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人在海外创业就业
关键字  范围   
 
美国职场华人的三块遮羞布
美国职场华人的三块遮羞布
来源:timurlounge | 作者:铁木 | 2017/2/2 12:41:54 | 浏览:2429 | 评论:0
都说聪明容易善良难,今天决定大尺度的刻薄一把,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 

美国职场华人的三块遮羞布

最近不停的在网上各种群里看到抱怨“阿三”和“烙印”的声音,终于忍不住了。似乎美国职场华人的路,是被印度人堵死的,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真的是这样吗?我把话说狠点,我倒认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华人,大部分其实是不愿意面对现实,而是胆怯的躲在了三块遮羞布的后面。

这三块遮羞布是

1. ”因为我们英文不够好,所以吃亏”

2. “因为印度人不好,会拍马屁,又抢了我的功劳”

3. “因为职场的华裔先辈不好,没有传帮带”

看出来没,反正都不是自己不好。都不怪自己,而是怪英文,怪“烙印”,怪华裔的前辈不给力。

英文不好这块遮羞布

是真的英文不好,还是因为言之无物,索然寡味?从我的观察,西方社会其实还是蛮公平,说话没人听,原因往往是下面几个:

没有内容

没有见地

没有逻辑

没有激情

没人在乎听你说什么的时候,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躲在“我英文不够好”这块遮羞布的后面,因为这样至少还保护了自尊。我倒是看惯了结结巴巴的人,因为说话有内容,有深度,有逻辑,有激情,大家就愿意去听。

建议看一下这篇文章,来想想是真的英文不好,还是交流能力不够?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印度人不好这块遮羞布

职场华人为什么常常被印度人超过?我的观察是,华人工作用功,而印度人工作走心。

印度人总在琢磨公司的“大事”。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公司组织架构,公司的远景和战略,他们常常比华人更加清楚。

好多华人员工,忙忙碌碌,连停下来和人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你不和老板交流,怎么知道你做的是老板需要的?你说印度人拍马屁,讨老板喜欢,可是人家其实是走心,时时刻刻换位思考,想着老板需要什么,这不比闭门造车强吗?

打个比方,我就见过中国同事,没理解老板想要造一个轮船的目标,啃哧啃哧造出了一个非常先进的飞机发动机。这老板能下得来台,能给他的老板交差吗?

公司大了,做事虽然重要,知道为啥做其实往往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颗螺丝钉,光自己好不行,还得是那个大机器所需要的。印度人这一点就常常很强:想老板所想,急老板所急,此为走心。

我看到好多美国或欧洲或印度的同事,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和人说话,吃饭,喝咖啡。实在事情做不完,就下班后做。华人上班时间,总体而言,工作太多,说话太少,虽然用功,但没给人走心的感觉,似乎还是或多或少混口饭吃,一不如意就跳槽,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跳来跳去,还是金字塔的低端。

最近参加了一个创业群,一位华人创业者聊起他在美国的经历。他说美国归根结底还是讲究和认可价值。在这个地方,只要你的产品或服务真的有价值,在这个成熟的市场,还是会有人认可。如果你觉得美国不公平,那你试试给我找到更公平的地方。

华裔前辈不给力这块遮羞布

这块遮羞布用的也很多。可是人家为什么一定要提携你呢?

我想起自己一件惨痛的教训。2006年我想换一个工作。当时一位华裔前辈帮我推荐,得到了他的公司面试。不是他的部门,所以他并没有亲自参与。我面试通过了,可同时也面试了两家别的公司,结果我没有接受他公司的聘用。这本身其实没什么,但我竟然都没有想起来和他沟通这件事,连通知一下也都没有,他后来知道了非常不高兴。

职场的互动,包括前辈后辈之间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行道。前辈的提携,一定是有理由的,或者看到你的潜力,或者是你的思考或经历对他有些启发,否则人家的激情来自哪里?

结论

今天说的极端了一点,也刻薄了一点,其实就为了扩大一点效果。其实我知道,在美国的华裔,很多很多真的非常优秀,各方面都很优秀。从加州到波士顿,从纽约到休斯顿,各行各业我都亲眼见到很多很牛逼的华人。所以网上的那些论调,其实我觉得非常可悲。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责,而不要把责任推脱给别人。

还记得我刚进公司的时候,一次打算和部门总裁为一件小事吵架。一位小伙伴说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Even if it's justified, if it's not constructive, then don't talk or complain about it !”

(“就算你要说的或者抱怨的事,理由是充分的,如果它不是建设性的,那就不要去提!”)

对“烙印”的抱怨,我觉得就坚决属于此类。就算你觉得理由再充分,事实再确凿,也于事无补。不如多花点时间来提高我们自己的实力,而不要像祥林嫂一样成天去抱怨印度人。

相关讯息:华人在硅谷遭印度帮碾压? 并非“全面溃败”

4个多月前,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离职。作为中国人在硅谷奋斗的成功典范,他的去向在这之后的4个月时间里被外界猜了又猜。当百度1月17日为此事“一锤定音”,宣布任命陆奇为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后,国内舆论出现了复杂的声音:“从陆奇归国看华人在硅谷被印度帮碾压”,“华人彻底沦为‘技工’和‘码农’”,诸如此类“华人败走硅谷”的论调不少;更多人则发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硅谷的魅力正在下降,中国的吸引力正在上升?在不少外媒看来,中国有发展成为“新硅谷”的潜力。但相关行业人士对《环球时报》说,硅谷至今仍是众多年轻工程师的“朝圣之地”。

   事业上升有“天花板”,但并非全面溃败

   “年龄25岁至35岁,在美国拥有硕士学位,工作是留学的延续,从事研究开发工作。”27岁的罗天意如今在硅谷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他接触的大部分中国人与他年纪相仿,做管理工作的不多,因为希望“首先把技术学到位,这样有助于加深对自身专业领域的认识和理解”。而年龄再大些的40岁至50岁的中国人,“往往在大公司居于管理层,职务从经理到总监不等”。

   中国与全球化中心主任王辉耀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中,华人员工数量庞大,然而这些人大多是技术工程师或开发人员,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技术方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公司业务方面的管理人员来自中国的比例很小,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更多是理工科人才”。

   罗天意对《环球时报》说,一般来讲,总监这个层级是中国人的“天花板”,原因除了有文化、语言和公司内部斗争等,还包括中国人通常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突破“天花板”,“照顾家庭往往是我们这个群体更优先的选择”。与中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人拼命往美国跑,因为这是他们能够完成人生质的转变的主要路径。来到这里后,他们接着在公司挤破头往上爬”。

   “印度人在硅谷发展得很好”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微软、谷歌、Adobe,这些知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都来自印度。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陆奇离开微软,华人在硅谷高管层级留下一大片空白,只有脸谱等少数高科技公司有华人高管。

   另外,美国《洛杉矶(专题)时报》报道称,有研究显示,2012年硅谷的初创公司中,16%的创始人来自印度,印度群体在该地区的人口占比仅6%。另有统计称,2006年至2012年间,硅谷每10家企业中,有大约4家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是外来移民(专题),他们创建的公司中约1/3由印度人发起。紧随其后的中国人占比5%。

   “他们能够登上高管的位置一点都不奇怪。”曾在硅谷工作10年的方亮如今回国发展,他目前是凡普金科集团首席技术官。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优秀的印度人很多,他们的勤奋程度不亚于中国人,加上他们善于表达,会‘推销’自己,又比较团结,所以中国人在高管岗位上确实很难与他们竞争”。方亮认为,不应该过多强调族裔之间的竞争,“中国人应该多多反思,不要过分强调语言上的劣势。根本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不善于交际和沟通,倾向于关注个人的工作和家庭,这样久而久之,容易被边缘化”。

   虽然从硅谷的管理层级来说,中国人逊于印度人,不过,“全面溃败论”很难被广泛认同。“管理人员少,并不代表印度精英比中国精英多。中国人从事的往往是最困难的研究工作。一个发展得好的公司,既需要擅长从事管理工作的印度人,也需要努力做研究的中国人。”罗天意说。
 
   回国工作,“既可行又极具竞争力”

  在陆奇回到中国的议论声中,一些人认为这意味着硅谷吸引力正在下降。“近年来,确实有不少美国硅谷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回归中企。”科技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孙永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早在2015年8月,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网站就以“中国正在吸引来自硅谷的高管”为题刊文称,对硅谷人才来说,为中国公司工作是既可行又极具竞争力的选项,因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高管薪酬正与硅谷接近。该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雇员超过1000人的企业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员工级别越高,中美公司提供的薪酬越接近,例如初级工程师的税前年薪分别为5万和9.5万美元左右,而总监及以上级别的年薪都在20万美元左右。

   提高薪酬正是中国公司努力吸引硅谷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孙永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的大背景是,以阿里、百度、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科(11.760, -0.08, -0.68%)技企业都面临国际化问题。从企业发展战略上来讲,他们需要从国外,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企业引进高管人才。因为这些人能够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他们拥有国际视野,而且经验丰富。”孙永杰认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科技企业不仅为硅谷华人高管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而且还提供丰厚的股权回报等现实利益。“相形之下,一些外企近年发展并不如意,业绩下滑、业务停滞经常发生。大的企业如戴尔、惠普等发展不如以前,这导致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看不到职业前景而纷纷跳槽中国企业。”

  除了企业的积极招揽,中国的发展大环境也成为吸引硅谷人才的重要因素。TechCrunch网站说,尽管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嘀咕声”不断,但其发展引擎仍在连续高速运转,6年来稳定在6.5%以上。其中主要的发展推动力是中国新兴科技行业、中国的BAT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已成为日常活动的创业热潮。在这种高速增长下,人力资本占中国GDP增长的11%至15%,但高素质员工的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增长。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认为,中国已崛起为世界最大电商市场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创新的领军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全世界290万件的专利申请中,中国约占100万件,而美国仅为52.6万件。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中,深圳被广泛视为“中国的硅谷”。然而在麦肯锡董事华强森看来,高科技人才发挥才能的地方绝不止深圳一个城市。他认为,从经济层面而言,中国并不是一个“同质体”,每个大城市都可以“独立运转”。鉴于各个城市的庞大规模和差异,“我看不到中国未来为何不能有15至20个硅谷的理由”。

   “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华人高管回归。”孙永杰提出另外一种可能,“特朗普近日签署的有关难民、移民的禁令已体现出其保守倾向,不排除以后还有其他政策会限制华人流动。中国高科技企业待遇在不断提升,与其在外受排挤,为何不考虑回来呢?”

  “去年11月,百度CEO李彦宏就曾呼吁硅谷移民避开特朗普,前往中国。”美国《财富》杂志网站说,李彦宏在第三届互联网世界大会上表示,“我看到特朗普的一位顾问抱怨硅谷3/4工程师并非美国人的消息”,“我非常希望各国人才都能移民到中国来”。

   硅谷仍然是个“传说”

  不过,在中国工作是个不错的选项,并不意味着硅谷的吸引力在显著下降。“选择回国的中国工程师,通常在硅谷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他们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因此希望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方亮看来,“硅谷的多样性强,具有技术创新土壤,仍然是业内人士的朝圣之都,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都渴望过去”。方亮2006年获得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曾先后就职于硅谷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2015年秋天,他看到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空白,并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选择回国。

   同样在2015年,张晨带着妻子前往硅谷。他2010年拿到国内某高校计算机系硕士学位后进入百度工作,当时1.3万元的月薪让很多职场新人羡慕不已。然而,他依旧选择前往美国。张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就职的这家硅谷初创公司里,我能够参与的业务范围很广,这让在国内职场有些疲惫的我能重燃斗志。另外,想在那里生个有美国国籍的宝宝。还有一个原因是,之前总是从同学那里听到关于硅谷的‘传说’,所以想去见识一下”。

   “‘在这里,我能在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里找到平衡’,一名从伦敦搬到硅谷生活5年的同事曾对我这么说。”除了工作机会多,罗天意还说到他想长期留在硅谷的其他原因,“这里气温常年10度至25度,夏天有阳光,可以冲浪;冬天有充足的雨水,而且可以滑雪。工作虽然有时很累,但身心愉悦。在这里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家人相处、锻炼身体以及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于中国国内的技术创新领域“生态圈”,方亮也有他的个人看法。他认为,很多国内公司如今在技术创新上建树不多,喜欢跟风,这一点跟硅谷不同。另外,国内喜欢过多强调某个公司想做什么,硅谷则是一群公司共同做某件事,在这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在竞争方式上,硅谷比较常见的是良性互补,但国内更多的是同质恶性竞争”。

(李因 邢晓婧 倪 浩 吴志伟 丁雨晴)

相关栏目:『创业就业
写简历就是填空游戏,总结了一个模板,超简单 2024-03-27 [18]
海归博士,回国照样也找不到工作? 2024-03-24 [53]
BBC预测300余种职业前景,发现最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是…… 2024-03-21 [205]
US.News权威发布美国研究生高薪职业榜单!轻松年薪10万$ 2024-03-16 [187]
未来硕博士会贬值成啥样? 2024-03-02 [296]
计算机跌出前五!2024就业率前20名专业出炉,榜首出乎意料 2024-03-01 [583]
中国永远不会倒闭的四个行业 2024-02-04 [587]
本科生被划分为四个档次,第一档含金量最高,企业抢着要 2024-02-20 [574]
建议普通博士,安心去个三四流高校就可以了 2024-01-01 [1536]
2023年收入最高的10种编程语言 2023-11-26 [190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