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勒庞写了一本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此书出版后,以每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传播。这本书为何具有如此魔力?
它道出一个真谛:聪明的个体陷入群体就容易变得愚蠢。个体大多是聪明的、理性的、冷静的,但一旦陷入群体或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就容易变得迷信、盲从、愚蠢、暴力:
1.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2.群体冲动、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
3.群体的智慧,低于个体的智慧;
4.群体充满原始的暴力和嗜血的欲望;
5.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
所谓乌合之众,就是说再聪明的人都有变傻的潜质。
「一旦融入一个群体,你就会传染上他们的动作、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做出一些荒唐可笑但毫不自知的事情。」
柴静刚进央视时,老师是陈虻。陈虻啪地将一盒烟拍到桌子上。问柴静:「这是什么?」柴静回答:「烟。」
我把它放医学家面前,说请您写三千字。他肯定会写尼古丁含量,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多少倍……
我让经济学家写三千字,他肯定会写:烟草是国家税收大户,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我让搞美术设计的写三千字,那哥们肯定会写: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然后,陈虻翘起腿,对柴静说:
「现在,请你写三千字,你会写什么?」
柴静一下蒙了,不知从何入手。陈虻说:「你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标系吗?」
借用陈虻的话:你有看待事物的坐标系吗?
遇到一件事情,你想过这五个问题吗?
1、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
2、这个理由/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
3、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
4、其中的证据/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
5、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利的证据/事实?
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请:
1、不要轻易妄下结论;
2、不要轻易急于站队;
3、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4、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5、不要随便说什么感同身受。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守脑如玉」。
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中讲述了一种「平庸之恶」——当一个恶行发生后,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普通人都觉得自己无辜。
拿希特勒的纳粹集中营来说,普通人甲,不过是给犹太人做种族登记的小办事员。乙,不过是奉命把犹太人押送到一个隔离区的警官。丙,不过是把犹太人赶上火车的乘务员。丁,不过是维持集中营治安的保安。戊,不过是负责收尸的清洁工……
凭什么让他们对这些人的死负责呢?他们不过是一个巨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而已。
但是,让希特勒一个人负责吗?600万人,他一天杀一个,也得杀一万年。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只有「守脑如玉」,才不会犯下可怕的「平庸之恶」。
正如王尔德所说:恶,莫大于轻浮。
当年,小泽征尔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突然,他发觉乐曲演奏得有些不自然。他以为演奏家演奏错了,要求重奏一次。但重奏的乐曲依然不够自然。
评委会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
小泽征尔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他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
前面选手虽也发现了问题,但都放弃了意见。1998年,香港廉政公署公招首席调查主任。43岁的蔡双雄参加了这次选拔考试。可是,最后一道题把蔡双雄难住了。
题目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保护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值20分,答不出就意味着出局。
蔡双雄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半点举措。最后,他在试卷上写下:我想不起他采取过什么举措,我不会答。
两周后,结果公布:只有蔡双雄入选。原来,李世民根本没有采取任何举措。这道题,目的是测试应试者的诚信度。
守脑如玉,才能有这般的定见和远见。
胡适先生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何为「不受人惑的人」?
胡适先生说: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
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
胡适先生的话,更适合用于这个时代。
在这个信息、思想、流言、谎话满天飞的时代,愿你我学会「守脑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