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即时聊天、手机短信、电子游戏,提示音此起彼伏,左右手应接不暇……这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同信息蜂拥而至,带来的不一定是便捷与秩序,因为人们不得不“一心多用”,反而导致频频失误,生活乱套。
信息爆炸=信息流失?
几年前的一天,美国人托马斯·坎贝尔坐在电脑前写程序。面前两个屏幕上,电子邮箱、即时消息、聊天页面、网页、音乐播放器的指示频繁闪烁。这时,电子邮箱显示“收到新邮件”,却丝毫没有引起坎贝尔注意。
12天后,他清理旧邮件时意外打开那封邮件。一家公司在信中说,希望购买他的搜索引擎Looksmart。
“我站起来说:‘天哪,天哪,天哪,’”坎贝尔回忆,“要忽视掉这样一封邮件着实不易,但我确实这么做了。”
坎贝尔急忙向那家公司道歉,挽回了这桩价值130万美元的买卖。
不过,坎贝尔似乎没有吸取教训。几个星期前,他再次把一家投资商的电子邮件当成垃圾邮件。日常生活中,他时常烤糊汉堡、忘记接孩子回家、由于玩游戏入迷而长时间泡在浴缸里……
坎贝尔现年43岁,与信息化社会几乎同步成长。他从小学3年级起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1996年,坎贝尔成立了一家网络企业,2003年,他建立了搜索引擎Looksmart。如今,无论生活或工作,他都围着电脑转:睡觉时,他在身边摆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苹果手机,方便醒来时上网;早上,他坐在电脑前收发邮件,39岁的妻子布兰达一边做早餐,一边通过他电脑左下角的小屏幕收看新闻;坎贝尔计算过,只有乘地铁前往市区、经过隧道时的大约221秒上不了网。
坎贝尔和妻子在厨房里吃早餐,两人各自关注着自己面前的显示屏
坎贝尔喜欢现代的快节奏生活,热衷于追逐潮流。“我希望成为第一个得知外星人登陆地球的人,”他自我调侃道。
按6岁女儿莉莉的说法,父亲对各类信息技术产品的热爱胜过对家庭的爱。布兰达承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坎贝尔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讨厌技术,我就是在讨厌他”。
坎贝尔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2008年,人们平均每天所接收信息量是1960年的3倍。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表明,人们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12小时,而在1960年仅为5小时。互联网用户工作时平均每小时转换网页、查看电子邮件或使用其他程序37次。
一家名为“拯救时间”的机构追踪一些互联网用户的电脑,调查他们的上网习惯,其调查表明,这些网民平均每天访问40个网站。
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的同时,生活却越来越多失误。即时聊天、垃圾邮件、手机短信等无关紧要的信息时常把一些真正重要的信息“淹没”。面对蜂拥而至的信息,人们应接不暇,成为“多重任务者”,注意力时刻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去粗取精”,剔除垃圾信息,反而导致重要信息流失。
“多重任务者”易分心?
今年4月的一个星期三,坎贝尔正焦急等待参加一个在线会议。办公桌上,摆着3台电脑屏幕。左边屏幕上显示坎贝尔的1100多名“推特”好友和群组;中间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电脑程序以及Skype网络电话;右边屏幕则展示电子邮箱、日历、网页和音乐播放器。
这时,左边屏幕跳出一条“推特”消息——“男子死在公司。”坎贝尔似乎忘记了会议,赶紧点击链接,快速浏览这条消息。“只是一篇关于某些地方发生的某些事情的文章,”他说,略带失望。
一名硅谷投资人士在自己家的办公室里,他的面前摆放着数台电脑显示器,方便他不时在工作程序、电子邮箱和社交网站等之间自由转换
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其他人,坎贝尔这样的“多重任务者”倾向于搜寻新信息,对新信息更为敏感。这也导致他们容易分心,忘记主要任务。
“多重任务者”到底能否同时从事多项任务?研究人员先前认为,人类大脑只能同时处理两项任务且不能同时对这两项任务作出决定。曾供职于以色列情报机构的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埃亚勒·奥菲尔自2004年起开始研究人类到底能否“一心多用”。
奥菲尔把测试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经常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第二组则不然。他在电脑上向受试者展示一个红色四边形,随后屏幕上会显示另外一个红色四边形和多个蓝色四边形,受试者必须忽视蓝色四边形,辨别红色四边形是否移位。
结果显示,第一组的速度明显低于第二组。这表明,“多重任务者”较难剔除无关紧要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解决问题的效率更低。
研究人员解释,人类大脑中,一部分扮演“控制塔”角色,使人们集中注意力;而另一部分,如控制视觉和听觉的部分,则引导人们关注新信息,导致“控制塔”失灵。例如,电子邮箱提示音可能导致人们转移注意力。
对于时常接触新信息的人而言,大脑这两部分之间“冲突”更为频繁,因为他们时刻转移注意力。“整个进化史过程中,意外的突然出现可以吸引每个人大脑的注意,”斯坦福大学教授克利福德·纳斯说,但如今,许多人眼中的意外实际上可能只是垃圾信息,“但他们无法忽视”。
不过,犹他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超级任务者” 的确存在,可以同时从事多项工作,但他们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不足3%。
“戒网”谈何容易
斯坦福大学教授纳斯认为,奥菲尔的研究表明,“多重任务者”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他们无法摆脱这一角色,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走神”。
坎贝尔一家不久前从俄克拉何马州搬到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郊区。春假期间,这家人在卡梅尔租了间木屋,希望所有人都能在那里“戒网”,安心度假。不过,他们出发前一天,苹果公司平板电脑iPad问世,坎贝尔立马买了一部。
假期第一天,“我们没有出门吃晚餐,”布兰达说,“我们都坐着,玩自己的东西。”第二天,在她的劝说下,一家人去了水族馆。一路上,坎贝尔不时拿出手机查阅邮件或玩游戏。
第四天,这家人终于完全“戒网”,来到海滩上放风筝。“当每个人都在时,所有事情都改变了,”布兰达说。
第五天,他们开车回家,坎贝尔立马消失在办公室。
布兰达也是一名“信息迷”。一次,她在烘烤花生酱饼干时,手机响了,她回了短信,顺便登录社交网站“脸谱”,完全忘记自己正在烤饼干;饼干糊了,她不得不重新做,这时手机又响了,她赶紧回短信,再次烤糊了饼干。
因此,布兰达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触网”,集中注意力,不过,“这就像节食,你早上许下承诺,却无法坚持”。
作为父亲,坎贝尔和一双儿女最经常在一起的场景离不开电子产品
纳斯认为,信息技术产品的最大威胁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共鸣与交流减少。“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相互关注,”他说,这种情感共鸣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我们处在一个转折点,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被扯成碎片”。
如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主任、世界知名脑科学家诺拉·沃尔科所言:“信息技术正在改写我们的大脑”。
信息产品改变生活
坎贝尔和现年16岁的儿子康纳坐在沙发上,手拿遥控器,在一个电子游戏中激烈“战斗”。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莉莉坐在旁边“观战”。
这家人生活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屏幕之间。康纳和母亲喜欢看电视连续剧,莉莉每天有两个小时自由支配时间,她通常选择在DVD或笔记本电脑上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
“她玩电脑时,你可能喊她名字一整天她都听不见,”布兰达说。
研究人员担心,儿童在成长阶段要学会分清主次,集中注意力,而电脑可能会对他们正在发育的大脑带来相反影响。这种影响去年在康纳身上显现出来。不久前,他的成绩单上出现了第一个“C”。家人认为,这是由于电脑、手机等导致他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康纳的卧室里有两台电脑,一台用于播放音乐,一台用于使用社交网站Reddit和“脸谱”。通过手机,他随时随地与女友发短信。
康纳说,当他学习时,总感觉“有个声音叫我‘抬头’看电脑”。“通常情况下,我告诉自己只能看几分钟,但我会浏览Reddit的每个角落,然后登陆‘脸谱’。”
“他是个信息搜寻狂,”布兰达这样评价儿子,“百分之百的网络迷。”
关于信息技术产品对人类大脑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电脑有益于提高神经系统功能。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疾病专家加里·斯莫尔的观察,网民神经系统的活动更强,更擅长发掘新信息。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快节奏电子游戏的玩家反应力较快。
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一项研究显示,时常遭电子邮件打扰的人所面临压力更大。斯莫尔说,压力过大,会导致短期记忆力下降,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信息技术产品对人类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影响让奥菲尔感到忧虑。当他还是大学生时,一名教授告诉他,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上课时不使用电脑或手机、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之一。而最近,奥菲尔买了部苹果手机,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改变。
“这种媒体正在改变我,”奥菲尔说,“我听到内心深处一个声音说:查邮件,发邮件……我得努力压抑这个声音。”
相关链接:研究显示“数字宇宙”急速膨胀超预期
如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适应并习惯了数字化生存方式,同时也反过来加速了各类数字化信息构筑的“数字宇宙”的膨胀。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数字化信息总量正急速增加,预计2011年将达到1.8万亿吉比特。
美国EMC公司13日发布的一份题为《多元化膨胀的数字宇宙:到2011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的报告说,2007年全球产生的数字化信息即数字宇宙的总量为2810亿吉比特,而2006年的总量为1610亿吉比特。
EMC公司介绍说,“可视化”是引起数字宇宙急速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数码相机、数码监控摄像机和数字电视内容的加速增多以及信息的大量复制趋势,使得数字宇宙的容量和膨胀速度超过此前估计。
报告指出,个人日常生活的“数字足迹”也大大刺激了数字宇宙的快速增长。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站、电子邮件、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和在线信用卡交易等多种方式,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被数字化。
研究认为,数字宇宙已经通过许多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EMC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图斯说:“全球社会已经认识到数字信息爆炸的初步影响。人们应该规划好,如何利用新的信息使用方式来创造无限机会,但同时也要为信息的隐私保护、可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