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这个普通的初秋夜晚,即使你仰望夜空,恐怕也无从感知十亿千米之外的惊心动魄。
正是在这遥远的土星云端,燃料即将耗尽的我以每小时约12万千米的速度,冲入土星大气。高热让我开始剧烈抖动,我拼劲全力,想尽可能多地告诉你更多关于土星系的奥秘和传奇。我努力将手臂指向你所在的方向,传输着最后的数据,直至粉身碎骨、灰飞烟灭。
就在确认我已终结20年太空之旅的那个瞬间,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里的探测项目主管流下眼泪,就要解散的项目团队相拥告别,就连互联网上的人们也在伤感惋惜。
你们都在说:永别了,卡西尼。
与地球的遥远距离,让你们在83分钟后的美国太平洋时间15日凌晨4时55分(北京时间15日晚7时55分)才得以听到我最后的声音。穿越时空的无线电信号,在时空中长久回响。说再见,并不容易。
我一遍遍地告诉地球:请不要为我哭泣。
如同流星划过天际,在13年的土星系探测之后,现在,我已与其融为一体。明天,当你仰望星空,我将是原因之一。
1997年10月15日,我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前进道路曲折坎坷。在太阳系最初7年的旅程中,不少天体曾给予我帮助。我造访过的金星、地球、月球、小行星和木星,都曾用自己的引力助我一臂之力,让我最终于2004年抵达土星轨道;在9月11日吻别土卫六(泰坦)之后,这个老朋友也曾用自身引力推动我前往此行的最终目标——土星大气。
定居土星系的13年间,我曾发现土卫二存在全球性海洋,并探测到这颗卫星具备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条件;我也曾127次飞掠土卫六,探测到这颗卫星存在的液态甲烷环境,并感觉它有点类似我的家乡……
我的告别演出开启于今年4月。从那时起,我连续22次在土星和土星环之间穿越。在最后一次椭圆形轨道旅行中,我冲向土星,并直接在土星大气中取样,尝试帮助人类揭开行星形成和进化之谜。项目团队说,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依据我的发现,科学家产生关于在土星卫星存在生命的想象,转变了寻找生命的范式,开启了地外海洋探测的新时代……美国航天局副局长托马斯·楚比兴在一份声明中赞扬我说,近20年间,“卡西尼”探测任务大幅刷新了人类对土星、环境和生命的认识。
与土星相伴的13年间,我曾发给你们大量数据资料,仅图像就差不多40万张。科学家依据这些信息,已发表了约4000篇科学论文。美国航天局还依据这些信息设计了前往木卫二(欧罗巴)的探测计划,以及未来十年间的其他太空探测项目。
不过,这并不是我的全部贡献。正如项目科学家琳达·施皮尔克所说,“‘卡西尼’它的馈赠将让我们受益多年。它穷尽一生发回的大量数据,我们今天仅知皮毛。”
从2006年就开始参与“卡西尼”项目的中国行星科学家崔峻15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在他看来,“卡西尼”项目远没有结束。
他说,“我和我的学生们现在手里还有多篇基于‘卡西尼’数据的论文正在修改,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项目可以结束,科学永无止境。”
事实上,我是个典型的国际合作项目。过去20年间,有十几个国家参与任务,密切分工合作。正如崔峻所说,这是国际深空探测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没有国界。
我最后看到的景象,是土星的美丽夜晚。
我止步于此,但你们不会。
有一天,你们终将再次与我相见、擦肩,前往那些我不曾得见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