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宫门,
两重世界。
……
《故宫100》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上映,
便掀起了一股故宫热。
有人说,
这部展现修复师手中精美文物的纪录片,
是故宫最好的宣传片。
但或许他们忘记了,
故宫有它自己的品牌宣传片,
那就是故宫本身。

盛世恢宏,帝王气象。
《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四年前面世之时曾惊艳世界,好评如潮。
这部片子总共100集,每集6分钟,
讲述了一百座故宫建筑的命运,
和其中发生的不为人知的皇家故事。
而这一百座建筑中的将近1/3,
平时都不对外开放,
一般游客也无法进入参观。

讲故事手法也十分特别,
会使用各种第一人称,
来能增强戏剧感,
比客观讲述要生动得多。

甚至还让紫禁城的铜狮子“开口”说话:
“我们在前朝值班,要挺起腰板,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这里是皇帝宣读诏书的地方,我得时刻关注任何风吹草动。他们不用这么紧张,总是耷拉耳朵,眯缝着眼睛,因为那里是皇帝休息的地方。”

它的画面极其恢宏精致,
大气沉稳。
大量运用中轴对称、中心对称,
九宫对称、线性对称等构图,
以体现帝王之城的庄严厚重。


仰拍,俯拍,侧拍,
以多种拍摄角度和手法的自由切换,
塑造出了纷繁变换的奇妙观感。


比如由下至上的推移,
让蛟龙腾云而上的殿柱,
有了不可抗拒的威严气势。

连花草树木作为背景、留白、
前景、陪衬之时,
衬托主体的分寸也拿捏的恰到好处。

灭点消失于镜头中心,
虚景突出着主体。
帧帧画面有了穿透千年岁月的张力,
更有了中国古典的文韵。

随意一截屏,
便是可作为电脑屏保的精美画面,
说它是一部建筑摄影的教科书,
确实一点儿也不为过。



更有许多别出心裁的镜头,
镜子里的故宫,

以地为轴,
与天对称的故宫。

反复出现的卷尺,
与虚化的背景,
好像在丈量过去与现在。

这部广受好评的纪录片,
得力于国内顶尖艺术家们组成的制作团队,
耗时一年的精心打磨。
它的创意艺术顾问赵广超,
是精通西方设计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位设计方向的研究型学者。

他所著的《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
是集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著作典范,
其中关于建筑的宣讲,
在《故宫100》里也得到了多次运用。

配乐陈其钢,
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乐总监,
由他参与填词、谱曲、编曲的《我和你》
为亿万人悉知。

浑厚空灵的古琴音、
庄重的编钟战鼓、
婉转悠远的筝音,
搭配精美堪比散文的解说,
似乎整个建筑都在说话。

晨曦中的殿宇
虎踞龙盘,
歇山式的屋顶闪耀淡淡光泽。


日落下的宫殿
屋檐角兽,
似诉家国安康,乐无央兮。

帝王的金漆宝座,
蛟龙腾云而上的神威,
仿佛在这里能用手指轻轻触摸,
能一窥当年盛景。



九曲长廊,庭院深深,
一池清荷也留足中国韵味。


一流的摄制团队,
更有着一流的摄制匠心。
主创们没有因自身声名地位而懈怠半分,
在创作的一年时光中,
为不影响故宫在正常的时间开放,
以及捕捉晨昏不同的光影,
他们将拍摄时间,
定在凌晨4点之前,傍晚6点之后。


大师级的制作背后,
是他们在北京,
无数个寒冷日夜的创作坚守。

为了更好地展现故宫尘封的历史,
还原昔日的历史风物和建造工艺,
纪录片多处采用历史情景再现的手法:
苏州的工匠烧制城砖的制作流程,

匠人从昆仑山上,
冒着风雪拉回石料。

进宫的秀女们提着宫灯穿过长廊,
读书人博取功名的殿试。


如果看得仔细还会发现,
在还原乾隆皇帝作为文人的喜好吟诗的一面时,
临窗疾书的皇帝身侧,
摄制组专门点燃了案几上的袅袅檀香。

四夷既护,
诸夏康兮。



朝代的更迭,
生命的延续,
一如菩提下的花开花落。


虽然历史变迁,帝国不再,
但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在镜头下都似乎变得有情。
《故宫100》第一集
“当皇帝的御制诗和传说,
都已缄默的时候,
还有建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