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仅没上过军校,而且在领导革命战争的最初数年里,他可能连正规的军事书都没有看过,《党史文献》刊发过毛泽东讲述自己1935年的一段经历:
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
可以看到,至少在这之前,毛泽东是连《孙子兵法》都没有认真读过的,而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4年长征这段时间,毛泽东将井冈山的千余红军发展到八万六千人,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军事围剿,那么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是从哪里来的?
1、毛泽东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在第一次反“围剿”前的动员大会上,毛泽东曾写了一副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总结起来就是游击战和“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红军把这两个战术发挥到了极致。毛泽东的这个想法可不是从哪本军事书上看来的,而是基于现实和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
红军太弱小,不能与国民党硬碰硬——所以要避免攻坚战;
山区地形复杂,国民党大规模作战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他们不了解地形——所以要诱敌深入,寻找机会;
中国很大,有足够的周旋空间——打不赢就跑,保存实力最重要;(长征就可以看作一次超大规模的游击战)
红军在当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而国民党没有——发动群众拖垮敌人。
这些经验都是红军经历多次失败总结出来的,毛泽东对这些经验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并推广到全军,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以上四个情况在红军中长期存在,因此游击战和运动战一直是红军的主要战术,而且屡试不爽。
所以我们看到,毛泽东的军事原则不是书上看的,也不是别人告诉他的,而是红军实战经验的总结,因此条条都是干货。此外毛泽东会将军事原则总结的通俗易懂,在全党全军进行推广,提高整个红军的军事水平,这样他把自己“超人的军事头脑”复制给了一群人。
毛泽东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你看了是不是觉得自己也会打仗了,这就是毛泽东的厉害之处,他能以非凡的洞察力从复杂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而且让每个人都看懂。
2、毛泽东是把军事斗争放到革命斗争的整体中去思考
军事只是革命斗争的一个手段,毛泽东是站在整个中国革命的全局高度去思考战争的,他思考的不是打败某支军队,而是如何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
《论持久战》就是毛泽东在革命全局的视野下认识战争的最佳例证,在文中毛泽东深入分析了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现实和国际因素,他指出日本虽然国力强劲,武器先进,但是日本是一个小国,实力是有天花板的;而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经得起长期战争。他判断日本在战争初期会非常强势,难以抵挡,之后日本的力量则会迅速消耗,战争会进入相持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最后是战略反攻阶段,结果是日本必败。
所以说一般人多是从军事角度去思考战争,毛泽东却是从政治和社会的高度去思考战争,我们看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会发现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结构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对中国的了解是深刻的,这样他才能对中国和日本的生死决战进行正确的判断,知道中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也知道如何在战略层面使对手变得虚弱,而这并不是单纯的军事思维所能达到的高度。例如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组织敌后战场,建立星罗棋布的分散式抵抗力量,他们不需要每战都打赢,甚至只需要骚扰敌人,就能把半数以上的日军牵制在敌后,硬是把日军的力量给消耗掉。所以如果说为什么毛泽东比别的军事家更出色,是因为他站的足够高。
我们举个反面例子,项羽就是纯军事思维的典型,在他与刘邦的战争中,几乎是没有打过败仗的,但尽管他一直在战役上取胜,在战略上却越来越艰难,他冲锋陷阵、百战百胜,终于把自己干死了。
毛泽东还非常注重政治和军事的结合,在他看来军事问题其实还是政治问题,并指出政治路线决定军事路线,红军一开始就是“带有政治任务的军事集团”,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发动广大群众,提出了“人民战争”的口号,红军是人民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把武装斗争和土地改革、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将人民群众凝聚起来,使得红军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敌人怎么也消灭不了,而且越来越壮大,军事斗争也变得越来越顺利。所以说没有政治路线的指导,军事力量是难以发展起来的,对军事力量的指挥也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毛泽东够在全局的高度思考战争,用政治路线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战争,才能在战争问题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在与敌人的斗争中技高一筹。我想这大概就是他具备超人的军事头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