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10班的武亦姝。
新学期伊始,又将回到草长莺飞的时节,经过短暂的休整,你我一样都怀揣着全新的目标和希望迎来新的学期。
高一的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高中生活,收获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对未来的学习自然更加期待;
高二的学长学姐风华正茂,将要迎来更加忙碌但充实快乐的生活。
而高三的学长学姐即将开始在附中的最后一个学期,离自己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我们留恋过去的寒假,但还好有美丽的春天将至,每个人的心中又重新有了新的冲动、渴望和目标。
春天有“草色遥看近却无”,新的生命萌发之际,附中学子又将展现出蓬勃的朝气。我们跃跃欲试地等待迎接未来,或是博学楼上激烈的辩论,或是实验室里惊喜的喊声,再者便是操场上挥洒的汗水与青春,未来的一切值得我们期待。
相信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一个学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就如同一棵小草一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心中的小草不断发芽长大,成为我们想要它成为的样子,一棵大树,一朵鲜花,或者一捧绿叶,都好。
春天常见“春色满园关不住”,是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的季节。我们有奔涌的情思,有灵活的头脑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人,当有“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气魄,当有尽情的幻想与期盼,更当有将其化为现实的毅力和想法。就从制定心中的小目标,培育心中的小火种做起吧!
上学期的科技节和近几日的科技创新大赛当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现风采;本学期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与艺术节当中又必将有一道道风景让人眼前一亮。
新学期的开始总是给予人奋发的冲动与追求——请相信“自古功名属少年”的期许,愿我们都能抓住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年时光,不断创新发展,有所突破,诗酒趁年华。
春天更需“三更灯火五更鸡”。在美好的季节更应抓紧时间,踏实认真地走好每一步,攀登学习的顶峰。我们应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上课认真听讲,及时整理笔记,找到并坚持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井井有条。
当清晨在床上与困意斗争时,请记得晨光尚熹微中已有早起少年勤读书的身影;
当想要打开手机上网浏览的时候,请记得即使是街角闹市中也可收获遨游书海的畅快。
要做热情的理想家,敢于设立目标,制定计划;
亦要做踏实的实干家,认真努力地完成学习与工作,走过的路便不会后悔。
人生的诗意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等待人们去发现,为人们涵养一颗诗心。
少年听雨歌楼上是诗意,因为他懂得深思,懂得想象,懂得留意身边的美好;
相逢意气为君饮亦是诗意,因为他懂得既为朝气蓬勃的少年,就应抱有一腔热血。
而今笔下略过的一道道题目是诗意,课堂上振奋人心的发言是诗意,因为我们懂得认真钻研,勤学苦练;
教学楼里穿梭忙碌着的身影,问思楼上深邃专注的眼神也都是诗意,因为我们懂得如何利用最美好的时光,去做有意义的美好的事。
我们的新学期从春天始,春天里的每一个步伐都至关重要。它通往盛夏的季节,通往温暖的人生,通往诗意的年华。愿同学们能够快乐充实地度过未来的一个学期,能够收获更多人生的丰富体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体会少年独有的青春!
评论:为什么我们很难培养下一个“武亦姝”?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最近几天,《中国诗词大会》广受关注,这些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掀起了一股“古诗词热”。同样描写失恋的感受,别人能用:“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来表达没有了那个人,什么都不感兴趣,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而你只会说:蓝瘦,香菇。
势头高涨的“古诗词热”也引发大众对当前的诗文教育、古典教育发表看法。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培养下一个“武亦姝”呢?
《中国诗词大会》广受关注,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
“学古诗文无用”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讲,它在今天的生活中已不再实用。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可以分散甚至取代诗歌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古典诗歌的可操作性很差,绝大多数人不会写。你注意,这里面有一个恶性循环:不实用,所以就不强调教学;不教学,所以更不实用。这是诗歌处境尴尬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对于诗词的教育始终处于一种特别重视的地位,“不学诗,无以言”嘛。孔子教学就用《诗三百》,汉代开始就把《诗三百》列为“经”了,唐宋以后,近体诗更是跟考试挂上了钩。诗歌在古代既是人才选拔、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又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教育资源,因此诗歌的教育、诗歌艺术的教育就成了古代文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素。但是诗词的教育在当代,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要素,它只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一个课程出现的,只涉及了古代诗词文化的一小部分,只是作为了解中国的文化的遗产而出现的。
相对于其他的文化遗产,譬如说文物收藏、书法,诗歌对人的要求更高。诗歌写作与散文写作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它要接受一种专业化的训练。诗词的写作和鉴赏都需要掌握音韵、格律、对仗等等一系列严格的规则。所有人都有一种意愿,希望用一种有韵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恰好是表达情志的完美形式。但是没有受过训练的人随手随口创作出来的所谓的绝句或者律诗,它往往会是不合乎规则的,让专家一看会说这首诗是个“假诗”。这种规则上的高要求,就使得一般的读者对于诗歌处在一种既望而却步,又很想亲近的两难境地。
教学的“怪圈”
谢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如果音乐只剩下高音、转音,如果汉字只剩下字形和写法,如果诗词只剩下记忆的数量和准确度,那么,人和机器有何区别?我很担心,很多人看了“诗词大会”就赶紧回家背诗,当然,更可恶的是让小孩背诗而自己只管抽查。
李怡(北师大文学院教授):
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儿童国学班、女德班,不仅摧残儿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一味追捧国学是否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
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从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开始施教。当更多的孩子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去学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当孩子们真正以兴趣来学习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传统就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陆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普遍感到人文缺失,普遍在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这也是无奈的事实。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心”,引导“诗教”的勃发。
到底应该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强调设置课程必须成系列化
黄荣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将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课程分为三类,即以六册《中华古诗文阅读》为教材的必修课、以《中国人》为教材的选修课、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荣誉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他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30%的优秀学生学习此教材70%的内容,30%的合格学生学习50%的内容,30%的普通学生学习30%的内容,10%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学习。此外,在学生每次的假期作业中,还有拓展性古诗文自学内容,若完成得好,将获得学校的评比奖励。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教材也是必需
单承彬(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文学院院长)
当前的教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传统文化教学的需要,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大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组织编撰一批具有权威性的传统文化教材,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师,或者提高现有各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才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
需要加强思考的训练,而不能仅仅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
何郁(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一两千年前的东西,今天还要学习它。这样的设问,不仅客观上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考力,而且更可以培养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下教育的关系,思考传统文化与自己成长的关系,思考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这样宏大的视野关照下,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培养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崇高感。
人们的一言一行、说话做事,都含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必须强调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之中,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观察中,激活平时所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使这些沉睡的零碎知识生态化、日常化和生活化,使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借此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