编码为1个量子比特,组成了一台“菜鸟”量子计算机。研究人员用激光束操控离子的自旋,诱导离子执行逻辑运算。100多步计算后,科学家们成功对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个简化版预测进行了证实:能量转化成物质,制造出一个电子和其反粒子(一个正电子)。

  模拟结果让人兴奋,但我们对量子计算机所抱有的期望——更强大、更高速、更节能,在这台只有4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中还不可见。

  即便如此,谁能说未来实用型量子计算机的基础,不能从这个“菜鸟”级量子计算机开始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只需坚定地相信,科学家一定能够成功。

  8“朱诺”号探测器成功进入木星轨道

  “朱诺”是罗马神话中天神朱庇特的妻子,朱庇特施展法力用云雾遮住自己,但朱诺却能透过这些云雾看清朱庇特的真容。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取这个名字,也是借用其寓意,希望它能解开这颗云遮雾绕的气态巨行星隐藏的秘密。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朱诺”号探测器在离开地球后的第5年,顺利进入木星轨道,成为2003年“伽利略”号结束木星探测任务后,13年来首颗绕木星工作的探测器。从此,人类开启了太阳系研究新纪元。

  按计划,“朱诺”号将在入轨后的20个月内绕木星飞行37圈,用搭载的9台科学载荷仪器分别探测木星的内部结构、大气成分、大气对流状况、磁场等,当然,它还会观察木星表面著名的“大红斑”。

  实际上,由于几个小故障,“朱诺”号没能如期进行轨道微调,收集的各类数据也比计划慢了些,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今年太空探测领域最出彩的“明星”!或许,好戏还在后头呢。

  9距太阳系最近恒星系 发现类地行星:比邻星b

  我们的蓝色星球被过度开发得已嫌狭窄,有必要未雨绸缪人类的下一个家园。而且,身为宇宙中一个好奇的文明,人类会仅满足于探索本地物种的生存与种族延绵吗?

  一个意外合适的目标出现了——比邻星b(Proxima b),距太阳系仅4.2光年,质量为地球的1.3倍,正位于宜居带,理论上允许液态水存在。这是近年出现的最有望成为未来家园的类地行星。作为“下一个地球”的候选者,近,几乎是压倒一切的优势,比邻星b毫无疑问会成为星际航行锁定之目的地。

  研究团队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两架望远镜在2000年至2016年间收集到的一系列多普勒测量数据发现了它,并已经排除了可能造成的不真实信号。

  由于拥有“强劲的证据”,该发现被称为过去30年天文探索的巅峰之作。比邻星b也将会成为未来几十年内人类在宇宙搜寻生命证据的首要目标。但我们的反应远没有霍金和大富豪尤里·米尔纳快,就在消息公布的第二天,他们二人联合启动的一亿美元“突破摄星”计划,已宣布将目标对准比邻星b。他们预计在20年至30年内发射飞行器,经20年飞行后抵达比邻星b,拍摄到照片时应为2060年。由于距离实在遥远,照片传回地球可能需要4年多时间。

  10首例纺锤体核移植技术“三父母”男婴出生

  9月底,一个四个月大的男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他是全球首例利用“线粒体置换技术”诞生的拥有三个父母遗传信息的婴儿。

  男婴的约旦籍母亲因卵细胞线粒体携带雷士综合征变异基因,导致此前生下的孩子相继夭折。美国著名华裔医生张进带领的团队,利用纺锤体核移植技术,成功扮演了一次“送子观音”。最重要的是,男孩很健康,这一家人不会再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悲惨境地。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男婴出生在墨西哥一家生育诊所。因为在美国,对胚胎进行类似的“干预”是因宗教信仰而被禁止的。

  与此对比鲜明的是,一向保守传统的英国人,决定第一个“吃螃蟹”。

  11月30日,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宣称,经过20年的研究,“线粒体置换疗法”已经做好进行临床试验的准备。12月15日,英国做出了谨慎而重要的决定——允许“三父母”婴儿出生,成为史上第一个明确允许开展“线粒体置换疗法”的国家。

  好消息接踵而至,应验了诺贝尔获奖者、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先驱、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大卫·巴尔的摩的判断:“这是基于基因疗法的重大技术突破。”他曾明确表示,在法律禁令和延续生命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Nature》中的顶级配色,做出来的图太养眼了!(附作图代码) 2024-03-28 [14]
三大数学奖之阿贝尔奖揭晓:许多随机现象背后其实依然有迹可循 2024-03-26 [66]
AI向左,ISSCC向右 2024-03-26 [71]
美国十二万吨航母将亮相,耗资140亿配置75架隐身战机,45秒弹射起飞 2024-02-04 [324]
如果这个人是对的,那么所有物理学规律就都要重写 2024-03-22 [126]
6 款黑科技工具,低调使用 2024-03-22 [117]
等待8年,一度只有一人能看懂的600页“天书”数学证明,他宣称解决了当今数学界最大的难题之一 2024-03-22 [108]
超级院士团队!三天内连发Nature、Science! 2024-03-22 [105]
脑后插管玩《文明6》!马斯克Neuralink首个人类志愿者,直播意念下象棋 2024-03-21 [106]
扩散模型最新综述! 2024-03-21 [7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为了在外太空住,人们都设计过怎样的房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