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人在海外创业就业
关键字  范围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265万海归不再备受职场青睐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265万海归不再备受职场青睐
2017/8/16 7:26:44 | 浏览:3552 | 评论:0

2017年,中国迎来建国以来的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265万海归不再是中国职场的“少数派”,新增海归数已超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面对“冰火两重天”的现状,海归群体正在不断调适返华后的就业心态:大多数人先就业后择业,就业选择也越来越青睐私营、民营企业以及二线城市等;海归创业者虽不到群体总数的一成,但在2015年后,越来越多的海归走向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另外,由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尖端海归人才返华较少,属于“稀缺品”的他们仍是职场的“香饽饽”。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265万海归不再备受职场青睐

中国迎来建国以来的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就业压力更甚 四成月薪低于6000元

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期间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调研了近2000名海归,着重分析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的就业创业情况。

《报告》揭示了当下海归返华就业的一个主要趋势:265万海归不再是职场备受青睐的“少数派”。2017年,中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万。截至2016年底,中国海归总数达265.11万,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中国。很显然,新增海归人数已超过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承认,当前已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中国也由此进入了海外人才快速积聚期和加速回流期,但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

对于人数骤增的海归来说,“回游”后的就业压力最主要体现在薪酬方面。

但智联招聘市场公关部高级总监在解读《报告》时透露,“海归群体一般会有很高的期望值,比如希望月收入在中国达到两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异”。

但《报告》却证实了海归就业期望值跟现实之间的出入:有四成以上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认为实际收入高于个人期望的海归寥寥无几,比重仅为1%,而认为薪酬远低于期望的占比达到了68.9%。

尤其在被调查海归月薪酬表格中,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达到了44.8%,6001至8000元的占比为22.7%,8000至1万元、1.0001万至2万元的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万元及以上的占比最低,仅为5.8%。

创业者不到一成 六成企业未盈利

CCG把回中国发展的海归分成就业和创业两个群体。在被调查的海归中,超过九成的海归选择在中国就业,在中国创业的海归仅占7.9%,不到一成的比重。

《报告》称,受企业所在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创业企业的盈利周期差异较大,近六成的企业尚未开始盈利。

就创业挑战而言,过半数海归有创业失败的经历,缺乏创业经验和资金不足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前创业的项目中,运营成本高是最大阻碍。

CCG多位专家还指出,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预测有过创业失败经历的实际比例还可能更高。

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创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上。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存款、亲朋借款和银行贷款,而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是海归创业者从中国获得的两种重要的创业资源。

从海归初始创业时间上来分析,选择在2015之后创业的比例最高,达到76.4%。该时段创业比例如此之高,跟中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等密切相关。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中国大力提倡“双创”,但在对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基地和平台对创业企业的帮助程度的调查中,受调查海归表示,上述条件对海归创业发展的帮助并不明显。

在创业城市选择上,城市的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首选城市,成都、武汉等二线特色城市成为海归创业新的发力点。

群体就业方面,大部分人通过公开招聘渠道找到第一份工作,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从择业的岗位分布来看,销售和技术岗位雄踞榜首。

不过,另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是,海归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工作非常匹配海外所学专业的海归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比达到了28.6%。

 半数称5年内收回留学成本 选择民企成就业新趋势

尽管返华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报告》对海归群体的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半数以上海归认为5年内可收回留学经济成本,海归融入中国生活工作状态明显好转,更多的海归群体把就业机会转向了民营企业以及二线城市。

留学成本回收方面,30.3%的人认为,3至5年能够收回出国经济成本,24.1%的人认为1至3年能够收回成本,另有一部分(22.5%)认为5至10年才能收回经济成本。认为10年以上收回的占比17.5%,一年以下的仅占5.6%。

整体而言,海归群体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毕竟海归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48.4%的海归认为自身竞争力高于中国同类学生。超半数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晋升。

而且大部分海归倾向于返华发展,只有15%的海归认为“海外发展比中国容易”。

在返华就业劣势方面,主要是不了解中国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返华错过校招季;不适应中国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中国市场环境,占比分别为65.9%、46.6%、45.3%、44.7%、41%。

谈到海归就业选择趋势,CCG则预测,未来有更多的人将进入民营、私营企业工作。这是一个趋势问题。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很多人非常敏锐,转向了民营企业,而不是选择国有企业就业。

《报告》显示,跟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增长11.3个百分点。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相应地,海归选择外商/港澳台独资企业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预判是未来有更多的海归会进入民营企业,这是随着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本身相关的。大概在六七年前有一个差不多的场合,当时说希望更多的海归跟本土企业、跟民营企业结合,现在已经做得非常非常好了。

 “第二轮‘请进来’的人才引进为海归创造新的历史机会”

《报告》还显示,从海归出生地来看,北京稳居首位,约占15%。海归在海外获得的最高学历中,硕士研究生占比最高,为61.5%。在海外获得最高学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以47.3%居首位,占比近半数,应用科学居第二位(16.2%),自然科学占比最低,为7.4%。

其实出国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数很多,这些年归国人数也有所增长。随着‘千人计划’等各种国家政策的实施,对尖端科学的扶持力度都在增长,这也是未来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向。从经验来说,更多的海归在海外有工作经历再回来,这对职业生涯更有帮助。调研数据整体向好,通用学科就业相对容易,但对于自然科学专业的海归,就业需要一定的规划,将自己的研究在中国进一步推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归在就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人才回归离不开政策支持:2008年以来,中国共分13批次引进“千人计划”专家超过7000人,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人。十八大以来,中国已出台和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60多项文件,初步完成留学人员回国的政策体系构建。

“国家重点项目带头人超过7成是海归,两院院士中超半数是海归。”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也表示,高科技人才仍然是中国国内最大的需求。留学人才为祖国建设发挥重大作用,今天人才加速回流的态势彰显留学人员爱国心、报国志愈发强烈。另外,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郭军也指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在新旧动能转换、“一带一路”等国家大战略前提下,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主力军。“如果说我们第一轮的‘请进来’是招商引资,海归没有赶上的话,当下作为第二轮“请进来”的人才引进,为海归创造了新的历史机会。”郭军称。

相关讯息 1:毕业后回国吗?去年超43万留学生毕业返华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下称海归)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返华,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报告还显示,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1/3以上海归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但是,40%以上海归的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人民币,下同),五成以上的海归创业者有创业失败的经历。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265万海归不再备受职场青睐

12日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下称报告)重点反映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的留学前后情况的变化、返华发展的现状、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等。

无法进入主流社会或成回国主因

综合北京《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际在线、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报告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迎来1949年后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2016年(765万)增加30万人。另一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国海归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凤凰新媒体CEO刘爽当日谈到很多华人在美国的困境:“你可能有很好的收入、很好的受人尊敬的工作职位,但你没有进入主流社会的核心圈子”,这种难以描述的失落感让他决定“往回走了”。

1/3以上海归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

在海归基本情况方面,北京送出的留学生最多,硕士学历超60%,商科增长至近半数;六成海归有海外全职工作经验。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就业劣势则主要体现在海归们的“水土不服”。

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了解中国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四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也不熟悉国内的市场环境。52.9%的海归创业者有创业失败的经历。分别有40.4%和29.4%海归表示经验匮乏和资金不足是主要原因。

此外,海归中独生子女已占七成,返华主要原因是与家人团聚,海归融入国内生活工作状态明显好转。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1/3以上海归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半数以上海归认为5年内可收回留学经济成本。

从留学经历对个人国内职务变化的作用来看,50.1%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的提升。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的海归认为自身优于国内同类学生,22.8%的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10.8%的认为不如中国国内同类学生。

在海归就业状来看,半数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晋升;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销售和技术岗位类型雄踞海归就业榜首。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

七成海归收入低于自身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在海归就业的工资分布上,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为44.8%,6001至8000元的占比为22.7%,8000至1万元、1万至2万元的分别占比为13%和13.7%。月工资低于自身期望的占比达68.9%。此外,实际工作收入高于个人期望收入的仅为1%,认为基本符合的占比30.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比68.9%。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相关讯息 2:近半海归工资不到6000 出国留学后悔了么? 

现在出国留学已经很普遍,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国外结束学业后,选择回国就业,也就造就了数字庞大的海归大军。这其中的大多数人,应该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家长为我们付出的留学费用,我们要多久才能赚得回来?

每个行业的收入情况确实不同,但是普遍来看,海归的工资是越来越低。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称,海归初次就业的工资分布中,6000元(人民币,下同)及以下的占比最大,为44.8%, 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6001-8000元,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也就是说只有差不多两成的海归初次就业能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挣得少,就不说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了,留学的成本什么时候能赚回来呢?

有3成海归认为,要3-5年才能收回自己的出国经济成本。其中有24.1%的人认为1-3年能够收回成本,另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5-10年(22.5%)或10年以上(17.5%)才能收回经济成本。

回国就业后挣得竟然这么少,海归们后悔出国留学了么?

海归们对此也有点无奈,一位在澳大利亚读研即将毕业的李同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她在读研期间2年的费用差不多要50万,她期望未来毕业后的月薪是1万元左右,这样4-5年就能回本了。但在国内招聘网站上看到的职位薪水,确实比预期少了很多。

另一位在成都工作的海归小张说,他在英国读研究生共花费50万元的留学费用,原本预计自己回国后的月薪应该在15000元左右,但实际每个月目前保底只有4、5000元的收入。

在被问及认为多久才能赚回留学所花的钱时,小张表示:“5-10年吧,国内行情差不多就这样。”

没办法,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虽然回国后初次就业的工资情况不太乐观,但大多数的海归对留学效益价值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报告显示,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海归占36.3%,认为收益与成本相当的海归占18.1%。李同学认为,通过留学海外,开阔了自己的国际视野,结交了不同国家、性格的朋友,也锻炼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些对整个人生来都是十分有益的。

那么毕业后回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发展的原因主要为方便与家人团聚以及受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分别占比70.6%和63%。这与调查样本中70%以上的海归是独生子女不无关系。此外,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国内生活丰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过25%,但因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归国的海归仅占8.8%。

回国之后,50.5%的海归能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认为虽有困难,但能逐渐克服占比44.7%。此外,4.8%的海归表示回国后始终无法完全融入。与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结果(“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相比,海归融入国内生活工作状态明显好转。

海归们喜欢在哪些岗位就业?

报告显示,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

海归就业的工作岗位类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别是销售、技术、市场、公关、广告、运营、行政、后勤,占比依次为13.5%、12.3%、10.3%、9.4%、8.4%。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和产品等岗位。海归群体对当前工作岗位与其海外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偏低,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

也有不少海归选择回国即创业,而北京仍是海归创业首选城市(24.3%)、上海(8.1%)、成都(6.6%)、广州(5.9%)、武汉(4.4%),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

不过,过半数创业者曾创业失败,项目运营成本高成最大阻碍,最需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和创业辅导,创业平台作用有待提高。

虽然工资低、回本难、创业不易,但即使如此,回国的海归数量要再一次创下新高。

根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54万,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达36.26%;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

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正在逐渐缩小,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讯息 3:留美中国学生“裸归族”为何多达九成?听听他们怎么说

邢晓婧 贺齐

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留学生美国就业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称,每年的留美中国学生中的90%是“裸归族”——仅在美国拿到毕业文凭,并未参加任何实习和工作就选择回国。留学“裸归族”是自主选择还是迫于无奈?该群体的壮大反映出什么问题?这为以后有意赴美留学的人带来何种参考?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265万海归不再备受职场青睐

赴美容易,“留”美难

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称,2015年获得工作签证(以下简称“H1B”)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仅占整体的8.5%,总数约7000人,占赴美中国留学生的5%。如果加上找到工作但还没中签的学生,总共在美工作的中国应届毕业生约为1.5万人,不到总数的10%。

这组数据表明,赴美留学容易,留在美国工作绝非易事。在不久前一篇刷爆留美学生朋友圈的文章中,一个高中毕业就赴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分享了其在美国求职的心酸经历,一边是申请H1B久未中签的绝望,一边是渴望留在美国的强烈愿望,最后不得不让父母动用自家企业支持他在美国开分公司,拿到L1签证(一种鼓励外国商人在美国投资的签证)。

相比创业者,多数人不得不另谋出路。28岁的刘爽刚拿到历史学硕士学位,因为没能找到工作选择留在美国继续攻读博士课程。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不甘心就这样走了,而且这个年龄回国也比较尴尬”。可再花几年读完博士学位就能留在美国工作吗?美国国土安全局的信息显示,获取H1B的随机性大,与美国的经济、安全等政策相关,H1B能否中签与学历高低无关。“就这么残酷,走一步看一步吧。”刘爽苦笑着说,“我要是个女生就好了,直接找个老外嫁了。”这不只是句玩笑话,即便时代发展到今天,为了留在美国而选择嫁人,仍是一些留学生的选项之一。

回国可以“更精彩”

“如果说我人生的可能性在美国是‘1’的话,在国内简直就是‘100’。”25岁的汪心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所以为什么一定要留在美国,在小圈子里自我纠缠呢?”

汪心仪本科毕业于国内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之后赴美继续攻读该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尽管一毕业就潇洒回国,但她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裸归”。 攻读硕士期间,汪心仪曾在当地一家咨询公司实习,老板是美国人,促成中美公司项目,中间抽取佣金,因此常年需要中国实习生。“有点像皮包公司,是那种在国内根本不会去的。”汪心仪说,“文科生在美国求职,语言劣势会被放大,和美国人相比,对中国比较了解算是唯一优势。因此哪怕一个很小的美国公司,只要有一个和中国相关的职位,都会让中国留学生抢破头。”

华人在美国开的公司也是中国留学生的一个选择,但这种公司的目标客户还是华人,比如地产中介、移民中介等。汪心仪毕业前找工作时,遇到过一个洛杉矶华人开的股票公司,号称可以办理H1B,这引起了她的兴趣。谁知工作内容竟是给第一代讲粤语的移民推销股票,“骗”老人的养老钱。汪心仪说,“文科生在美国求职,转来转去还是要和中国元素扯在一起,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回国面对真正的市场?”

汪心仪算是自主选择回国发展的中国留学生,她现在是北京一家公司的互联网分析师,谈起回国一年来的感受,她对记者说:“很精彩”。在她看来,北京的机会很多,行业研讨会、文化聚会、各种交流活动都可以参与,在美国的话就很局限,格局很小。汪心仪总结说,“回国要趁早,越早越好。美国那一套所谓的工作经验在国内根本用不上,还得从零开始”。

不为身份,为机遇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由于美国各类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科技和商业主导的产业,所以商业与金融行业、计算机与数学行业是岗位数量开放较多的领域。“技术含量”高的岗位通常是最适合中国留学生的就业选择。

尽管并非“热门专业”出身,蒋隆达还是幸运地拿到了美国一家上市公司的聘书。2013年他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商学院毕业后,留在美国从事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蒋隆达的高中是在肯尼亚的一所英国学校完成的,语言水平过硬。即便如此,他依然认为在美国找工作“很费劲”。蒋隆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市场营销方面,单从语言上来说,中国学生就没有优势,而且本地人对当地市场情况更了解。”之所以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除了“幸运”,蒋隆达认为还得益于他从大二开始从未停止过的“实习经历”。而大多数中国学生到大四才开始找实习,“这样比较危险”。

与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美求职是为了“拿身份”不同,蒋隆达则是“为回国创业积蓄能量”。在美国上市公司工作一年后,蒋隆达又跳槽到中信集团洛杉矶分公司,有了双重背景的工作经验,他于2016年选择回国创业。蒋隆达现在的身份是NIPPO贸易公司(肯尼亚)总经理,兼任肯尼亚浙江商会秘书长,他的工作内容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的民营企业带到非洲,开拓非洲市场。他说,“在美国工作时积累的经验,在非洲更能凸显出优势,未来至少10年,我要往返中非之间,促进贸易合作。”蒋隆达说,哪里有市场、哪里有空间,他就去哪里,“美国显然不是”。

“裸归”成败,重在规划

白皮书称,如果不具备美国职场所需的“硬技术”和“软技能”,很难战胜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更不用说与美国本土学生竞争。而中国留学生往往专业方向定位不准,不清楚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求职难度和岗位要求等细节,缺乏职业发展的观念,没有设计好职业发展路径,致使大部分留学毕业生“裸归”。

白皮书中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中国留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3至5年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计划;超过60%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和“不太清楚”;接近30%的学生表示“从未想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裸归”是出国留学发展到今天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结构和数量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2007年之前国外的签证制度比较紧,顶尖人才才有资格;2007年之后中国留学人口开始井喷,中等学生也有了出国机会,甚至在国内根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也能把出国留学当成出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九成“裸归”并不奇怪,要以平常心看待。熊丙奇认为,但“裸归”现象应该给家长和学生带来反思,出国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定要做好整体规划,不要盲目从众”。

美国教育咨询公司引知的CEO乔尔·巴特里(Joel Butterly)则认为中国学生选择“裸归”不是因为想留却留不下来,而是因为他们对在美工作起薪的期望值较高。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薪水期望值高于在国内的毕业生。而美国的就业形势相对不太乐观,哪怕是美国公民也面临严峻挑战,外国人更是难上加难。对于有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乔尔·巴特里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作为专业和就业方向;第二,若想在美国工作,可以考虑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方向;第三,拥有研究生学位对在美国就业会有较大帮助。

相关栏目:『创业就业
九部门:加快培育这类人才 2024-04-17 [106]
大学生一职难求是怎样炼成的 2024-04-13 [91]
在瑞士找不到工作,我放弃了一段感情|三明治 2024-04-06 [279]
慎选!不考研就没出路的10大专业 2024-04-04 [317]
通过十大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排名,看技师学院专业选择 2024-03-31 [403]
写简历就是填空游戏,总结了一个模板,超简单 2024-03-27 [528]
海归博士,回国照样也找不到工作? 2024-03-24 [617]
BBC预测300余种职业前景,发现最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是…… 2024-03-21 [773]
US.News权威发布美国研究生高薪职业榜单!轻松年薪10万$ 2024-03-16 [413]
未来硕博士会贬值成啥样? 2024-03-02 [34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