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借助层出不穷的创新理念和全新平台,“共享经济”也日渐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扩大。面对越来越多新元素的排列组合,共享经济发展之路的下一程将通向何方?
新的共享形式迎来新的机遇
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经济”又火了——近期,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玩具等纷纷面世。其中最火的当属共享充电宝,虽然这片“蓝海”能否满足刚需、高频、大市场仍未可知,且其商业模式也屡遭吐槽,但整个行业在争议中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据公开数据统计,今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深受资本青睐,40天内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俨然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的共享“风口”,但其最终究竟能否复制共享单车的成功,仍是个未知数。业界有关专家认为,共享充电宝目前尚在起步阶段,应快速抢占市场,稳定用户。
助推改革创新,共享经济全面发力
从共享出行到共享物品,花样百出的共享经济模式在各个领域迅速普及应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创新、带动就业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超6亿人参与共享经济活动,比上年增加约1亿人;共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
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共享经济领域的服务提供者人数有望超过1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约2000万人,将有效缓解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下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许剑毅也曾表示,“共享经济”等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地助推了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一年里共享经济之所以快速增长,除了用户认同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技术和商业模式日渐成熟外,资本市场的热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16年,共享经济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
另据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
共享经济还能怎么“玩”?
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经济覆盖了教育、物品、健康、服务、交通、空间、城市建设以及金融等各个领域,参与分享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个人,出现了企业级分享。目前,国外的共享经济从业者们已经在9个领域探索出成功模式,或许可以给国内的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