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国内动态
关键字  范围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来源:邸利会 | 2017/8/6 14:25:43 | 浏览:2784 | 评论:0
  公共事件无私议。然而,中国科学界公共议事空间发展并不充分。表现在一些信息、甚至是争议,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流传,直至最终决策出来了,很多科学的同行可能才从小道消息,或者窃窃私语中了解一鳞半爪。而公众,更加不知道决策的过程,自然也无从谈起对科学的支持,对科学家的支持。这是需要改进的中国科学文化的一部分。
 
有希望获得国家财政支持的12米光学望远镜究竟应该怎么建,天文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技术方案,而且在内部持续争论有日,直到上周五,一封信件在天文学界的微信群里传开,将这一内部争论大白于天下。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殷刚 摄

8月4日,一份4000多字的长信引爆了中国天文圈。

这封信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信的开头直入正题:这是回应“院条财局”(指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的要求——“沟通关于12米望远镜”而准备的“一份书面意见”。“沟通”的实质是条分缕析地说明他和另一位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围绕“12米望远镜”各个方面的分歧。

当然,这绝不是什么个人恩怨。实际上,中国天文学界对于如何建造“12米望远镜”一事,分歧早已存在。陈建生和崔向群只不过是各自阵营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背后都有强力的支持者。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天文学家表示,这封信“非常重要,后来被转发给几乎整个天文学界”,此事“在各个层面都闹得特别厉害,情况很严重,甚至暴露出我国体制的许多问题”。

圈内“每人一份”,如此“决绝”的方式将长久以来的早已不是秘密的分歧彻底“公开化”。一场学术意见的不同如何一步步演化为中国天文界的“公共事件”?“12米望远镜”的决策,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半路杀出”的三镜方案

故事可以回溯到2015年。这一年,中国科学院批准建立由多家单位共同建设的天文大科学中心,希望能凝聚力量,解决一些影响中国天文研究的大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迄今为止并没有10米以上的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许多国内的研究者不得不借用国外的望远镜时间,这带来了诸多不便。

彼时,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是,中国参与建设在夏威夷的30米望远镜(Thirty Meter Telescope, TMT)国际合作建设项目。虽然经过评审被认为是优先选择,但是中国在海外投资参与建设大科学工程的方案在决策上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于是,另外一个选择——中国自建一个12米望远镜的方案,逐渐成为中心议题。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 science报道中国天文学界围绕12米望远镜的争议


2016年,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列为“十三五”时期10个优先支持建设的项目,预计经费投入20亿元左右。天文大科学中心遂积极组织开展该项目的前期工作。据《科学》(Science)杂志之前的报道称,为了保证建设经费落实,该计划必须在2018年年底获得批准。

中国天文学界的一个美好愿景有望获得国家的支持。

此前,中国天文学界建造的最大的通用型光学望远镜是2.16米望远镜。而建造最大的专用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又叫郭守敬望远镜),据陈建生讲,“也不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有效通光口径是4米,但其性能不及美国SLOAN的2.5米望远镜”。而中国自建10米级光学望远镜,将有望跻身当前国际在役光学天文望远镜的主流行列,而且在几十年内影响中国天文学界的研究。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最初,南京天光所提出了一个四镜系统的光学设计方案。不过,相对于四镜,国际上已建成的超过10台10米级的望远镜,采用的均是三镜系统且已运行多年。

由于“四镜”方案属于首例,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带领的访问团决定赴美,拜访在望远镜设计方面的国际顶尖专家,听一听他们怎么说。正是在这个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的光学专家马冬林也接触到了南京天光所的四镜方案。

围绕技术路线和方案选型的争议就此开启。

在提交给访问团的报告中,马冬林提出“第四镜所存在的中心孔对望远镜性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目前四镜系统设计下,无法满足发改委针对‘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项目所颁布的望远镜建设规划要求”。

无独有偶。薛随建从几位国际专家口中了解到的咨询意见与马冬林的评估相似:“三镜系统在工程上已经被证明可行,并且科学上表现更加优秀”。

这些一致性的意见引起了陈建生的注意。他要求马冬林进一步提交关于四镜系统性能评估报告。在该报告中,进一步发现“四镜系统在造价上至少高于传统三镜系统30%以上”,“却在光学性能与科学性能上难以匹敌传统的三镜系统”。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 中科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陈建生。

作为天体物理学家的陈建生意识到,对于12米望远镜这样的大科学工程来说,满足天文学家的科研需求应该是第一位的,而不应该刻意追求技术的“新奇”。这样,选择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案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这从信中他批驳提出四镜系统的两位“搞技术”的院士(苏定强、崔向群)的话也能看得出:“天文学家不要用主焦点搞巡天,他们就要把主焦点作为望远镜的亮点;天文学家不要折轴焦点,他们就偏要折轴焦点,只是为了维护他们几十年前的‘SYZ’系统;天文学家最需要光效率高,能够探测暗天体,他们就要搞光效率低,损失光多的4-镜系统......”。

2016年12月,在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主持下,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前期工作组决定邀请国内外8家单位,针对12米大型望远镜的光学概念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最终,只有两家受邀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和南京天光所提交了设计方案。

2017年4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提交了三镜系统的设计报告。该报告也融合了美国凯克望远镜设计人Jerry Nelson,美国哈勃望远镜改正镜设计者Sandra Faber,以及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自适应光学实验室主任Donald Gavel等人的意见。

02

国际专家咨询,“三镜”胜出

究竟应该选择三镜系统还是四镜系统? 天文大科学中心决定让国际专家组提供咨询意见。

这个由哥本哈根大学的天文学家Johannes Andersen领导的9人专家组,2017年4月19日、20日在北京开了两天的会议。在随后的5月1日提交给天文大科学中心的咨询评议报告中,国际专家组认为“总而言之,在满足国家与望远镜科学委员会提出的望远镜所能观测的极限星等,视场范围,操作灵活性和造价等方面的指标上,(南京天光所提出)四镜的SYZ系统均不如(华中科技大学提出)RC或AG标准三镜系统。因此,SYZ系统将不予进一步考虑”。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 4月20日,咨询专家向部分在京的前期工作委员会成员口头反馈评议意见。

5月19号,天文大科学中心开会决定,尊重并同意国际专家组的咨询建议,要求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前期工作组在光学系统方面,把后续工作集中在三镜系统上,尽快以此为基础开展望远镜整体方案设计。

在《科学》杂志的报道中,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说,我想辩论已经结束了。

03

重开国内评审,“四镜”反转

不过,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就结束。

7月10日,中科院内部重新组织均由国内专家组成的评审会,最终推荐四镜系统方案为12米望远镜项目建设的参考方案。在21人的投票中,11票支持四镜系统,3票支持三镜系统,7票弃权。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剧情来了个大反转。

为何在大科学中心已经做出决定的情况下,中科院要另外组织评审会?

可以看到的是,崔向群对于天文大科学中心邀请国际专家咨询的做法早有不满。早在北京的国际专家咨询会议召开一个月前,在给中科院领导的一份材料中,崔认为,“去年通过国家十三五大科学装置遴选的’中国12米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项目在技术方案上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创新和特色,代表国际大望远镜发展方向,提供了国外30米望远镜后我国天文学仍然在国际前沿可占高地的能力”。她进一步说,“但进入立项阶段后,这个项目就被国家天文台某些崇洋媚外的人控制,排斥我们这支在国际上一流的国家专家团队,阻扰自主创新,想尽办法将这个项目变成美国30年前望远镜的复制品或美国TMT的中间试验。最近不顾大家反对,部署美国来设计。”在后半段,崔向群请求“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恳请您尽快制止国家天文台某些人这种卖国求荣,阻碍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的行为”;“为了保证项目立项成功,恳请您撤换那些卖国,崇洋媚外的人,尽快成立由真正的专家组成的团结,精干,高效的项目组织结构(像当年LAMOST和FAST一样),负责12米望远镜项目,保证12米望远镜能按规定在2018年底前顺利通过国家立项,按时开工建设”。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 崔向群,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而在陈建生的信中,他也提到在“同国际专家合作方面”双方的分歧:“由于建设12米望远镜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程,而我们又缺乏经验,我们必须采取开放的态度,与国际同行专家讨论,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因此需要组织国际专家顾问小组,事实证明这些专家对我们的帮助是真诚的,但崔向群认为这些专家是别有用心,用她的话,他们不搞4-镜系统,也不让我们搞,生怕我们超过他们”。

对于陈建生信中提及的崔向群“把学术问题变成政治问题,到处告状”的描述,《知识分子》暂时无法核实。陈建生在信中还提到,“即使你们(编者注:指中科院)听到某些’有分量的人’的批评,也应该深入调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科院的确在7月3日发出通知给国家天文台,文中称“为更好推进该项目立项,经院研究,兹定于2017年7月10日召开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科学目标和技术方案论证会,会期一天”。

04

一场“奇怪”的评审

7月10日早9点,中国科技会堂B205会议室,这场评审开始,接受邀请的21位国内评委将再次决定12米望远镜的设计方案的走向。

为了还原会场,厘清关键事实,我们联系所有21位评审人确认。到截稿时为止,只收到了一位评审人的回复,来自上海天文台副台长侯金良。现将回复的邮件关于评审会的问答引用如下:

Q:最初是如何接受邀请的?您在评审会中做了哪些工作?是否担任了评审人?您认为是否和您的研究相关,适合担任评审人?

A:我对LOT(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一直十分关注,前期工作组中也是台址组的成员。也参与了科学目标讨论。我们课题组也需要使用大望远镜观测。所以当接到这个评审邀请的时候,考虑到评审会上将会有2个方案的具体介绍和讨论,所以决定参加。我和我的课题组参加了SDSS,LAMOST巡天方面的工作,也申请到过国际上4米级望远镜的观测时间。我们的研究是与LOT相关的,我们课题组对LOT也有不少讨论,前期也对LOT的各种光学系统方案有所了解。我想我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

Q:3-镜方案在会上是否得到了认真讨论,还是被排除在外?对于7月10日整个的评审过程,您有何评价?

A:会上比较遗憾的是,上午的科学目标讨论没有首席科学家的参与,没有听到具体科学目标的介绍。虽然作为通用望远镜,LOT的科学目标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作为会议议题之一,没有落实,是比较遗憾的。另外,会议上也没有华中科技大学3-镜方案建议者来报告和介绍,评委无法全面了解3-镜方案的具体特点和性能。这个在程序上是不公正的。我们作为评委不知道为什么会议日程上明明写的是3-镜系统和4-镜系统方案的介绍,而实际上只有4镜系统介绍。

因此,我作为评委对7月10日的评审过程程序是有疑问的,我也在评审意见报告中如实写下了我的意见。在会场上我无法对两个方案哪个好,哪个不好作出评价,因为没有听到另一个方案的介绍。所以我弃权。

陈建生在信中的后半部分,对于这场评审会也指出了多处不合理,直言是一个“不公正,不公平的会“。

“会议要讨论3-镜与4-镜系统,但安排发言的崔向群和梁明全是4-镜系统的主要作者,没有一个主张3-镜系统的人辩护,这哪里有最起码的公正?”他在信中写道。

他还进一步对评委是否有资格担任评委提出质疑:“会议请了21位“专家”评委,我看了名单,简直是笑话,这里哪位可以称的起是望远镜专家?有些人一辈子连望远镜都没碰过,居然可以做望远镜评审专家!!”。

他还对比了前后两次的评审,认为在职业水准上有很大差距。

他写道:“大科学中心组织的国际大望远镜专家是全世界顶尖的10米级望远镜的专家所作的极其认真的评审(说认真,评审组组长提前一个月到中国,实地考察,个别听取双方意见,认真阅读所有文件,进行2天的答辩,又关门讨论)和7月10日的评审是多大的反差?一群外行,听取片面介绍,(大概连听都没听懂),这二个评审能等权对待吗?”

在信件的末尾,陈建生写道:“最后我想强调,12米望远镜项目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中国天文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科学院的声誉,乃至整个中国科技界的声誉。”

这场中国天文界的公开争论还会继续.....

 

中国的12米大口径大望远镜之争,争的是什么?

刘博洋

几封院士信件的流出,让中国兴建12米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计划(后文简称“LOT”)的争议摊在了桌面上。表面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陈建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望远镜技术专家崔向群及其各自支持者,针对两个不同的光学系统技术方案(后文将提及的“三镜”和“四镜”方案)进行着激烈的针锋相对的辩论。而这一事件牵涉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方案本身,还有一系列更加复杂的科学大工程管理策略 、学科发展方法论,乃至科学经费体制机制等问题。

上半场:达成一致

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用以收集天体信息的工具,其口径直接影响到对天体细节的空间分辨率与对暗弱天体的探测灵敏度,故而天文望远镜诞生以来的400多年,就是望远镜越做越大的400多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一批8-10米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的建成,奠定了现今世界顶级望远镜的基本阵容。近十年来,各国又争相提出多个30-40米级望远镜方案,让地基光学望远镜在10年内走进下一个量级的未来已经栩栩可期。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30米口径望远镜示意图。图片来源:TMT.org

 

然而,在这样的时代里,中国天文学家的家当可谓寒酸。目前,中国名义上最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是建于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这是一台4-6米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 这台望远镜通过极为特殊的设计,提高了光谱巡天的效率,但不具备成像观测的能力。

大部分世界一流的地基光学望远镜都是“通用型望远镜”,而中国真正可以与这些世界一流“通用型望远镜”相比较的,是同样位于兴隆基地的2.16米口径望远镜,和位于云南丽江的2.4米口径望远镜它们2米级的口径已经落后了国际前沿两个时代(4-6米级,8-10米级)——美国早在1917年就建成了口径2.54米的胡克望远镜。这样的境况,让拥有一台大望远镜,成为多年来中国天文学家心头挥之不去的梦想。

然而,怎样获得这架梦寐以求的大望远镜,成了十年来撕裂中国天文界的老大难问题。在2016年之前,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两个竞争方案:其一是参加“三十米口径望远镜”(TMT)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对该项目出资10%,获得相应份额的观测时间使用权,搭上30-40米级大望远镜发展的快车;另一个方案,是崔向群院士力推的,以中国为主导发起国际合作,建造一架口径为20米的大望远镜。

这两个方案各自的支持者在几年前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每逢重大会议总能见到双方各执一词。前者以天体物理学家为主,担心中国目前只有建造2米级通用望远镜经验,技术能力不足,难以大跃进到建设30米级望远镜,也担心建造周期冗长、无法抢夺30米级望远镜所带来的重大科学发现机遇;而后者抗辩的理由,除了相信中国已有能力迈出这一大步外,主要是认为参与国际合作不利于中国掌握大望远镜建造的核心技术。

争论没分高下,TMT项目出了问题。TMT的建设选址定在美国夏威夷大岛的莫纳克亚火山峰顶——这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光学天文台址。但莫纳克亚火山也是当地的圣山,原住民并不希望有更多望远镜建设在此处。原住民对TMT建设筹备的抗议阻挠,迫使TMT项目不得不寻求在非洲西海岸西班牙所属加纳利群岛、智利北部阿塔卡玛高原等其他优秀台址建造TMT的可能,一度接近停摆。

就在TMT前途未卜期间,中国天文界主自建一派也稍稍收敛了雄心,将力主建设的国产地基大光学红外望远镜的口径由20米下修为12米,这让反对自建20米镜的天体物理学家们感到似乎靠谱了一点,于是,在2016年5月的一次香山会议上,中国天文学界终于达成一致:自主建造一台12米口径的大望远镜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的2.16米口径“通用型望远镜”。图片来源:Fan et al., 2016

下半场:风云再起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关于这台大望远镜的争论并没有就此休止。很快,在这架被暂命名为“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的12米口径大型望远镜身上,战火重新燃起 。2016年5月的香山会议看似一场团结胜利、弥合分歧的大会,实则已经为论战的下半场埋下了伏笔。

崔向群院士所在的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后文简称“南京天光所”) 在该次会议上就力推以苏定强院士等人命名的SYZ方案作为LOT望远镜的光学方案,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四镜”方案。崔、苏两位院士认为,这“自主创新”方案相比传统方案具有更好的成像品质。

然而,南京天光所并不能独自决定项目的技术方案。作为一个预算接近20亿元的大工程,中国天文学界举全部力量才能造得出LOT。因此,项目真正的负责单位,是201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中心——“提出和引领我国天文科技领域大科学装置的发展”正是该中心的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

2016年7月,天文大科学中心正式成立 LOT望远镜“前期工作组”,全面负责该项目准备工作。前期工作组的组长和两位副组长分别是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这中国科学院下属三大天文台的台长,可见其分量。

2016年10月,前期工作组派出一支三人小组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天文台(UCO)寻求对LOT的“四镜”方案的意见。选择这里,是因为加州大学天文台负责运营的凯克天文台(Keck),拥有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两架 10米口径双胞胎望远镜——其中的凯克 I 是世界上首座10米级口径望远镜。至今,凯克双镜仍是10米级望远镜中的佼佼者,UCO自然也是国际光学天文的重镇。“凯克之父”Jerry Nelson亲自接待了三人小组。加州大学天文台的“哈勃学者”蔡峥博士和他的同学、光学设计师马冬林博士也参与了对“四镜”方案的讨论。

这次访问得到的结论是:“四镜”方案通过增加一块改正镜虽能获得较好像质,但作为地面望远镜,其实际像质更大程度上受限于天文台所在地近地面大气层的稳定性(“视宁度”)。多增加一镜,会增加光的反射损失,减弱LOT探测暗弱天体的目标能力

更多问题来自于设计中第四面镜(M4)上的开孔。这个开孔进一步增加了光损,同时,对不同视野大小的终端仪器,需要更换不同开孔的M4,这可能会非常耗时,增加了在海拔5000米的候选台址本已充满生理挑战的环境下,运行维护望远镜的难度。另外,开孔会使星点周围出现更明显的衍射环,干扰对黑洞吸积盘、系外行星等科学目标的直接成像。这些挑战让 LOT 前期工作组暂停了对天光所“四镜”方案的推进。

三人小组这次访问之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的马冬林博士充分结合“凯克之父”Jerry Nelson领导撰写的加州大学天文台设计报告,将传统的“三镜”方案整理成案,上报天文大科学中心。至此,南京天光所“四镜”方案与华科大/加州大学天文台“三镜”方案的角逐态势正式形成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图片来源:lamost.org

两次评审

2017年4月,为公正考察“三镜”、“四镜”两种方案的优劣,大科学中心组织了一只阵容豪华的国际专家评审组,其成员包括一批国际顶级8-10米级口径望远镜的核心技术专家。经过近一个月的论证,国际专家组几乎一面倒的倾向于传统的“三镜”方案的建议。这使得天文界一度认为,“下半场”的论战在今年5月已经尘埃落定。

2017年7月,科学院召开内部LOT方案评审会,得出了多数票支持“四镜”方案的表决结果。5月似已“尘埃落定”的“三镜”方案遭遇反转,12米大口径望远镜技术路线之争再起波澜。

浮出水面的技术路线之争

8月6日,陈建生院士一封4000多字的公开信被公开。在信中,陈建生院士说明了他与崔向群院士关于12米大口径光学望远镜技术路线的分歧。

8月7日,崔向群院士与苏定强院士联合发表公开信——“评陈建生的信”,对陈建生院士的质疑一一做出回应,说明了各自的观点。

在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对陈建生院士的回复中,我们看到了一段引述自曹凝副局长的话:“目前的情况是:1、时间很紧,国家要求‘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今年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议书批复、2018年底之前必须开工建设;不能按时开工的话项目将会被调整,并且会影响今后其他天文项目的立项。2、存在争议的项目发改委不予受理,我们需要尽快内部达成一致意见。”

建设中国自己的十米级望远镜对中国天文学界来说是一件大事、一个来之不易的机遇。很多人担心“没完没了地吵下去,项目被发改委淘汰”,也有很多人担心仓促之下LOT会成为一个失败的工程。

尤其可贵的是,一批青年天文人也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毫无事不关己的怠慢,令人感触深刻。

很多在海外工作的华人天文学家也看到了这场浮出水面的“路线之争”,纷纷发声,期待能推动“三镜”、“四镜”之争尽快落幕。

这场讨论还在持续进行着,并正在朝向公开、理性的方向前进。

 

青年天文工作者就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设计方案的公开信

 

尊敬的各位天文学界同仁、老师:

我们是关心中国下一代地基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的青年天文工作者。我们注意到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的建设方案在过去的一年里产生了诸多争议和分歧。在此,我们代表联署的各位青年科学工作者对这一望远镜的设计方案表达意见,希望天文学界各位领导、前辈、同仁予以考虑。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上已先后建成超过 12 台 8-10 米级光学红外望远镜,目前若干三十米级的望远镜项目也已陆续开工。与国外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我们深切体会到先进的设备资源带来的巨大科研优势以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别。当前中国最大的通用光学红外望远镜仍然停留在 两米级望远镜的时代,因此我们对国家建设十米级通用望远镜的计划深感振奋。

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目前存在三镜和四镜两种设计方案。这两种方案的设计细节、计算分析、讨论和比较,以及国内国际评审委员会对两种方案的评价正在被逐步公开。然而,围绕两种设计方案产生的分歧和争议,却使得项目的进程变得不明朗。作为新一代光学红外望远镜未来的主要用户群体,我们热切地盼望着围绕十二米设计方案的讨论能变得更公开、透明。

历史不断地证明,一台成功的望远镜可以工作几十年,并对三、四代天文科研工作者产生重要影响。而我国望远镜技术起点较低,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十分成功的四米级通用天文望远镜的建设经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追求风险更为可控、技术更值得信赖的方案,使得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可靠、高质量的科学产出。任何技术上的创新,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充足的前期试验,才能使用在大望远镜工程上,这也是国际天文界的共识。光学设计更是望远镜的核心,若因设计论证不够周全而导致科学性能无法达标,那么我们付出的“学费”将极其昂贵。

 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并非为哪位学者、专家或者哪一家院校、研究所而建造。建设这台望远镜的目的终究还是要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天文学界服务,特别是帮助青年一代的天文工作者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作为这台望远镜未来的主要科学用户,我们希望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项目的科学规划、选址、设计、方案评审都本着对天文学界,尤其是未来一代的天文学界负责的态度,秉持科学求是的规范和公开公正的精神来进行。将这一技术问题泛政治化、以奔走运作的方式取代科学和技术层面的分析讨论、忽视本领域国际一流专家的意见,是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任何科学项目,都应当尊重国内外同行的意见,接纳各方的检验、讨论和批评。面对分歧,应当采取科学求证的方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而不应把技术路线的分歧扩大到其他方面。在保证项目成功的同时,应鼓励支持青年科学家承担重要角色并作出相应的贡献,而不应用身份、影响力和头衔对青年同仁施压。

同时,我们也认为,这样极富有挑战性的大科学项目,需要团结国内、国际的一切优势力量才有可能顺利实施。因此,我们支持在天文大科学中心的主导下进行国际合作,广泛吸纳国际同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希望国际评审委员会提出的科学、中立而权威的意见能得到尊重,以维护中国天文学界在国际同行中的形象;我们也希望设计方案的讨论能回归到以科学主导的层面上,按照学术界规范与通例,遵照合理的流程进行决策。


执笔人(按姓名笔画排序):

上官晋沂(北京大学)

叶泉志(加州理工学院天文系)

张智昱 (爱丁堡大学)

陈昱光(加州理工学院天文系)

秦雨静(亚利桑那大学 Steward 天文台)

黄崧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蔡峥(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2017 年 8 月 7 日 

 

同学,望远镜这样建你觉得如何?

cas-ciomp
 
我国正在筹备建设口径12米的通用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也就是我们说的大望远镜LOT,为我国下一代天文学服务。但是近日,LOT引起了学术界的大讨论,院士专家齐上阵,好不热闹。


关于12米口径LOT设计的争议与建议的详细信息,详情请访问以下链接:

https://coding.net/u/lot_community_voice/p/lot_community_documents/topic/354956



中国天文界公开争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该怎么建?

是不是只看截图就觉得相当劲爆?

拿去,不用谢

再给大家一个更接近LOT的机会




与LOT相关的部分资料已经总结公布(可下载),详情请访问以下链接:

https://coding.net/u/lot_community_voice/p/lot_community_documents/git




目前可以查阅下载的资料有这些:

1)科学目标和技术需求

•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整体情况、科学目标和技术需求

2)光学系统设计

•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概念设计与分析报告

•SYZ望远镜设计与RC望远镜设计的科学表现比较

•筹划中的中国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的光学系统设计

•一个12米望远镜光学系统的设计意见

3)光学系统设计评审和意见

•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设计方案选择解析

•关于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光学设计的国际评审委员会意见

•加州大学天文台对于12米望远镜的建议

•加州大学天文台对于12米望远镜的建议—评论与修改

4)光学系统设计参考

•凯克天文台和望远镜的设计(10米口径望远镜)

5)光学系统设计讨论

•LOT四镜光学设计方案说明,相关背景资料和讨论请访问以下链接:

https://coding.net/u/lot_community_voice/p/lot_community_documents/topic/355023

6)望远镜选址

•中国西藏阿里:亚洲的阿塔卡玛戈壁?

相关栏目:『国内动态
29个城市地铁全部亏损,中央六部门发文,地铁大扩张时代,结束了! 2024-10-31 [366]
截至11月17日!中国计量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诚邀海内外英才共话未来 2024-10-27 [463]
写在民办高校倒闭潮的前夜 2024-10-08 [464]
砍掉铁饭碗、增加硕士点、教培再度翻红…未来的社会风向要变了! 2024-09-27 [485]
“开学19天,消费4000多”,选择私立学校的家长老实了 2024-09-26 [263]
国内学生无限使用的GPT4o 2024-09-26 [212]
多所高校宣布!调整教务处职能 2024-09-22 [374]
离谱,西安交大博士手握SCI,秋招当场被拒,听到原因感觉被羞辱 2024-09-21 [297]
罕见!江苏一本科生从民办高校转入到公办高校,网友:背景不简单 2024-09-21 [316]
大龄硕士的求学之路——刚刚开始读研,感受很复杂 2024-09-16 [21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