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宗鹰:香港“一国两制”实践需与时俱进  —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感言
宗鹰:香港“一国两制”实践需与时俱进 —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感言
2017/6/25 13:57:50 | 浏览:1938 | 评论:0

宗鹰:香港“一国两制”实践需与时俱进  —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感言

仿佛漫长,又似瞬间。欢呼南海珠还,犹如昨天;庆祝回归廿年,恰在眼前。犹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为香港《镜报》庆祝香港回归特刊专辑撰完专栏文稿《南海珠还更璀璨,中华腾飞逐鹏程》。这是我依据对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和芝加哥几位侨领和活跃人士面访或信访写成。我深受他们的爱国深情与义理深邃所感发。622日在芝加哥参加了“中国日”--庆祝香港回归近万人大游行,六月底踏上欧洲之旅。

抵达伦敦,在唐人街立即被一片欢庆景象震动。在中文书店讯问当期《镜报》,店主说,往期大半个月还能买到,今期几十本一到一两天内已被抢购一空。加订的即将航空寄来,还要等几天。其它许多有关香港回归的书刊也极其畅销。华人华侨关切与庆祝香港回归之热烈,由此亦可见。浏览英文报纸,尽管还有人还在“唱衰香港”,但是英国主流传媒也出现这样的醒目标题:“End of Empire《帝国的终结》),“What Made Patten Cry?《为什么让彭定康流泪?》)。有明智的议员表示,“英中两国都应该积极向前看,把香港回归当作两国关系发展和扩大的新起点新机遇”。前后三天,从伦敦、伯明翰到曼彻斯特等地,英国政界、商界、学界和文化界许多人士,与当地华人一起热烈庆祝,深信和祝愿香港明天更好。

香港回归之夜,我们在荷兰阿姆斯达丹收看电视,交接场面有如直观。此后几天,在德国莱恩河畔,在意大利威尼斯,在瑞士卢卡那,以至法国巴黎,依然直接间接看到一些欢迎情景。偶遇一位人士,给我一份西班牙华人华侨庆祝讯息。回到美国,把这些感受写成连续性长篇《普天同庆颂港归》,包括《普天同庆共放歌》《英国人士有智见》《英国华人回归豪》《强权幽灵仍游荡》《日落帝国无夕红》《世纪庆典凝聚力》《玉嵌金瓯耀九州》《百年祝福百年盼》。先后在美国《侨报》《国际日报》和香港《镜报》以至芝加哥华文报刊发。抒写个人感受,实传扬华人华侨群体情怀。

不厌其烦回叙,一是重温二十年前的真切体会,二是说明当年香港回归影响深远,成为我人生一个转捩点。我童年随父母“走日本”逃难到港澳,深受歧视之痛,深感殖民之恶。少年后期青年前期再到香港,先在新法英文书院学习,对社会不平和黑暗,殖民强横与歧视,加深体会。后在香岛中学读高一。英国殖民当局规定的教学内容,完全排除鸦片战争等中国人民屈辱和反抗的历史。有的甚至颠倒历史是非,反责中国和中国民众无理。老师教学,只能“偷偷”离开规定,大讲鸦片战争等,让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事实。没有课本,不让笔记。港英当局经常突击检查。我们学习真正的历史,就像香港小贩一样“走鬼”。港英政府突击检查人员一到校门,警钟拉响,板书擦去,书本打开。检查人员一走,讲课又回复原样。有一晚,我在书店卖了几本进步书籍,回到住处路口,忽遇港英警察戒严,严查行人携带物品,特别是进步书籍。我只好绕道而行,几经曲折才在“冷巷”回到住处。

香港回归激发的民族大义感、民族自豪感,深深粘附着我的切身体会。在欧洲侧面感受香港回归,更让我的民族大义与自豪升华,带动着我人生的新飞跃。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那么台湾海峡两岸何时统一呢?这个时代课题吸引我为祖国完全统一而奉献微力。

     4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香港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时精辟总结道:“‘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功。宪法和基本法规定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有效运行,香港保持繁荣稳定,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与此同时,作为一项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需要不断探索前进”。此中包含两个关键语。 “取得巨大成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前进”,指明方向。尤其值得体味的是,突出“宪法和基本法”的有效运行。讲到立法依法,有不少人往往只提香港“基本法”,不提国家“宪法”。香港是特区,但是中国的特区。国家宪法具有主导性。特区基本法是在国家宪法的大范畴大框架下的特别法。回归以来,中央与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共同致力于香港的繁荣稳定,成功地在宪法与基本法框架下使香港政制发展、法治进步、社会变革,但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目前,迫切需要客观理性地回顾、总结与反思,为建设未来30年的新香港贡献才智。

    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举世有目共睹。探索前进,依我浅见,亟需正确理解和践行三个方面。

首先,摆正和统一“一国”与“两制”。

“一国”,涉及主权确认、国家认同。“两制”,是切实重视和尊重香港特殊性。“一国”是基础和前提,也是范围和底线。任何特殊性,都不能挑战“一国”的主导性统一性。在国家宪法主导下,全面、准确实行特区基本法,既限制“港独”空间,也给以繁荣香港广阔天地。

从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来看,香港特区的建立,堪称一大创举。世界上鲜有不动干戈而能让殖民地回归祖国的显例。香港做到了。没有战火,却有舌战,法理之争。回归前,唇枪舌剑较量极其艰难曲折。回归以来,许多唇枪舌剑较量甚至演化为街头斗争。“港人治港”真伪之别基点基线在于,是否认同、坚持和遵循“一国”前提。“九七”前夕,从来没有给港人民主权利的英国政府,匆匆推行代议政制,企图以“还政于民”为幌子,培植亲英国、亲西方的“港人治港”,来对抗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美国也从其全球和亚太地区战略出发,从特区成立前开始加紧渗透香港,力推西式民主。回归前西方舆论极力“唱衰香港”,回归以来继续“唱衰”而又极力“搞衰”。风波迭起,“占中”蛮横,“反对派”愈益粗暴干扰和阻挠,皆肇因於此。归根结蒂, 就是以“一国”统合“两制’,还是借“两制”抗拒“一国”?如后者得逞,“一国两制”就有名无实。真正的“港人治港”,关键在于,摆脱旧时代殖民主义阴影,又绝不附庸新的外国反华势力,而真正自主地利港利国,利香港同胞利全国人民。

    其二、协调与兼顾“归权”与“归心”。

香港回归祖国,突显主权回归,必须相应地实现心态回归。香港同胞长期受到殖民统治,但绝大多数人从来都确认自己是中国人,与内地有天然的血缘的亲近感同胞情。香港同胞又长期受到殖民思想和西式生活的熏陶,形成与内地差异极大的生活习俗、思想作风,对内地社会制度产生一定距离感。回归“一国”后在较长时期里实行“两制”,给以较长的调适期。

    核心问题是,坚守港英时代形成的传统核心价值,以香港20世纪头脑来误导21世纪香港,还是在“一国两制”下更新核心价值观,以21世纪思维带动21世纪香港?尽管港英时代形成的传统核心价值不少元素仍适用,但是其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缺失是,没有关于“香港属于中国”的观念。“归心”,说到底就是树立和强化“香港属于中国”根本观念。

回归前,外国势力明知香港回归不可阻挡,仍在阻挠“心归”方面下足工夫,甚至炮制散布回归的恐怖感逆反感。回归后,又继续以种种方式,扩大恐怖感逆反感。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特区政府,在港人归心方面确实开展大量工作,但也有漏洞有短板。学校教育没有把加强“一国”观念放在足够重视地位。当年我们被迫“偷偷摸摸”学习真正历史,爱国之心更要藏而不露。如今香港回归祖国,理应堂堂正正加强中国历史与中国认同的教育,让港胞爱国之心扎深扎牢。这是“归心”之本。

    其三,明辨与理顺“不变”与“俱进”。

“保持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这是“两制”的主要体现。中央政府作出郑重承诺,也一定切实兑现。

“不变”往往被误读、错解甚至曲解,混淆于香港社会无需与时俱进。“一国两制”,本是由两制相容向两制相融的转化过程。相融,当然是向中央政府实行的“一制”融合。有些势力或以“两制相容于一国”排斥“两制相融于一国”;或要逆反相融,不但要香港推行行“颜色革命”,而且要对整个中国实施“颜色革命”。

中央政府没有硬性改变香港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但是处于世界大变局中的香港社会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范畴内,世界各国包括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既在其内部机制中发生与时俱进的种种变化,也与崛起的中国关系发生极大的与时俱进的崭新变化。回归中国而且日益与内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等加深联系的香港,实际上也在与时俱进的变动之中。

    回归前,香港的某种程度的发展和繁荣,面向西方而实质上还是背靠祖国。回归后情势大变,已经转化为既面向也背靠内地,而沟通世界。“相容”之中,已有渐进式的“相融”。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设计“一国两制”时,还不可能预见进入新世纪后香港经济会与国家主体经济拓展一体化。2003年,由特区第一届政府主动向中央提出要求,香港与内地签订关于两地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协议,完全是时势使然。而且在其时世界经济危机中让香港挺立不倒。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呈现一体化,推动香港社会主流民意对 “一国两制”的认识和实践,由特区第一个5年只讲“两制”忽略“一国”,开始向经济讲“一国”政治仍强调“两制”的新阶段转变。2003年中至今,一方面,与内地经济一体化不断扩展给香港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两地经济愈益融合,两地在政治上“两制”之间的张力不断增强。15年前,香港实践“一国两制”与时俱进,是从只讲“两制”忽略“一国”转变为经济讲“一国”政治仍强调“两制”。如今香港进一步推动“一国两制”与时俱进的方向和目标是,两地在政治上的“两制”差异,需要与两地在经济上一体化不断深入相互协调。

有无可能,在五十年间一点不变,而到五十年后突然宣布改变呢?当然不可能!任何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港人可以接受可以容纳的无数量变,积累到足够程度,引起社会制度质变。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沈志华教授应邀主讲“对冷战起源的再思考” 2024-04-24 [66]
康德诞辰三百年|苏珊·奈曼:为什么这个世界仍需要伊曼纽尔·康德 2024-04-23 [66]
两个老头儿写的神奇算法,统治了全世界! 2024-04-23 [134]
所罗门诺夫:大语言模型的先知 2024-04-23 [49]
顶尖名校近7亿美元经费被冻结,只因一教授忘交结题报告 2024-04-20 [167]
张寿武:方程无解,求之不得 2024-04-20 [126]
关于陈算法的背景以及更新 2024-04-20 [109]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82]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164]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16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