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还在于产学结合、打造创新型人才。
近日,中国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逾千所高校的400万工科专业学生将被安排至企业实习一年,企业将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在选聘工科专业教师方面,也有了比以往更高的标准。
工科实用性强,专业覆盖面广,与产业结合紧密,对社会经济影响力大。二战后的美国,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为代表的工科院校,因开设专业符合当时产业发展需求,催生了硅谷和128公路等知名科技园区、科技带,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据中国官方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工科毕业生也占据了绝对多数。因此,解决了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也就是解决了全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进程中,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极大,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但高校专业设置严重滞后,造成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与各行业发展所需人才不匹配,创新能力低、产生大量所谓“结构性过剩”的毕业生。加之不少教师纸上谈兵、学生眼高手低,加剧了人才供求矛盾。
虽然大学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但毕业生起码应有基本的从业素养。而将大学生送进企业学习至少有两大好处:不但是学校教育必要的补充,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应用创新能力;也是“授学生以渔”,有利于产学结合。
当然,好的政策还需要执行得力,否则难免流于形式:一方面,对企业来说,不少事情关涉企业商业和技术秘密。企业是否愿意让并非企业员工的实习学生介入?学生真正能学到什么?另一方面,在相关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难免有一些企业会钻空子,将学生作为免费劳工使用。而由政府包办的安排实习,是否有长远规划?是否会扩展到其他学科?这些还需要当局进一步做出系统性的制度安排。
6月初,中国发布《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中国经济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从人力资源转向人才资源,而打造面向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群体首当其冲。期待“学生实习”政策成为中国打造强大产业人才的一个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