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补短与避短,哪个才是振兴东北的良方?
补短与避短,哪个才是振兴东北的良方?
来源:sike | 2017/8/29 13:30:04 | 浏览:1945 | 评论:0

  近日,林毅夫团队为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开了一剂“药方”,提出应转变重工业赶超战略思维,率先弥补轻工业短板。常言道“扬长避短”,此次“扬长补短”的新思维可谓是一大创新性建议,引发社会关注。此外,“药方”中还有更多开创性的建议,下图将为你简略概述↓↓↓

补短与避短,哪个才是振兴东北的良方?

补短与避短,哪个才是振兴东北的良方?

  以上便是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领导下的北京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吉林省发改委联合完成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内容简图,该报告于8月21日在吉林长春发布。报告发布后也引发了很多专家加入讨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们都是如何为吉林开“药方”的。

解决路径该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

  报告称,吉林省应把握当前的产业转移趋势和政策机遇,主动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转移,积极开展区域产业合作。发挥吉林省的后发优势,借助浙江省轻纺业的产业基础、先进技术、行业模式、检测服务和外贸销售渠道等优势,补足吉林省轻纺产业短板,加快经济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

前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

  扬长不应该补短,扬长应该避短。

  现在已经处于21世纪,快要进入2020年,轻纺等轻工业在我国江浙等地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这些对于东北是弱势产业,东北再发展这些产业,必然成本更高,竞争力更弱。并且,即便是这些产业的劳动密集低端制造部分,也基本已经完成了从东南沿海向内地或海外迁移的过程。目前东南亚国家在轻纺、家电等产业上的成本优势明显,而东北地区的人力成本是远高于东南亚国家的。此外,如果东北地区发展轻纺等产业成本过高的话,势必要依靠政府补贴。然而东北由于优势不足,发展轻纺等产业是没有竞争力的,如果进行补贴的话,实际上也是把资源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影响优势产业的发展。

林毅夫团队成员、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

  只要通过改善发展符合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软硬基础设施,降低交易费用,就可以“使短板变长”。

  东北目前轻工业的严重缺位不是其不符合当地比较优势,而是历史上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重工业赶超战略的扭曲结果。另外,从体量上讲,轻纺工业规模确实在江浙沿海地区比较大,尤其是过去30年来。正是由于轻纺工业发展充分,带来经济快速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资本积累较快,使得禀赋结构升级,工资水平上升非常快,这就迫使东部沿海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逐步失去比较优势。就纺织品而言,劳动者报酬吉林省只有浙江省的0.47倍,但是营业盈余吉林省却是浙江省的1.66倍,增加值吉林省却是浙江省的8.83倍。这就是结构变迁的力量!东北地区各级政府需要发挥积极有为的作用,大力改善这些软硬基础设施降低企业成本。

补短与避短,哪个才是振兴东北的良方?

东北经济是制度问题还是结构问题?

  报告称,解决东北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违背比较优势型赶超战略”转轨到“遵循比较优势型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之前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以来的发展,则受累于赶超战略所遗留下来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品、技术  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

  吉林所在的东北地区而言,经济结构并不是振兴的关键症结。最值得注意的萧条病病症是技术人员的大量外流。技术人员流失的原因十分简单。由于老工业基地产业衰退,技术人员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有离乡背井找生活。另外,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种政策也会加剧人口流失问题,这种政策是转岗再培训。这种技术人员的流失导致老工业基地大出血,大出血不止,优化经济结构就是空谈。由此可见,防止人口特别是技术人员流失比经济结构”扬长补短“更为关键。保留住技术人才,是扬长避短的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张跃文:

  吉林目前最缺乏的是让关键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并且发挥效益的土壤和环境,吉林经济问题源于非经济因素。政府作为积极行动的主体,在吉林经济振兴中需要发挥更主动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要政府拿多少钱来办企业,也不是仅仅让政府出台多少政策减税降费。而是请政府加快“自我改革”,为企业和创业者松绑,为社会保障兜底,主动减政放权,裁减机构和冗员。

吉林的出路在哪里?

  报告建议吉林省要恶补轻纺产业集群的短板,按照不同类型的产业狠抓因势利导,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联合发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一手培育本地企业一手抓招商引资,填满这五大万亿量级的产业集群。

北京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校友Lian JIAN:

  东北地区需要大力支持一批有活力的技术型民营企业,同时普及工业文化感,增强科学和工业素养。吉林这几年有一个亮点,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辽源。在2009年左右,辽源就重视新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和高铁产业的发展。目前,吉林麦达斯是高铁车体的主要供货商,是高端铝加工的领军企业。依山傍海用于生产精密产品的地下工厂,让人感慨这是新一代工业文明的代表作。这些企业家重视对东北普通人的工业科学启迪,这才是包括吉林在内的东北的出路。

前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

  在我看来,东北还是应该将优势产业做强。东北机械工业、精密仪器和军工产业都非常发达;黑龙江、吉林都是生态粮仓,吉林还是中医药大省,长白山更是闻名遐迩;辽宁的工业基础雄厚,大连的软件产业基础扎实。另外,通过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把吉林乃至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药材、人参产品向外输送,同时也可以将被旅游等资源吸引的人群带进来,将优势产业做强。

 

林毅夫回复质疑

补短与避短,哪个才是振兴东北的良方?

 

质疑一:东北适合轻工业发展吗?

  823日,原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撰文质疑林毅夫团队“扬长补短”的战略建议,他认为东北并不是轻工业适宜的转移目的地。他这样说道:

  孙建波:

  东北地区需要发展优势产业,而不是发展弱势产业。现在已经处于21世纪,轻纺等轻工业在我国江浙等地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这些对于东北是弱势产业,东北再发展这些产业,必然成本更高,竞争力更弱。此外,如果东北地区发展轻纺等产业成本过高的话,势必要依靠政府补贴。如果进行补贴的话,实际上也是把资源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影响优势产业的发展。在我看来,东北还是应该将优势产业做强。

回应:吉林绕不过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发展阶段

  当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副教授、博导王勇于朋友圈对此进行回应,他提出吉林具备发展现代轻工业的禀赋优势。

  王勇:

  之所以我们提出吉林要发展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产业,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立足点是要素禀赋结构。吉林制造业所占就业比重才5%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比例也非常低,大量劳动力还在农业上,但是吉林发展的思路却没有认识到这样的禀赋结构。

  从数据上看,过去几年,吉林的轻工业,比如从浙江大唐转移过去的辽源袜业就发展得非常好。而且,我们提出要发展的是现代轻纺工业,有“现代”二字,因此发展中并不拒绝对适宜进步技术的吸收和对高附加值的追求。

  同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也撰写文章,反驳了孙建波的观点。他提出,适龄劳动人口、农村人口比重较大,这样省情的吉林省,是绕不过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阶段的。

  付才辉:

  拥有超过一亿人口的东北地区,不同于一个区县市的情况。以重化工为主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非常弱,为了解决就业利用劳动力资源禀赋,目前吉林省就需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只要通过改善发展符合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软硬基础设施,降低交易费用,就可以“使短板变长”。

质疑二:只谈发展,不谈改革,很难让经济可持续发展

  田国强提出,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基本没有强调改革体制机制的问题,如果只谈发展,不谈改革和治理,是很难让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

  田国强:

  既然是产业政策方面的建议,那应该是在说要由政府来主导。

  不像个人和民企决策,提出具体产业政策,一定要小心、再小心,政府政策一旦出错,其影响是全面和长远的。所以,应该有风险意识和防火墙意识,让政府尽量减少在经济活动中的风险。

  同时,《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基本没有强调改革,体制机制的问题,如果只谈发展,不谈改革和治理,是很难让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张跃文也指出,吉林经济问题源于非经济因素,需要政府通过“自我改革”为区域发展添加活力。

  张跃文:

  吉林目前最缺乏的是让关键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并且发挥效益的土壤和环境,吉林经济问题源于非经济因素。政府作为积极行动的主体,在吉林经济振兴中需要发挥更主动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要政府拿多少钱来办企业,也不是仅仅让政府出台多少政策减税降费。而是请政府加快“自我改革”,为企业和创业者松绑,为社会保障兜底,主动减政放权,裁减机构和冗员。

回应:要结合产业发展,讨论制度改革的针对性举措

  829日课题组成员惠利撰写文章指出,认为报告没有论述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读。

  惠利:

  体制机制问题的确存在,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但指望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就会自发升级,不符合经验事实,有待商榷。

  至于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认为报告没有论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的问题,可能其存在一定的误读。事实上,我们在报告里专列一章来说明“助推五大产业集群谱系壮大的五大推手”,从企业培育、招商引资、投融资与产业引导基金、要素聚集与双创、宣传推广与跨区域合作五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培育和产业发展,就是为了给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我们主张结合具体的产业发展来讨论对应的制度改革的针对性举措。

质疑三:防止技术人员流失比“扬长补短”更关键

  825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发表长文,提出东北如果不先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优化经济结构就是空谈。

  张可云:

  吉林所在的东北地区而言,经济结构并不是振兴的关键症结。最值得注意的萧条病病症是技术人员的大量外流。这种技术人员的流失导致老工业基地大出血。大出血不止,优化经济结构就是空谈。由此可见,防止人口特别是技术人员流失比经济结构“扬长补短”更为关键。

回应:吉林想要留住人才,就需要促进产业发展

  课题组成员惠利指出,一个地区不适合生存发展和人才“想留不能留”是有区别的,吉林想要留住人才,就需要采取大量措施促进产业发展,让人们看得到在当地寻求职业发展的机会。

  惠利:

  劳动力大规模背井离乡地单向流动,主要是因为在本地没有足够好足够多的产业可以吸纳这些劳动力。而现有的产业不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安全度”,因此又出现了为大多数人所诟病的“一编难求”、挤破头皮考公务员等现象。另一方面,健康的产业体系未形成,看看那些人口净流入地区(如重庆、杭州、武汉等城市),并不是没有体制机制问题,而是采取了大量措施促进产业发展,使得人们看得到在当地寻求职业发展的机会。

质疑四:新结构经济学并不适合分析东北发展的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在长文中表示,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区域发展。

  张可云:

  林教授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不适合分析地区发展的短板。原因在于,这一分析方法强调的主要是微观企业层面与区域内禀赋的分析,而确定区域发展方向是一个战略分析,这种分析需要在超越区域本身的地理界限的大范围区域空间尺度展开。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设计虽然重视区域内部要素禀赋,但外部机遇的把握比内部禀赋分析重要得多。

回应:林毅夫首发声——理论不用来指导实践,就永远不会被验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回应这一问题,他认为理论从实践中来,也要到实践中去,只有反复实践和认识,才能使社会科学的知识真能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标。

  林毅夫: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尚在幼年时期,大多总结于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发达国家的条件和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大多不同,因此套用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难免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遗憾。

  但是,一个理论如果不用来指导实践,就永远不会被验证,难于不断完善。所以,为了达到“知成一体”的目标,我强调理论从实践来,也要到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其结果不能论证,就要根据新的认识,来完善认知,并以新知来指导下一步的实践。只有这样的反复实践和认识,才能使社会科学的知识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标,就像要学会游泳,就只能到游泳池、河里、湖里、海里去学,不能纸上谈兵。

质疑五: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中国有何不同?

  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系教授李系:

  现在的发达国家过去不也是发展中国家吗?绝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形有什么不同?而且我们很多经济研究方法不也来自西方吧?

回应:“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要有机结合

  对此,林毅夫回应道,新结构经济学提倡的是“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两者的有机结合。

  林毅夫:

  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都在追赶,不同的地方是美国在建国后开始追赶英国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已经是英国的70%,而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追赶美国时,其人均GDP只有美国的5%。

  我不赞成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因为经验的适用性和理论一样,决定于其前提条件是否相似。

  新结构经济学提倡的是“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两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只强调“有为的政府”而已,遗憾的是许多人在谈新结构经济学时只提到“有为的政府”,然后其他人就认为新结构经济学只主张“有为的政府”并以需要市场的作用,来评论甚至批判新结构经济学。

追求“铁饭碗”不是东北年轻人的错

杨三喜

补短与避短,哪个才是振兴东北的良方?

年轻人爱编制、追求稳定,并不等于不思进取或失去斗志

  近日,媒体对东北一些年轻人追求编制的报道,引发了不少讨论。

  东北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让一些人忧心那里的投资环境不理想。东北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第二产业占比过高,而这些行业又多以国企为主。民营企业不太发达、创业创新环境较为薄弱,结果导致大部分留在东北的年轻人选择进入收入待遇更好、更有保障的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谋一个“铁饭碗”。

  年轻人爱编制、追求稳定,并不等于不思进取或失去斗志。同一个单位,干着同样的工作,有编制的员工要比没有编制的员工收入高,这种情况下谁都会希望拿到编制。这不过是计算了成本与收益之后,再正常不过的选择,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如果东北地区,也有类似BAT、华为这样的企业,能够为年轻人提供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机遇,年轻人的选择必然会更加多元,不至于削尖了脑袋也要进入体制内。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东北,中西部地区甚至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还比较落后的二三线城市、县城里,进入体制内也是很多刚毕业大学生的选择。首先,在这些地区,体制内的工作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工作。第二,受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仍然认为进入体制内,吃“公家饭”是一个体面的、值得骄傲的事。第三,产业结构决定了大学生毕业之后如果要留在家乡,要想找一份与自己的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并不容易。

  如果从公务员报考人数和应届毕业生数量比来看,东北地区年轻人报考公务员的热情还不是最高的。在宁夏、贵州等中西部省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比当年应届毕业生的总数还要多,甚至在江苏等沿海地区,公务员报考人数也超过了应届毕业生数量的50%,比东北地区的比值还高。另外,东北的年轻人流出现象比较严重,那些在他乡闯荡的东北年轻人,也不背东北人年轻人独爱编制这口锅。

  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不仅受个性影响,也受到所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果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合理,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也就不会有千军万马挤那座独木桥了。

  个人可以逃离某一种环境,去一线大城市闯荡,去寻求更多机会、追求生活的更大自由度,这种选择固然值得欣赏,但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选择留在家乡,适应家乡的环境,也不应被过分指责。追求编制,追求稳定的生活,又不是作恶,外人有什么资格摆出一痛心疾首的姿态呢?

  联系到另外一个热门话题,今年很多二线城市推出了吸引人才的措施。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等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开出了诱人的条件,而户口、房子和现金补贴则是重头戏。

  相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言,二线城市的房价更温和,毕业生的成本更低,生活压力更小,落户方面也几乎是“零门槛”。在住房和户口这两大青年人最关心的问题上,二线城市拥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无法匹敌的优势。但是,二线城市要想留住年轻人,户口和房补还真不是关键。与户口、住房等优惠政策相比,产业发展机会、资源聚集程度等硬实力,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吸引人才,根本上来讲,是要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而产业则是舞台的核心,没有产业,人才无用武之地,终归还是留不住。

  当然,人才也是推动产业发展和壮大的动力。如何打破先有产业还是先有人才的怪圈,二线城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此外,软环境也是影响年轻人选择的重要因素。一线城市房价高、落户难,总体生活成本更高,但年轻人有才华不愁没有施展的机会,不愁得不到社会的赏识和认可。而在二线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人情因素更多,得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这类成本虽然很难进行度量,但却是很多毕业生宁肯在大城市漂着,也不愿意回到家乡的原因。

  再比如,与一线城市相比,二线城市的文明意识、行政效能较低,去政府机关办事,有更大的几率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这些都是能否心情舒畅工作的重要因素,是就业创业环境很重要的一部分。毫无疑问,这些软环境也会对毕业生的选择发挥不可估量的影响。

  人才关系着城市的未来与发展,如何吸引人才,是未来城市竞争的重大命题。要打赢这场人才大战,硬实力是一方面,优化产业就业结构,发展壮大产业,才能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平台;而另一方面,完善城市的制度环境,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行政效能,打造让人才心情舒畅工作的软环境也不容忽视。

  二线城市吸引人才的努力值得肯定,这些城市总算还有自己的筹码。但遗憾的是,有一些城市,吸引、留住优秀年轻人的资本实在少得可怜,除了编制、稳定之外,可能真没有可以提供给年轻人的更好的东西了。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说说东林党和阉党 2024-04-23 [63]
爱因斯坦说,这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错误 2024-04-23 [100]
他打造的“外星人”太蛮荒了,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见过外星人 2024-04-23 [32]
套一套公式,看看你能活多久? 2024-04-23 [135]
刘少奇排名在周总理之上,可是周总理一个电话,否决了刘少奇的提议 2024-04-20 [232]
3个方法,避免这种“有毒情绪”毁掉自己 2024-04-20 [110]
这几种鱼尽量少吃,重金属可能超标! 2024-04-20 [114]
爱因斯坦: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2024-04-20 [82]
“学术量化的结果,不可能让庸人变大师,只可能让大师为应付数量而沦为庸人。” 2024-04-20 [73]
真正抑郁的人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比正常人显得更正常。如果你发现自己抑郁了,一定要把自己救上来。 2024-04-16 [14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