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的中国,大江南北正经历高温酷暑以及潜在的洪水威胁。但在经济领域,人们既可看到神州各地不少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的活跃场景,又会自然地联想到股市的暴跌、楼市的盘桓、汇市的小升、菜市的冲动。往年都要到七月中旬才召开的中央经济形势座谈会今年提早到六月之杪,或许不全是为了经济走势的模糊。
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座谈会后,总理温家宝又往长沙对湖南、湖北、广东展开密集调研,敏感的观察家由此想到中国2008年出台“四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前后这位长期执掌中国经济权杖的领导人的步调,也是同样的“外松内紧”、马不停蹄。而这一次,刺激政策行将退出还是又要卷土重来?通胀预期即将加剧还是下半年增长必然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应该继续加快转变还是为了保就业、保增长而再次修改时间表和路线图?
就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经济经历了一轮金融危机后的反弹再因欧洲债务危机陷入胶着。正当一些悲观的经济学家举证乏力之际,比尔·格罗斯这位债券之王近日又发出惊人预言:“全球经济的未来将会是危机四伏”——代表空方的这句话真让投资者醍醐灌顶,经济学界几个月前还在乐观地预期世界经济不会二次探底,并相信全球市场的复苏。
就内部条件来看,中国经济内部本来也在规划一场剑指未来3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新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出口压力大增,内部消费未稳,投资本应遏制,“三驾马车”结构调整尚未完成之际,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使困局未破的难题再被放大。尽管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但长期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型必须动手解构。
毫无疑问,中南海不喜欢被动地做这件事:即以刺激国内消费对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无论是市场条件还是政策手段上看,中国眼下的确难以“华丽转身”。
当悲观论调甚嚣尘上时,连中国农业银行登陆股市的询价都成了压倒指数的一根稻草,可见这一次的经济困局,不是喊喊“信心”就可以破解的。“不差钱”的中国现在似乎刚刚从一个通涨预期高企的台阶上下来,一连串“现金为王”的箴言重新回到投资者视野中。医保建设、教育改革、楼市调控、土地财政、最低工资及新一轮城镇化所需的地方融资平台,本来到处都要钱的氛围里,一个国民分配制度的改革又要呼之欲出。从近年来资产泡沫化的境遇中观察,人们应该没有理由不看空下半年的中国经济。
然而希望与绝望本来就是一对“双胞胎”:中国经济究竟该忍一时之痛还是逞一时之快,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但若要追求可持续增长,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要的代价必然付出。否则延以时日,改革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叠床架屋的效应如同石上垒卵,那样便只是延迟了危机(而且是更大的一场危机)爆发的时间。
经历半年,中国经济走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上下均可而又冷热均沾。立于悲观氛围的市场投资者仍在一个“背离”的底部继续看空。恐慌者继续带着上半年的景气数据离场——自二季度以来,各项经济指标先后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减慢,贸易顺差也下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滑落,采购经理人指数走低……然而这一切,本来也正是中南海的主动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阵痛,正是一个新生命体到来的代价。
无论是外患还是内忧,中国必须在分水岭前作出艰难选择:要大力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问题,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紧迫问题,但必须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温家宝语)。金融专家巴曙松近日豪言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是“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到正常时期的正常政策的转变,新一轮上升周期趋势已确定”的话仍被市场所怀疑。但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政策信号必然选择继续向上,除此并无二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