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江南水乡,是很多人心底从未抹去的梦。
这片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的土地,因为温暖宜人,降水充沛,加上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形成了不同于北方的独有风韵。
船橹摇曳中,一晃就是千年。你知道吗?就在最近,“江南水乡”有了一个新朋友作伴。
9月15日,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淮安举行,“江淮生态经济区”也作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首次出现在江苏谋划未来的蓝图上,伴随而来的,“江淮水乡”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江南”到“江淮”,它们俩相隔了多远?这几年,江苏的水乡建设的又作了哪些有新意的文章?在将来,这些“绵里裹铁”的水乡们又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从“江南”到“江淮”,情牵跨越发展
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里说:在地理学中,江南所指的即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分地区。说到其中的代表城市,在江苏境内就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地。
然而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有一点恒定不变的是,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经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再来看它的新朋友“江淮”。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界定,江淮经济生态区,具体包括淮安、宿迁两个设区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建湖、阜宁。
看出差别来了吗?“江南”主要集中在江苏省的南部,一般特指的是太湖平原这一块区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苏南”;而“江淮”指的是长江以北、淮河下游这一片,以江苏中北部市县为主。
交汇点记者注意到,尽管地理位置存在不同,但“江南”与“江淮”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也是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分布其间、星罗棋布的水乡湖泽。
坐拥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的“江南”历来就有“泽国”的美誉。在那里,年降水量能达到1400~1600毫米,小桥流水、渔歌唱晚是一年到头都有的场景。
而“江淮”区域,水面面积共计5585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占江苏水面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湿地面积达到5652平方公里,占到全省长江以北湿地面积的一半。从城市名字上来看,区内有一半左右的县级市名字都带有水。
可以说,“江南”与“江淮”的命运都和水休戚相关。
“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撑就是水的支撑,水能给区域带来的利好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高俊峰表示,无论“江南”还是“江淮”,最主要的依靠都是长江。“江南地区水资源充沛,利用水路交通的优势,取得了较高的工业化程度和城镇化率。而江淮地区作为江苏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密集水网。”高俊峰还特别指出,长江水资源的供给和保障,能让“江淮”的新兴产业得到稳定的支撑,从而获得跨越性的发展。
水乡里的百镇千村之“美”,千人千面
“我相信,对每一个江苏人来说,只要提到家乡,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幅幅关于水的画面,不仅是大家熟知的江河湖海,牵动人心的还有老家门前屋后的水田阡陌、池塘小溪。”今年5月20日的江苏发展大会上,面对从五湖四海赶来的1200多位乡贤,省委书记李强曾这么描绘江苏给人的印象。
9月15日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李强再次提到,发展江淮生态经济区,水是它的灵魂,必须把水的文章做足做活,构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
交汇点记者梳理资料发现,这几年,江苏围绕水做的文章有不少:全面推行河长制、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大运河文化带工程、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但要说和“水乡”联系得最紧密的,“水美乡村”首当其冲。
根据江苏省水利厅发布的工作意见,“水美乡村”主要包括 “水美乡镇”和“水美村庄”两大类,创建的总体思路是针对各地不同水资源禀赋、水生态特点、水文化底蕴和水景观特色,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按照“积极建设、科学评价,成熟一批、命名一批”的工作思路推进创建。
从三年前开启评选至今,目前江苏已经选出“水美乡镇”161个,“水美村庄”1239个。记者在梳理名单时发现,这些乡镇和村庄的地理位置遍及全省13市78个区县,有不少就位于“江南”与“江淮”两区域之中。这几年,它们你争我赶、因地制宜,寻找自己独有的最“美”一面。
无锡市滨湖区的马山镇古竹村
无锡市滨湖区的马山街道于2015年获得“水美乡镇”称号。隶属于马山的古竹、西村、嶂青、和平、群丰、万丰等6个社区也同时荣膺“水美村庄”。借着“水美乡村”评选的东风,如今的马山各社区在实施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增设便民、亲水设施,把涉农的河道家塘打造成村里的景观带和村民的宜居地。现在,优质的水环境已成为村里农家乐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淮安市清江浦区和平镇越闸村
和平镇越闸村“水美乡村”建设是淮安市清江浦区农村发展的“样版”。据越闸村委会书记介绍,“水美乡村”助推全村规模经济提速发展,尤其是“体验式”的农家乐观光、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0.3万元。以越闸村等全区6个村为“范本”,清江浦区放大“水元素+”、“水文化+”、“水利项目+”等多重资源和要素叠加为当地“乡村旅游”集聚了不少人气和财气。
江苏省水利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规划,江苏在2015年已经完成了建成全省首批100个“水美乡镇”和1000个“水美乡村”的百镇千村目标,今年的入选名单什么时候出炉还未曾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对目前已选出镇村工作的日常考核一定不会松懈。
“绿心”和农业保育空间,长三角的新名片
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江淮”的缘起也都是以“水”为媒,但它们之间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既是相生相依,又能借鉴发展。
从小桥流水到大湖大泊,从“江南水乡”到“江淮水乡”,在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卉看来,“江南”“江淮”两个区域的未来将既有交融,也充满差异性。
从空间上说,江南水乡是环太湖流域延展出来的小桥流水乡镇,它的基本乡镇格局就是江南人家、粉墙黛瓦。从经济发展来看,这里自古以来也是富庶之地,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让它的人文底蕴愈加丰厚。
现在的江南水乡因为与高密度的城镇化建设呈现出交织状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所以它更适合以人居作为主打的特色来发展。从吴江的水乡,到宜兴、溧阳、金坛的小丘陵,江南水乡未来或许能成为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外围的郊野空间和开敞空间,也会是都市人理想中的‘退隐之地’。
与江南水乡不一样的是,江淮生态经济区在未来长三角的大格局中会扮演一个“绿心”的角色,要更加承担起长三角的生态开敞空间和农业保育空间,成为高密度城市外围的“后花园”。
“洪泽湖、白马湖、骆马湖,江淮生态经济区涵盖7个省管湖泊,占到江苏水面率约22%,最大的自然禀赋特征就是大湖泊多。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农业空间占比高,空间景观尺度更大,更为开敞。“江淮”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维护它的水面率,以及农田的基本保护任务上。“要利用好水体资源的先天优势,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大湖、大水、大湿地的自然景观格局将是这个区域需要营造的。另外,像以农耕文明或是以水为代表的地理标志产品也可以做为地方发展的竞争力。因为这一区域的平均开发强度大约只有15%左右,相对于江南水乡来说要低很多,也远低于全省的水平,更适合利用自然资源禀赋保障它的发展。像农业基地、乡村旅游、水上悠闲等项目,用尊重自然的方式去引导会有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