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Naked Facts
Naked Facts
作者:妲拉 编译 | 2017/2/28 15:31:09 | 浏览:1346 | 评论:0

你可能经常在新闻媒体看到蹩脚的科学报道,那些新闻通常冠以一个“惊爆”的标题,内容却十分混乱,时常自相矛盾,搞得大家晕头转向。这对读者不好,对科学也毫无益处。

所以,我们以问答的形式整理了七个要点,帮助你分辨新闻报道中的“大突破”。

Naked Facts

 

问题1:证据在哪里?

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大部分新闻读者都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个“发现”背后的证据在哪里?请记住,绝不可轻信报道者的一面之词,一定要寻找可靠的证据。如果一篇报道完全没有引用在正规实验室工作的真正科学家的言论,也没有援引任何严肃期刊上的正经论文,那么这样的文章完全不值得一读。撰写报道的人不过是在哗众取宠而已。

问题2:原始研究是谁完成的?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报道中涉及的原始研究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完成的?如果主持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供职于营利性的公司或者有政治倾向的智库,请提高警惕。这些研究背后的投资者有自己的诉求,所以他们提供的“真相”很可能并不是事件的全貌,而是经过了精心编排,目的自然不言而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营利导向或政治导向的科研工作一无是处——史上一些最伟大的进步就诞生在营利性商业实验室里,从贝尔到特斯拉(包括19世纪那位发明家和现在这家汽车公司)——但他们更侧重于做出有实用价值的新东西,而不是推动科学的进步。

在寻找科学证据的时候,最好优先参考顶级大学或声誉卓著的公共资助科研机构(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旗下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他们受金钱的影响较小(但也不是完全不受影响),更可能披露完整的科研内容,而不是为了利益修饰真相。

科研工作完成的时间也同样重要。前两周,我在两家著名的新闻网站上看到了两篇标题耸动的文章,但文中提及的研究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了。这样的“新闻”一点也不新鲜。但是如果只看标题而不去深入挖掘报道背后的原始论文,你永远不会发现这一点。

问题3:资助者是谁?

大部分声誉良好的科学期刊要求,投稿科学家需披露自己的项目是否得到了可能受益的商业公司资助。比如说,某家公司研发了一种新药,他们可能想通过放出正面的研究成果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制药公司可能委托公关团队,挑选有利于自身的科学发现,从最乐观的角度撰写论文,然后寻找愿意署名的科学家,投给某家期刊。这样的文章看起来似乎真的很科学,但实际上不过是市场推广行为而已。

为了保证读者的知情权,优秀的期刊会要求论文作者披露所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关系,以及可能从中受益的出资公司。那么问题在于,期刊上也许真的披露了利益相关因素(最优秀的期刊肯定会刊登,但并不是所有期刊都会这样做),但新闻里常常不会提及这些东西。如果你真想知道某条新闻是否不偏不倚,有时候必须追溯到原始的研究论文进行确认。

如果某项研究由商业公司资助,请多加小心。但利益驱动的商业公司并不是你唯一需要提防的机构,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一些有特定目的的公共机构身上。很多资助机构有自己的倾向性,他们会推广宣传有利于自身的研究结果,同时极力淡化反方的研究证据。

Naked Facts

由烟草公司资助的卷烟研究,你可要小心。

不过,资助者有倾向性并不意味着这项研究一定是坏的,只是说它可能并不公正,或者有所修饰,又或者重要性被高估了。挑剔的读者必须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

问题4:谁会受益?

好吧,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愤世嫉俗,但我们得认清现实:许多科学新闻和健康新闻之所以会出现,并不是因为这项研究本身有多大的价值,而是因为有人会从中得益。这些利益有时候是金钱,有时候是政治力量,有时候是某个社会议题的未来走势。

每天涌现的科研成果那么多,进入新闻视线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这背后的复杂运作往往更像是商业交易,而非单纯的传递新知。新闻媒体希望吸引更多关注,拿到更多广告收入;公司期盼产品大卖,回报股东;非营利性组织想要宣扬成果,获取支持;科学家渴求获得认同,得到资助。并不是说这些领域里完全没有无私的好心人,但你必须注意,还有这么多强劲的势力在起作用。

顶级科学家依然怀抱着扩展人类知识边界的崇高理想,但他们的成果应该发表在科研期刊上,而不是流传在推特中。大部分科研工作总是缓慢而谨慎,小心翼翼地增添一点点新东西,反复确认,或者修正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的进展显然不够激动人心。所以媒体绞尽脑汁寻找新鲜的角度,高调宣传各种论战(哪怕实际上的争议小得可怜),抓住小事借题发挥,使劲浑身解数吸引读者。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很难从新闻报道中得到清晰的意见。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组织会有目的地利用科学来为自己服务。科学家发现卷烟致癌的时候,烟草公司以优厚的报酬网罗了一批科学家来宣扬反面的意见。他们努力把主流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的议题转换成看似势均力敌的对抗。同样的一幕也出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本已定论的结果最终却变得充满争议。世界上的研究者那么多,你总能找到某个有博士头衔的人为你代言。媒体爱的就是这个,精彩的论战总能吸引观众,所以不管争论本身是否有意义,他们总是乐得两头煽风点火。

这是新闻报道可疑的一面,情况还在恶化,因为各家大型报纸和媒体削减了训练有素的科学作者的数量,而他们正是有能力从浓雾中发现真相的人。好在有一些媒体仍在努力挖掘真正的新闻,对之进行公正的报道。SciCentral网站上有很多此类媒体的链接,BBCScience Daily也相当可靠。

问题5:研究论文发表在哪里?

Naked Facts

这个问题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无聊,但它的确很重要,而且很好回答。至少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成果才算是有价值的。标准流程大致如下。

一位研究者做了一些工作——做点实验,处理点数据,搞点观察,诸如此类——发现了一些看起来有价值的新东西。接下来,他不会在博客上发表成果,也不会去找本地的报纸。是的,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按格式撰写正规的科研论文,然后投给某家科学期刊。然后期刊编辑会审阅论文,并把它转发给本领域的其他几位研究者征求意见,这一步叫“同行评议”,它非常重要。其他科学家提前私下审阅未发表的论文,寻找研究工作中的缺陷,审视研究方法,分析数据,摸清研究的来龙去脉,这是控制论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论文必须经过这样的同行评议(通常需要进行几个回合的修订)才能发表。

大部分真正的科学家(区别于公关人员,市场人员,膳食补充剂、护肤品或者其他听起来很高科技的产品制造商)在研究成果发表之前是不会向媒体透露消息的。如果你读到的新闻报道中没有谈及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请提高警惕。要么是文中报道的“科学家”名不副实,要么就是这个研究成果根本不值得发表。

而且,就算报道中提到了某家期刊,也并不意味着这项研究真的很正规。今时今日,不少出版商已经发现了窍门:你完全可以创办一家看似正规的科学期刊,只要花点钱,谁都能上刊。他们几乎不做任何审查。

如何分辨某家期刊是否正规?科学期刊的世界等级分明,每个领域里都有最受尊敬的刊物高居顶端。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自然影响力更大,因为他们拥有优秀的质量控制体系,投稿者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评价顶级期刊的方法不只一种,不过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通用科学领域的巨头总是那么几家:《科学》(及其子刊)、《自然》(及其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英国皇家学会(资格最老)的出版物以及PLOS ONE(最新锐)。这些期刊发表的都是正规的科学成果,其他顶级科学期刊请见这里这里

Naked Facts

评价一家期刊的地位,最常用的指标就是影响因子。图片来源:nature.com

所以,你需要弄清楚:(a)这项研究是否已在科学期刊上发表?(b)是哪家期刊?如果某条新闻背后完全没有期刊论文的支撑——比如说只是做了个采访,或者某位“博士”说了几句话——它说得再天花乱坠你也别信。

问题6:研究是哪种类型?

科研工作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候研究者会采用观察法,静静地观察记录发生的事情;有时候是实验法,他们会在实验室或者医院里完成某些操作;还有统计法,研究者梳理他人搜集的数据,从中找到规律。这些方法又能综合运用,或者略加变化。认真解析起来,科研方法真是千变万化。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医学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

Naked Facts

原图来源:Bernd, R., du Prel, J., Wachtlin, D., and Blettner, M.(2009). Types of Study in Medical Research. Deutsches Arzteblatt International, 106(15), 262-268.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研究者的目标大体相同: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和宇宙。但要达成这个目标有很多途径。评价某条科学新闻的价值之前,你得先弄清楚它使用的是哪种研究方法。

小提示:实验室研究可控性更强——一般而言,实验室能帮助研究者摆脱可能影响结果的一些因素(变量),从而得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最后的结果也更明确。观察和调查类研究通常比较模棱两可。你可以在对照条件下细心确定实验室里化学物的性质,但个人行为对健康的影响牵涉的因素太多,很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一般而言,变量越多就越难得出可靠的结论,健康和膳食研究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比如说,你调查了很多人的饮食习惯,然后追踪他们的健康情况。最后你也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吃大量金桔的人平均寿命更长。接下来,我们顺理成章地看到了一篇新闻:《金桔助你长寿!》

千万别信。首先你得明白相关性(两件事看起来同时发生,或者出现同样的变化)与因果性(一件事导致另一件事发生)之间的区别。我非常喜欢这张关于伪相关性的示意图,从图上看起来,两件事情似乎真的相关。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吗?呵呵,应该没有吧……

Naked Facts 

这张图显示,掉进游泳池里淹死的人数(红线)与尼古拉斯•凯奇出演的电影数量(黑线)相关,相关度达到66.6%!图片来源:tylervigen.com

调查工作本身也问题多多。制定调查问卷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许多“如果”、“但是”和“也许”。提问的方式非常重要。调查如何开展,接受者和拒绝者分别是哪些人,最后的数据如何处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结果。我们研发了很多工具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但却无法彻底消除偏差。

如果你不相信我,那么不妨看看去年密歇根州民主党初选的调查结果。所有调查,所有,都表明,平均而言,希拉里•克林顿会胜出大约20个百分点。这些调查都出自地球上最娴熟的调查专家之手。结果呢?他们全都错了。这个例子或许与科学无关,但我们不难看出,要做出重要的结论,我们决不能仅仅依靠调查。

面对其他类型的科研报告,我们也要多问几个问题。医学研究的实验对象是人类还是动物(众所周知,小鼠和大鼠实验的结果无法直接引申到人类身上)?受试者数量有多少(越多越好)?持续多长时间?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问题7:新闻报道的出处是哪里?

今时今日,传播新闻的途径成千上万,从推特和脸书到美联社,再到你身边的理发师和发型师,谁都能说上几句。这些传播者的质量和可靠性参差不齐。

如果某条新闻让你觉得有点兴趣,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追溯它的来源。这有点像是考古,挖开层层石砾,寻找一切的源头。一条推特的背后可能是一篇帖子,帖子又引用了另一个故事,如此种种。请找到这条新闻的起源,它通常会是一篇报道或博文。如果你无法找到故事的源头,那就忘了它吧——没有来源的东西都不可信。

接下来你可以做点正经事了。我们花费了大量篇幅告诉你如何评价报道的质量,现在要评估的是报道者的质量。让我们从作者开始。他们有什么资格撰写这篇报道?他们是否拥有科学或者科学新闻方面的背景?他们靠什么谋生?

然后,再看看发表报道的媒体。这家媒体可靠吗?请记住,媒体总是偏爱那些最吸引眼球的故事,所以你才会看到那么多自相矛盾的报道,“你以前知道的都是错的”。优秀的媒体看重事实,不屑于博取轰动;而低劣的媒体总爱制造耸动的标题和图片,报道本身却空洞无物。

切记:标题越惊爆,故事越不可信。

你该相信谁? 在科学新闻领域,那些有财力和人力深入调查真相并完成编辑的媒体,通常更加可靠。当然也有例外——某些惊鸿一瞥的科学博客也非常优秀——但这的确是分辨真伪的黄金法则。科学记者的工作并不轻松。优秀的记者必须既懂科学,又懂如何撰写公众喜闻乐见的文章。这样的综合素质难得一见,只有少数媒体付得起成熟科学作者以及相应编辑团队的费用,所以他们的报道更加可靠。这方面的顶级媒体包括《纽约时报》 、《卫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和BBC

规模较大的报纸、杂志和其他新闻机构拥有相应的人员和流程来提前检查、编辑、核对报道中的信息,窝在地下室里的博主弗雷德却没有,数量庞大的网站和出版物介于二者之间,良莠不齐。

在科学报道领域,互联网带来的既有风险也有收益。诸多大型主流媒体削减了科学领域的投入,大量富有才华的从业者重获自由,其中很多人迁徙到了网上。科学家群体也贡献了很多优秀的博客。甚至有人认为,如今正是线上科学写作的黄金年代。

不过请注意:各种宣传材料背后的组织总有特定的目的,无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阅读这些材料提及的研究工作时务必保持怀疑态度。同样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的还有各个企业发布的越来越多的“新闻”。如果你有所怀疑,请借助可靠的出版物或网站进行再次确认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康德诞辰三百年|苏珊·奈曼:为什么这个世界仍需要伊曼纽尔·康德 2024-04-23 [3]
两个老头儿写的神奇算法,统治了全世界! 2024-04-23 [2]
所罗门诺夫:大语言模型的先知 2024-04-23 [2]
顶尖名校近7亿美元经费被冻结,只因一教授忘交结题报告 2024-04-20 [139]
张寿武:方程无解,求之不得 2024-04-20 [102]
关于陈算法的背景以及更新 2024-04-20 [76]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51]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139]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129]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23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