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外专千人计划”专家福田敏男:要在中国栽下“两棵树”
“外专千人计划”专家福田敏男:要在中国栽下“两棵树”
作者:许 茜 | 2017/11/2 9:29:20 | 浏览:1704 | 评论:0

他是全球首位提倡微纳操作机器人的科学家,5年前他来到中国。作为一位日本籍教授,这不是福田敏男首次踏上这片土地。但这回他决定,要在中国栽下“两棵树”——一是机器人技术、二是学生。

  作为机器人领域顶级学者,他常把中国机器人产业比作一棵树,基础科学研究是它的根,技术创新是它的主干。“中国以往大多引进国外技术,现在需要做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尤为重要。根不扎实,树也长不高,只拿国外的技术,树干不粗壮,树也不能枝繁叶茂。”他说。

  作为“外专千人计划”专家,5年前入职北京理工大学后,他实现了两个“首个”——一是创建了世界首个跨尺度协同生物组装机器人系统,实现了200微米人工微血管的自动化加工;二是创建了世界首个纳米操作机器人系统,实现了单细胞原位特性表征。

  这些成绩背后,是他惊人的付出。福田敏男一天只睡2到3小时,有时累了就稍微眯会,学生管这叫“碎片化休息”。“他不需要睡太多,甚至也很少吃饭。有时会在凌晨3、4点收到他的邮件,很多时候他为了照顾我们,调整自己的工作休息时间。”福田敏男的团队骨干、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石青说。

  这份惊人的投入源自他对科研的兴趣。“老师对科研绝对是‘真爱’。可以说,对不了解事物他都有研究的冲动。”在学生刘晓明看来,这位六旬教授依旧保持着对外界的敏感。

  一次在食堂吃饭,他举起了餐盘中一片藕,问起身边的学生:“它为什么有9个孔而不是12个呢?”

  “同样的事,在他的眼中,总会有另一副模样。”一位福田敏男的学生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他不拘泥于以往认知,一切似乎都可以是“新的”。

  从福田敏男眼中,隐约能看到少年的神情,一种没有经过岁月洗礼的纯粹。在他给记者展示的PPT中,第1页上放着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他说“这是我的起点”。

“外专千人计划”专家福田敏男:要在中国栽下“两棵树”

  入行近40年,他研究过的机器人不计其数,但首个闯入生命的,是这个双腿喷火的日本“少年”。那时,还是中学生的福田敏男常琢磨:“它是怎么飞起来的?”

  33年前,也是这份好奇,让原本研究传统机器人的福田敏男走进了微纳世界。1984年的一天午后,他在一条小河上划着船,看到水中有些“能动的东西”,便用一个空塑料瓶将河中的水带回去观察。在显微镜下,他发现小水滴里竟有那么多微生物。

  “肉眼看不见的世界竟是如此神奇!”从此,他将重心放到“看不见”的机器人上,成了世界首个提倡微纳操作机器人的学者。“微纳机器人的大小跟尘埃差不多,是群‘隐形战士’。”他说。

  2010年他摘得工程技术领域的“诺贝尔奖”——IEEE总部颁发的最高奖“终身成就奖”。而他尤为珍视的则是另一个奖项——2014年由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领奖地人民大会堂恰是21年前他首次来华时踏足的地方。

  1995年,应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邀请,福田敏男首次来华。此后,他多次来到中国,担任了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开始栽种他的“第二棵树”。

  “在福田老师身边,精神是时刻紧张的。”刘晓明的这种紧张感,在和老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最明显。

  在团队内部研究例会上,福田敏男会时不时问学生:你都知道这些的,对吧?“总能感觉到老师时不时飘来的余光,如果他感觉到你不明白,他会反复讲直到你懂为止。”一位学生对记者说,有这样的监督,自己一刻都不敢松懈。

  有时,福田敏男会要求学生在会上做成果展示,上台前PPT必须练够100遍。会间休息,遇到业内大咖,福田敏男会推着“羞涩”的中国学生,上前与同行打招呼。

  “你好,这是我的学生。来你们合个影,交换下名片吧。”福田敏男边说边拿起手机,记录着每个学生走上世界舞台的脚步。

  “这是你们展示的机会,要多和业内交流,要敢和斯坦福、哈佛的学生比拼。”福田敏男希望学生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希望他们中间能走出下个诺贝尔获奖者。

  在他看来,学生就像棵树,给足够的水和阳光,就能茁壮成长。迄今为止,他已培养了30多名中国博士生,其中包括“千人计划”专家郭书祥教授在内的大部分学生成为中国机器人的中坚力量。

  两棵树还未长成,“退休”是福田敏男从未想过的事,他的精彩仍将继续。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25]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34]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36]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158]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20]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10]
徐庆全:谒华国锋陵 2024-04-09 [188]
赵鼎新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当下学术界缺乏“专业感” 2024-04-09 [186]
AI攻克费马大定理?数学家放弃5年职业生涯,将100页证明变代码 2024-04-09 [146]
秦晖:一个亡国昏君是如何被塑造成“天纵英明” 的 2024-04-07 [23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