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先生说,我们的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01
高晓松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办演讲,
他很认真,讲他看到的世界,理解的生活。
讲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每个人赤手空拳来到这个世界,
就是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他讲得很用心,也很博学。
座位上的年轻校友很呆鸡。
讲座结束了,一个女孩提问:
“高老师,你觉得我是应该去国企还是外企?”
高晓松脾气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尴尬,也很无语。
“我准备了很久的演讲,不是为了给你解答这个问题的!”
“你可以去问成功的商人,他们比我更擅长。”
从此以后,他决定再也不去大学讲课。
也不愿意去大学当客座教授。
他说:“现在的教育,只教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老师没有风骨,学生不再求知!”
02
1917年1月9日,北京雪花飘飘。
蔡元培正式就职北大校长,在就职演说上:
“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
1917年,梁漱溟23岁。
在报纸上发表过几篇论文,听说蔡先生在北大当了校长。
就把自己出的书寄给蔡先生,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想到北大当学生。
蔡元培约他到校长室,坚定地告诉他:
“你的水平可以来北大当老师!”
梁漱溟不自信,“我不行,我只有初中学历。”
“你不是喜好哲学吗?我自己喜好哲学,
我们还有一些喜好哲学的朋友,
我此番执掌北大,就想把这些朋友乃至未知中的朋友,
都引来一起研究,彼此切磋。你怎可不来呢?
你不是要当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共同学习好了。”
梁漱溟
23岁的梁漱溟就这样来到北大教书,
正式注册他课程的学生只有90人,
几节课下来,旁听生200多人,
教室坐不下,只好改到北大第二院大讲堂上课。
陈独秀,1916年住在北京正阳门一个胡同里,
过得并不好,每天除了吃饭、睡懒觉,
就是听戏,逛窑子到处玩。
看上去像一点谱儿也没有的年轻人。
蔡元培找到他,
“你来北大当文科学长!”相当于现在系主任。
陈独秀回了句:“不去,我的理想是回上海办《新青年》!”
陈独秀一直拒绝。蔡元培就三顾茅庐。
为了引才,还给陈独秀这个白丁伪造了东京日本大学学历。
陈独秀
只要你有才,我就愿意拿我的人格给你担保!
“学历不重要,真才实学才是五四精神的通行证!”
不管你是留洋学生,还是小镇青年。你有才,我们等你,
你没才,那就板砖伺候。
03
仗义疏财,惜才如命。
为了保护学生,老师可以以命相博。
林语堂
林语堂是清华大学老师,1919年到美国留学。
当时生活完全靠美国的“半个奖学金”。
日子过的很难,胡适就说:
“你回国以后到北大来教书,北大每月补贴你四十块美金。”
林语堂夫人廖凡女士病了,动手术需要花500美金。
胡适就寄去500美金。
之后,林语堂去了莱比锡大学深造。
生活更是无比艰难。
胡适又寄去了1000美金。
至始至终,胡适都说是北大为了让林语堂回国,
北大给的培养费。
等林语堂回国,找到北大校长蒋梦麟,万分感谢。
蒋梦麟很意外,说压根没有这回事。
林语堂这才知道,原来是胡先生为照顾自己面子,
一直是以个人的名义帮助他。
胡适资助过的学生有吴晗、罗尔纲、李敖、沈从文等等,
那时候读书人为了一个义字,仗义疏财,宁愿自己清苦,
也要让有才学的年轻人去读书,不论贵贱,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胡适
1917年,北大招生,
胡适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
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
他找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当场同意。
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
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
由于蔡、胡两人的执意,
学校还是破格录取了这名学生。
这个学生叫罗家伦,11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校长。
所以五四时期,有一句话叫:
“谁当清华大学校长,谁数学考零分!”
罗家伦当了校长,也开始破格招学生。
他招的学生,大学问家钱钟书数学15分,
大历史学家吴晗数学零分。
傅斯年
傅斯年是五四运动的“游行总指挥”,
本来是学生的和平请愿,最后变成了街头运动。
许多学生都开始上街游行,
担心学生受伤,北大许多老师跑到街上找学生。
傅斯年晚年到了台湾,当台大校长。
学生经常游行,他怕学生受到伤害。
对台湾警总司令放狠话:若学生流血,我要跟你拼命。
为了学生,命都可以不要,这就是五四精神。
04
遇见对手,君子作风,坦坦荡荡。
思想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容纳异己,尊重学术,以身示范。
鲁迅
鲁迅和胡适由于政见不合,大家都知道鲁迅刻薄。
在报纸上多次挖苦,讽刺胡适。
而胡适并不生气,见到鲁迅好的文章,依然推荐。
1936年,鲁迅去世,妻子许广平想出版《鲁迅全集》
胡适立马出面,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
为《鲁迅全集》不辞辛劳。
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
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
胡适觉得蔡元培是瞎胡搞,牵强附会,
想找一本《四松堂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
结果到处找,也找不到。
某天,有人敲门送书,
来者的不是别人,正是蔡元培,
他带着《四松堂集》就来了。
鲁迅和林语堂因为立场不同,常常在报刊争论。
脾气一上来,就压不住。
鲁迅骂林语堂“你算什么东西!”
也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主义乏走狗”。
梁实秋气炸了,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我不生气》。
林语堂回复更加直接:“8月底与鲁迅对骂,此人很有趣,已成神经病。”
鲁迅去世后,林语堂很难过。
写了篇《鲁迅之死》悼念鲁迅。
“鲁迅是战士,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
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曾经因为立场不同的朋友,甚至当面大骂,
当一人离开,另一位斯人泪奔。
这就是我扞卫我的立场,捍卫你争论的权利。
虽然立场不同,但是在内心里,我依然尊敬你。
05
不受虚荣,不怕强权。
学问才是读书人的骨血。
刘文典
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个子小,人很瘦弱。
看上去就是一副弱不禁风的书生相。
蒋介石南京刚刚坐稳,就跑到安徽大学视察,
结果安徽大学几次都拒绝蒋介石训话。
到了大学,蒋介石一看校园冷冷清清,
大为恼火,就传话让校长过来。
一位瘦骨伶仃的瘦子过来了。
来者一袭长衫,破旧不堪,油迹斑斑。
扣子也两扣三不扣的,
衣服实在是邋遢潦倒得不成样子。
“你就是刘文典?”蒋介石不高兴。
“你就是蒋介石?”刘文典不依不饶。
蒋介石盛怒之下,打了刘文典两个嘴巴。
刘文典更是恼羞成怒,动粗还之,
飞身一脚踹在蒋介石肚子上,
把蒋介石踹得直流冷汗。
一介书生竟然动手打了最高领袖,
这是书生的真骨头。
这就是五四精神,你有刚枪,我有一条永不屈服的命!
五四期间,学生都去了街上游行。
蔡元培奔走要求北洋政府释放学生,
5月7日学生都被放了出来。
蔡元培正式引咎辞职,北大是北洋政府办的。
他以不合作的态度与北洋政府决裂。
结果北洋政府一再挽留,他辞职不成。
“只要为了学生,我什么都可以做!”
这就是文人的骨头和良心。
段祺瑞
1926年3月18日,
数千名学生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
执政府卫队在慌乱中开枪,
段祺瑞在得知卫队开枪打死学生之后,
他顿足长叹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
之后又惩处凶手,抚恤死难者家属,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
因为有勇敢的学生,担当的老师,开明的政府。
五四运动才得以成功,那时候军警不敢随便抓捕学生,
还极力苦劝学生不要外出游行,
维持秩序的军警“甚至于有跪地哀求”学生不要游行的。
06
不求生命之荣华,不求生命之长远。
只为活出人格,活出骨气,活出血性。
林徽因
陈寅恪
陈寅恪到了西南联大,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