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当看书读报碰到讲中国的事情时,似乎总会看到中国在说“不”。人民币不升值,哥本哈根峰会达不成协议,不能对台售武,不能惩罚朝鲜,不能收购中国本土公司……事实上,说“不”已经成了北京的口头禅,在一度漠视中国崛起的世界某些地方,这既引起了愤怒,又触发些许恐惧。甚至一些长期以来力挺中国的人,比如中国的美国商会,都已开始对中国态度的急转直下表达担忧了。而中国政府似乎仍对其在海外引发的敌意故意熟视无睹,甚至在大谈构建全球“软实力”时。
然而,在针对中国不按我们的思路办事的批评声背后隐藏着无人提及的事实:中国自身正经历着改革开放30年来最强烈的巨变。中国经济走到十字路口。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其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弱点。即便在金融环境良好时,世界也不可能买下中国永远保持8%经济增速所需出售的全部商品。中国尚未建立社保体系,中国的工业生产效率则低得让人甚至无颜谈及。更令人担心的是巨大的社会压力,收入不公平已进入危险警戒线。大规模城市化不仅涉及农民工的迁移,更关系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巨变。“小皇帝”一代开始大规模进入职场,他们自视甚高,现实却与期待有着巨大落差。
面对上述挑战,中国政府全力以赴维护稳定,同时允许更大程度的网上讨论开放。中国政府认识到公民网上讨论既是必需的也是健康的。这既是一种社会安全阀门,也能释放人们心中的郁闷。中国的互联网已成了政府了解民众真实想法的强大工具,更重要的在于,政府能迅速对民意变化做出反应。
过去10年来,中国民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强的民族自尊心开始取代困扰中国一个世纪之久的自卑心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感在上升,对中国成就的信心在加强,人们开始相信中国能够掌握自身命运。这固然是好事,但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希望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新的更积极态度,与中国在世界地位影响力的上升相吻合。同时,这也造成中国抵制外企对本国经济的侵蚀。在此背景下,会出台相应的新法规、新政策。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在华外企而言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国的政策已不再照顾外企了。突然之间,就在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还需不需要外资和技术之际,我们自己向中国人证明了西方的贪婪和笨拙,甚至还需要中国的帮助才能挣脱泥沼。西方的理念、企业和制度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值得信赖。这不仅给了中国政府终止外企优惠待遇的机会,还向中国人发出信号,即他们不能再对外国品牌优于本国产品深信不疑了,外国产品或许只是要价过高。换句话说,中国开始对我们的雇主和客户说“不”。情况可能变得更糟。聪明的中国企业竞争者认识到,他们有机会夺回一部分自己的地盘了。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在日益强大的中国本土品牌愈发受到青睐之际,要继续在华保持发展。这是个市场挑战。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迎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