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这么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科技的发展。金融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几千年前就有金融现象的产生。金融业不断有新需求,市场也不断涌现新技术,这就使金融拥有无限的潜力去提供新服务。显然这是因为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
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需求总是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产生新需求。关键是能否为这种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有解决方案,就有新产品、新服务。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出现之后,就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相关的问题就是风险防控的问题。
金融风险和两方面紧密相关。除了传统金融风险之外,还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技术风险。电信技术在连通一切,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被窃取、复制、伪造的高风险。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没有足够好的盔甲,也会受伤。
什么叫“新常态”?十八大之后提出“新常态”,提到要让市场在未来起更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经济说到底要回归市场原则,回归市场制度,回归市场体系。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最长远的经济发展体系。
接下来我们看看现象,现在有各种虚拟货币、 “宝宝们”(互联网理财产品)、P2P(点对点借贷)、PPP(公私合作)、私募基金、银行理财等等。其潜在的风险包括金融风险、货币超发和企业债务。
首先是虚拟货币。从2013年到2017年,比特币上涨了200多倍,因为上涨过快,导致大家对其密切关注,其实其总额并不是非常大。大家现在非常喜欢提“去中心化”,但是我觉得他们可能忘了一条,ICO用的核心技术就是区块链。对区块链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就是网络记账技术,不可复制、不可篡改等都是非常好的。但是讲到货币,货币是什么?货币最终是要有中心的。为什么?因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若某某人欠你钱,那个人说他知道欠你的钱,你的账记得很准确,但他就是不想还你,那你怎么办?你还是要诉诸法律体系,而这个法律体系必须是“中央”,这个中央是广义的,这个社会有法律、有警察、有军队,如果他不按照规矩来,你可以给他清账。但如果去中心化,我怎么来替你平这个账呢?
这个社会本身就需要“中心化”,必须要有法定货币。去中心化的行为应适可而止。比如,美元是美国的法定货币,任何人在美国做生意,如果你说你不接受美元,那对不起,你必须关门,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体系。我们说区块链技术作为一个记账系统很不错,但是真正要作为一个货币,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其次是“宝宝们”。我们对比一下,个人存款总计63.5万亿,所有的“宝宝”加起来大概是5万亿左右,也就是个人存款的8%左右。本质上“宝宝们”就是一个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基本上就是一个短期资金的运用。因为期限很短,回报也不是很高,现在在4%左右,从金融角度来分析来说,这个是有点偏高了,但这更多是金融的问题而非技术的问题。
P2P是典型的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产物,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创造了一个过去不存在的服务空间:一种非常小额的民间借贷。其实也不太小额,按照统计数据,从2014年到2017年,P2P贷款余额从300多亿到了1万多亿。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这创造的是什么空间?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投资?其风险特点是什么?相应的体系应如何建立?
PPP的发展速度很快,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6月,半年时间投资金额发展到了16万亿。PPP不算新事,但是算一个新潮流。过去二三十年,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做法,但是它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考虑这是公共服务吗?因为公共服务,必须是财政可以支撑得起的服务,而你覆盖的是经济比较弱的地方,大量在西部地区,这些地方如何负担得了呢?PPP又引入了私人资本,私人资本是要挣钱的,你能给他们什么样的优惠?反过来大众要接受公共服务,要给私营资本付费,那么到底付多少合适?什么样的项目要付费?我们又可以支撑多少?其实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还没有看到太多的讨论。作为一个长远的体系性政策,讨论这些问题是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这几年发展得也比较快,大概有三类:包括私募证券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私募风险投资。当然最扎眼的还是私募股权投资(PE)和私募风险投资(VC),规模达到了近10万亿。
银行理财也在迅速增长。2003年只有5000亿,现在发展到了接近30万亿。那么银行理财到底是什么?从银行理财资本配置来看,近50%是债券,还有17%是所谓非标准化产品,17%是存款,还有百分之十几是货币市场工具。其实针对非标产品,现在政府也在大力治理,其中最有嫌疑的是影子银行,但其发展规模确实相当可观。
这样一个大的金融系统,其风险我只能简单提示一下。当有一些系统阶段性问题出现的时候,系统自身风险要首先考虑。还有操作风险也要考虑,包括经常听说某个银行网上信息被某个黑客偷走了,还有飞单、假单的问题。因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操作风险,新的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很大。
这么多的资产,或者说这么多的负债,它大致和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就涉及到 GDP和M2的比例。货币总量,整个银行体系从所有存款者手中拿到的钱,与GDP相比,它远远快于GDP的速度,差不多是它的两倍。货币增长是实体增长的两倍,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而储备货币在银行一系列的操作上不断在系统性上升。这当中我们就看到了短期流动性操作,各种投放和回笼,显然是以投放为主,不然基础货币也不会从2000年的4万亿到现在增长为30万亿。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各种便利,各种逆回购实质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我们再看企业债务,企业每年经营收入的现金扣掉要付的现金成本,包括水电、房租、采购成本等,剩下的净现金余额,跟当年付息还本要花的钱之间的比例。如果没有负债,这个数字应该是0,大于1就是出了问题。企业挣的钱还不及还本付息的,那还怎么运营?
有时候大家过多谈虚和实,实际上经济和金融学上并没有虚和实的概念。你说搬运工好像是实体经济,但在电脑上打字也是实体服务。饭馆服务员是实体服务,难道银行办业务的人就不算是实体服务吗?银行其实一点也不虚,它本来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机构,融通服务最终也是需要赚钱的。因此,企业只有盈亏之分,没有虚实之分。最重要的问题,聚焦于这个企业到底赚不赚钱。如果看样子好像是不大像赚钱的样子,甚至无法支撑自己的债务,也无法支撑业务扩展和必要的系统性投资,这个问题不解决,片面的讲金融创新再怎么也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