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主持人、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
時事評論員、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
民進黨“立委”、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
時事評論員陳淞山
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
與會者合影
中評智庫與中評社邀請綠營專家學者,日前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辦論壇,評析“中共十九大之後兩岸關係展望”。這是近期中評智庫和中評社舉辦的一系列探討新時期兩岸關係發展的研討會之一。
論壇由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主持;評論員有台灣時事評論員、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民進黨“立委”、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時事評論員陳淞山,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中評社副總編輯羅祥喜也參加了論壇。
與會者普遍認為,習近平十九大報告對台灣充滿新意和善意,對兩岸關係發展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大陸的高度自信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不是壞事;蔡英文的回應也展現了善意,兩岸領導人都有改善兩岸關係的意愿和意志,習蔡的講話有交集,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不悲觀。
主持人、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認為,習近平所作的十九大報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性文件;雖然報告涉及兩岸關係的論述不多,但其實整份報告都會影響兩岸關係,都會影響到台灣。
許信良說,在習近平的涉台講話中,除了重申中共傳統的立場主張外,有一些新提法特別值得注意,比如講“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等。許認為,歷史事實只有一個,雙方對歷史事實的認定是一樣的,所以蔡英文最近的講話也作了積極正面的回應,蔡英文不僅表示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而且表示概括承受兩岸過去所簽署的二十多項協議等,因此認為習蔡的講話是有交集的,兩岸恢復協商對話是可以找到共同的政治基礎的。
許信良認為,從習近平和蔡英文的講話可以看出,兩岸領導人都有突破兩岸僵局的意愿,都強調要為人民謀幸福;中共十九大之後習近平的強力領導,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不是壞事,而是好事;並且認為,兩岸現在不缺共同的政治基礎,而是缺乏適當的政治語言,目前的障礙也在於一些政治語言。因此,對十九大之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並不悲觀。
時事評論員、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說,中共十九大報告史無前例的長,涉台的部分史無前例的短,對台灣的態度基本上是反獨重於促統,而且講的都是一些原則性,不談具體的政策內容,表明對台政策在大陸總體政策的重要性下降。
林濁水認為,大陸沒有處理台灣問題的急迫性,但蔡英文急切希望恢復兩岸溝通對話,蔡的期待太過急切,與北京調性接不上頭,未來一段時間兩岸關係改善或突破不易,不會有兩岸互動新模式,更不會有“蔡習會”,但也不致於惡化。
民進黨“立委”、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認為,十九大報告兩岸關係部分,並未從反獨轉向促統,習近平並無促統急迫感,不但沒有統一時間表,也沒有階段性的促統綱領,只是隱約以第二個百年為界,宣示2050中國強國崛起,作為統一的最後期限。
郭正亮說,習近平以“新時代”為關鍵詞:2021年的目標是小康社會,2035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050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未來30年追求中國夢的基調有四:美好生活、良好治理、文明自信、國際地位,都是以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自我要求,然後才逐漸引導兩岸統一,以及全球領導權的擴大。
郭正亮認為,習近平思想被寫入黨章,標誌“新時代”的來臨,繼續正視黨內腐敗,正視經濟成長帶來的不均衡發展,強調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優越性,強調中國將繼續透過一帶一路、金磚五國、亞投行體現區域共同發展的對外主軸,對於中國崛起和未來全球角色充滿自信。
郭正亮說,正是在對未來30年中國崛起的高度自信,使習近平對兩岸統一沒有急迫感,對台灣民眾也展現出“軟的更軟”的示好姿態“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郭正亮認為,習近平一方面對台獨繼續強硬表態、標舉“六個任何”的反台獨立場,但在另一方面,卻對台灣民眾“軟的更軟”,宣示大陸將以全方位的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策略,來吸納軟化台灣的“天然獨”。尤其針對年輕世代,已在各地推出青年創業園區,吸引台灣團隊參與,提供5-20萬人民幣的優惠補助。根據2017年10月1111人力銀行調查,台灣赴海外就業人力,到大陸高達八成,凸顯大陸磁吸效應的持續擴大。
郭正亮認為,面對十九大“官方硬的更硬”、“民間軟的更軟”的軟硬兼施,除非民進黨政府願意積極回應兩岸政治定位(兩岸是否同屬一個國家),否則兩岸官方持續僵局,仍看不到解套空間。但針對未來大陸對台擴大“同等待遇”的“民間促統”戰略,台灣恐將面對更大挑戰。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說,從習近平涉台講話的關鍵詞來看,有七次談“和平”,四次談“九二共識”,三次談“統一”。總的來說,習近平的涉台講話,對台灣表現出了好意和善意:過去幾年大陸的相關涉台講話都會有一段批評民進黨的話,比如說民進黨“拒不接受九二共識、破壞了……”,習近平在十九大涉台講話中沒有這樣的字眼;而是強調要“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等。這些都應該看成是習近平的好意和善意,民進黨應該看到這些變化。
董立文認為,蔡英文10月26日在回顧兩岸交流30年研討會的講話,也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習近平在十九大上的涉台講話。蔡的講話有一些新的闡述,隱藏很多兩岸的通關“密碼”。這些新闡述包括“兩岸關係邁向正常化”、“民進黨以人民為本的兩岸政策核心內涵”、“以增進兩岸人民福祉作為政策目標”等。蔡的講話與習的講話有些交集,也是對習近平涉台講話的正面回應。
董立文說,具體而言,蔡英文呼應習近平的地方表現在六個方面:第一是“和平對和平”,習的涉台講話中“和平”出現的比率最高,講了七次,蔡的講話也在“和平”上有進一步的著墨,包括希望永遠消除敵對和戰爭的恐懼;第二是“人民對人民”,習近平報告中史無前例地用了七十幾次“人民”,而蔡英文二千多字的講話稿出現了十一次“人民”,其中還出現了六次“兩岸人民”;第三,習近平提“新時代”,蔡英文提“講新模式”、“新思維”等;第四,習近平講“尊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蔡英文講“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概括承受兩岸過去簽署的各項協議”等;第五,蔡英文對大陸過去喜歡講的“兩岸交流成果得來不易、要共同珍惜”作了回應,講“珍惜兩岸交流的寶貴成果”等;第六,出現了許多“共同”,包括“共同面對”、“共同見證”、“共同分享”、“共同思考”、“共同合作”,以及兩岸共榮發展美好愿景。這表明蔡英文對習近平有很高的期待。
董立文認為,兩岸都應該用靈活的策略、務實的做法,共同尋找民共之間更多的交集。
時事評論員陳淞山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19大的報告,確立了大陸方面總體發展的治國方略與發展路線,同時在對台路線上也確立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軸方向與策略目標,這是中國大陸從大國邁向強國發展的政治總路線,在對台策略上也展現了不要武統、要和平發展的政治格局與大國風範。
陳淞山認為,大陸的對台思維布局,還是“軟中帶硬”的政治基調,兩岸關係問題是內政問題,同時也是大陸國際戰略大格局與布局下的政治問題,大陸領導當局在戰略思維的考量下,相當清楚兩岸問題的處理與解決,不能單從兩岸關係的問題層面去處理,還必須正確處理兩岸關係的國際因素,其中美、日問題是重中之重。因此,對台的“外交”圍堵與反獨促統必須兼顧國際政治的操作與台灣內部政經社會層面的影響及作用才會發揮真正的政治效果。
陳淞山說,從19大的報告到蔡英文在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論壇的致詞內容可知,兩岸主政當局還是處於各說各話的政治立場宣示,並沒有各自鬆動立場而有所對接,兩岸目前的政治僵局依然無解。由於兩岸各自還有自己的政治問題需要面對,雙方領導人如果真的會正視處理兩岸的政治定位根本性質問題,甚至有所謂的“蔡習會”,是在2020台灣大選選完、蔡英文連任之後,雙方領導人比較沒有政治壓力或包袱,才會共同面對解決兩岸的政治僵局與難題。
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認為,中國大陸會在習近平的堅定意志與強力領導下,持續推動十八大以來所提出的“從嚴治黨”,繼續整理優化幹部隊伍,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以及持續有關政治風氣的改善;兩岸關係將逐步從事務性議題往高階政治議題發展,兩岸關係發展不排除邁向新的歷史台階的可能性。
張百達認為,習近平十九大報告涉台部分,整體上沒有超出過去五年陸續提出的論述範圍,其固然再次清楚表達大陸對台政策底線與主張,同時也再次確立以和平發展作為應對當前以及處理今後兩岸關係的主要基本路線。前者目的,主要在於避免有關方面誤判或低估其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至於後者,則有為化解當前兩岸政治僵局預留轉圜空間,尋求進一步改善深化兩岸關係發展的期待。
張百達說,儘管如此,若與以往相較,仍有許多創新論述,像是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等。話語創新的背後,反映出某種新的政治思維與政策取向,許多涉及兩岸融合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如今已逐步開展並推動實施。這對今後兩岸關係發展是否會產生“新的蝴蝶效應”,其中又存在哪些機遇與可能風險,需要兩岸雙方共同持續關注與評估。
張百達認為,蔡英文去年520就職以來的兩岸政策談話,不論是從“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等論述,或基於現行“憲法”與“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的立場,其實已經實質回應了北京方面的政治關切,只要能實事求是,擱置爭議,相互諒解,求同存異,兩岸執政當局恢復以往交流不缺乏政治基礎。
中評社:綠學者談反獨透露什麼訊息?
(林淑玲 台北)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工作報告提出對台新政策,蔡英文隨後在陸委會兩岸交流30週年研討會的回應未觸及“九二共識”與“一中”。但值得注意的是,綠營最近舉行一連串座談、記者會上核心學者“促談”、談“蔡習會”的發言基調,罕見提到“反“台獨”,頗有與陸方隔空對話的意味。
十九大後,兩岸都開了許多研討會,基本上是紅、藍、紅藍、綠四種組合。綠營學者在兩岸官方陷入僵局後,就很少赴陸出席兩岸論壇。但在十九大之後,綠營在台灣辦了多場兩岸民調記者會或論壇。若干昔日很鷹派的學者,都一改過去論調轉為“促談”,甚至直接開出“藥方”。這在過去是相當少見的。
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學者董立文10月31日在民進黨“立委”辦的兩岸論壇即挑明說,蔡英文10月26日在兩岸交流30年研討會上的演講,是民進黨政府最和善的講稿,有很多新論述與語言密碼,與習近平是相互呼應與交集的。
綠營學者的“促談”基調,一方面可解讀為,在中共十九大端出有軟有硬的兩岸談話後,改變了綠營內部評估與氛圍。再者 ,期盼兩岸對話也是蔡政府目前的大方向,主流綠學者的調子完全吻合蔡英文9月24日在民進黨全代會發言,以及雙十談話。
其中,與英系關係不錯的兩岸政策協會10月30日召開民調發佈會,與會的台灣師大政治研究所教授范世平會中表示,“蔡習會”不必那麼悲觀,如果蔡、習能建立在反“台獨”的互動框架中,是值得期待的。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兩岸智囊、前陸委會主委、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陳明通10月31日在綠委舉辦的研討會提到美中台戰略三角均衡說:“對台灣而言,能得到的是不接受大陸的統治,台灣海峽沒有戰爭;對大陸而言,能得到的是台灣不追求法理“台獨”,世界不挑戰他一個中國的說法;對美國而言,是能得到台灣不會變成中共的軍事基地,影響他在太平洋西岸的海上運輸孔道。”
習近平在十九大閉幕回覆國民黨賀電提到,“2005年以來,國共兩黨秉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之共同政治基礎......”綜合十九大前後涉台文件,陸方定位兩岸或兩岸政黨要有共同政治基礎,一個是“一中”,一個是“反獨”。多位綠營學者在此敏感時刻同時提到“反獨”耐人尋味。
蔡英文最近有關兩岸的談話可分兩部份,第一是以“總統”身分重申“四不(我們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另還提到老兵回家,暗喻兩岸一家。第二部份是蔡英文以民進黨主席身分,9月24日在民進黨全代會發言提到,民進黨對兩岸關係應有新論述。
大陸對民進黨、蔡政府的最大疑慮是搞“台獨”。在迫切必須穩定兩岸關係前提下,從民進黨結構來看,找一個表述不會搞“台獨”的方式,應會比公開宣示接受一個中國容易。況且,“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修憲”談何容易。一中基本不是問題,只要蔡英文宣示不追求法理“台獨”,進而處理民進黨“台獨黨綱”,紅綠就有機會取得對話的空間。
綠營學者談反獨透露了什麼訊息,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