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是浙江大学"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的建设内容之一。中心将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集聚效应,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民经济新形势和国防新技术中产生的心理学问题,组建高素质跨学科研究团队,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的前沿探索与产业创新的应用研究,高标准建设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
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将致力于为青年科学家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第一届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青年科学家论坛将于
2017年4月28日到29日在浙江大学(杭州)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覆盖心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我们特别鼓励以下研究
领域的青年学者申请参加本次会议:(
1)人因学和人因工程,(2)心理学科,(3)人体生理学,(4)神经科学,(5)信息科学。
申请人需已获得或将于
2017年获得心理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组委会将从申请人中遴选10-15人来杭赴会。浙江大学心理科学中心将为参会者提供往返国际旅费(不超过1500美元,经济舱)以及杭州当地食宿费用。
申请材料需包括个人简历、已发表论文目录、
3-5篇代表性论文(pdf文件),并请于4月1日之前提交给葛列众教授(0816211@zju.edu.cn)。
论坛主席:麻生明教授
执行主席:葛列众教授、王健教授
附: 如果参会者同时希望申请浙江大学心理科学中心相关职位,请参考
"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人才招聘启事(http://www.css.zju.edu.cn/chinese/redir.php?catalog_id=73167&object_id=84704)并与葛列众教授联系(0816211@zju.edu.cn)。
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人才招聘启事
"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是浙江大学"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的建设内容之一。中心将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集聚效应,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民经济新形势和国防新技术中产生的心理学问题,组建高素质跨学科研究团队,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的前沿探索与产业创新的应用研究,高标准建设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主要致力于航空航天、先进武器装备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的人因学和人因工程;智能计算与互联网使用;大数据分析和个体及群体行为预测;安全、医疗与健康生活工程;认知过程和认知神经科学;心理过程的物质基础等领域的研究。根据浙江大学人才强校战略以及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的需要,中心将通过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和浙江大学各类人才计划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竭诚欢迎海内外心理学、生理学、信息科学、数据科学、自动控制、电子工程、工业设计、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精英加盟中心。
一、 招聘岗位类型与招聘对象
1.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长期、短期)
招聘对象: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或国际知名企业担任正教授或相当职务的学者。(参见:http://1000plan.org/qrjh/section/2?m=rcrd)
2.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招聘对象:海外高水平大学担任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职务的学者,或国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特聘教授或相当水平的学者。(参见:
http://talent.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20038&object_id=53512)
3.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招聘对象: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或著名学府获得
tenure-track positions的教职人员,或有望申请青年千人计划的学者。(参见:http://talent.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20038&object_id=63916)
二、应聘者应提供的材料
(
1)个人简历;(2)近五年科研成果总结及论文发表目录;(3)未来研究计划;(4) 教学理念及设想;(5)科研条件要求。
有意者请直接联系:
麻生明院士(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心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masm@sioc.ac.cn
李浩然教授(浙江大学理学部常务副主任):
lihr@zju.edu.cn
浙江大学将为入选者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及合理的生活待遇。
附:如果应聘者有兴趣参加・第一届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心理科学及相关学科青年科学家论坛,详细请参阅理学部网站通知(
http://www.css.zju.edu.cn/chinese/redir.php?catalog_id=73167&object_id=84700)并与葛列众教授联系(0816211@zju.edu.cn)。
浙江大学理学部 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
二○一七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