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的纪录片正面回应了纪委系统的腐败问题
一些都市频道经常有那种特别狗血的“亲情类”节目,一家人为了老人和老人的房子在电视上互撕。基于对电视行业一鳞半爪的了解,我一般都会认为这是表演出来的真人秀。不过看了中纪委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我的这种判断动摇了。中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袁卫华,将其掌握的举报线索做交易,为其父兜揽到了超过十亿的工程项目。然后要求父亲订立遗嘱,写明“将家庭财产全部给大儿子袁卫华”。
人不仁而富之后,就会变得这么赤裸裸冷冰冰么?
十八大以来,部分领域在加速“祛魅”的进程。据说有很多神秘的部门,大门口是不挂牌的,我没去过中纪委,不知道大门朝哪开,也不知道门口有没有牌。但在过去,中纪委绝对是神秘部门之一。但是随着几部反腐纪录片的播放,中纪委那种莫测的神秘感,在逐渐散去,这种透明化的取向无疑是对为人民服务“初心”的回归。
比如在昨天刚刚播完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大概是首次披露中纪委审查谈话的场景。中纪委第八纪检监察室原处长原屹峰,贴着墙角坐在小板凳上,眼巴巴地看着昔日的同事,接受询问。真实本来就是纪录片的生命,这种有细节的真实,带来的身临其境感,大概是我等吃瓜群众无法体会的。
纪录片正面回应了纪委系统的腐败问题,尤以纪委系统里的“内鬼”现象引人注目。这些内鬼手法不一,或者直接“交通外官”,比如袁卫华向黄兴国提供了天津一帮落马官员的相关信息,还透露了黄本人的问题线索。或者是作为政商掮客,通过给地方官员施压,为商人获取利益。这些手法有个共同点,就是纪委权力的“杠杆效应”特别明显。这些内鬼的职位不高,官衔不大,但是能撬动比他们大的多的官员。袁卫华身为科级干部时,就已能支使副部级干部为他办事。身兼天津代理书记、市长的黄兴国,也要趋就于他。在权钱交易上,这种效应的效果也是惊人的,金道铭受贿总额1.2亿、朱明国1.4亿,都比掌管政法系统的周永康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内鬼”现象从另一面反映的是,随着反腐败力度的不算升级,纪委在整个权力架构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当纪委监督的支点不断逼近官僚体系时,杠杆效应便形成了。和所有的权力一样,监督权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约,一样会走向寻租腐败。但监督权腐败又和其他腐败不同,会造成巨大的放大后果,好比准星差之毫厘,子弹就要失之千里。明朝中后期,御史言官派系纷立,这些监察官或包庇己派,或攻讦对手,明朝之亡大半因此。
如何监督纪委,作为一个命题被郑重提出来了。纪录片展示了中纪委许多自我监督措施,比如“一案双查”,既查领导干部的违纪问题,又查执纪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比如将监察的各个环节分割开来,以形成制约,防止权力过大。再比如将在今天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提交审议的《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这些措施当然都很必要,但我更期待的是,正在试点的“国家监察委”能否在多渠道监督上,做出步伐更大的制度设计。既然这一制度创新被比拟为香港的廉政公署,那么可否有制度安排,让监察委像廉署一样接受立法机关和媒体的有效监督?
不管有没有非常具体的做法,但对纪委的监督这个话题,一定出现在今天召开的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我对这次全会的期待还不仅于此,在六次全会召开后,习近平在会上的讲话全文公布,“党内存在野心家、阴谋家”、有人扬言“活着要进中南海,死了要入八宝山”,这些生猛鲜活的话语,突破通稿式报道的刻板传统,让全社会对于反腐之严峻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要把“政治问题与腐败问题交织”作为重点查处对象,让深处这场斗争中的人们有了目标感和方向感。全文的魅力正在于“祛魅”,这不是绕口令。
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背景下,本届中纪委最后一次全会上,又会对于接下来的反腐斗争做出什么样的描述呢?在清除存量和遏制增量之间,重心会放在哪头?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问题是否仍然严重?这些问题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反正我挺期待再来一回“全文”的。
雾霾越浓重,越期待看到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