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风情之所以如此令人向往,大多是因为那些名流的种种往事。南京作为民国首都,更是这些前尘旧事的风月中心。只要你来到南京,走近这些民国建筑,就能回到那个荡气回肠的民国时代。
中山陵,是游人来南京必去景点,也是最壮观的民国景点。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整个陵墓的格局像一座自由钟,有木铎警世之意。图为中山陵博爱坊。
总统府,它经历了太多政治风云和历史事件。一百年,南京城已经沧海桑田,总统府门前的石狮屹然不动,见证了所有的变迁。
如今的总统府内,人去楼空,剩下的陈设,说不完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国家大事。
今天的大行宫一带,有1912民国街区、总统府、中央饭店、人民大会堂等建筑,可以说是南京民国遗存规模最大的一处,也是非常繁华、人流量极大的市区地段。
现在1912民国街区,是酒吧一条街,很多市民都会到这里过夜生活。图为秋天1912街区路边的银杏,那天下着小雨。
每一个来到南京的人,都会遇见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但有一种印象是必然会有的:南京的梧桐树很美。民国十六年,民国政府提出《首都计划》,要把南京打造成中国的“华盛顿”。这部文件对于南京的城市格局影响很深,它不仅是那一代人的梦想,更直接决定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南京城是什么样。也就是因为《首都计划》,法国梧桐才种满了南京的大街小巷。当然,也有一说是宋美龄喜欢梧桐,蒋委员长才为了她广泛种植。无论什么起源,梧桐树便是这座城市的血脉,也是南京最基本的民国元素。因此,每一个来到南京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民国风情的,街头巷陌,总有一颗梧桐与其相遇。
秋天的中山东路,路边的梧桐染了秋黄
长江路大行宫一带的民国遗存虽然众多,但是人群密集,车马的喧嚣还是抵消了一些岁月的美感。相较之下,鼓楼区颐和路的民国韵味更加浓厚。“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当年的颐和公馆区,住的都是达官显贵、外国公使,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如今的颐和公馆,旧时的繁华热闹褪去,只剩下一栋栋风格迥异的房子,房与树连成一片,十分安静,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颐和公馆核心区,四季的景色一一呈现
颐和路环岛,曾经是南京特别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现为先锋书店分店
自先锋书店入驻这栋风格迥异的民国建筑,这里也多了一分人文气息。若是在这里读书读困了,不知道睡梦中能否回到上个时代。
从白天到黑夜,车辆在这里川流不息,依然打破不了它的安静
那天琅琊路小学放学,有两个小学生正好闯入镜头,夕阳正好,在光影斑驳的墙上打下她们奔走的影子。
南京的民国遗迹有几个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前文所提,下关的滨江一带,也有着诸多风格独特而精致的民国建筑。从中山码头到大马路,适合骑车转一转老下关。中山码头的轮渡,至今已经运行了89年,承载了三四代浦口人进城的路。城市在发展,风景也在变迁,有些事物只能藏在岁月里。
中山码头,为奉安大典而建,风吹浪打,一直沿用至今
原下关码头候船厅,现为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
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现废弃封闭。
邮政管理局建筑近景
浦口火车站,几年前还有列车进出,未来打造成民国风情园之后,会完全变成了一座历史陈列馆。
火车站走廊。两年前,一只狗趴在中间休息,那一刻的时光就像静止了一样。
想要感受南京的民国风情,除了长江路,颐和路,老下关等遗存集中地区,紫金山中也有不少保存良好的建筑。美龄宫、流徽榭、陵园邮局、钟山体育馆、永丰社、音乐台……这些建筑,就像一颗颗璀璨华美的宝石,散落在巍巍钟山的丛林之中,只等我们去访古探幽。就像一个个身着旗袍的民国女子,只要你来了,她们就会转过身来。
从空中俯瞰美龄宫,以梧桐为线,以房子为珠,它就像一串项链,由蒋介石为宋美龄打造。这栋民国最浪漫的建筑,不仅见证了蒋对宋的爱情,更反映出一整个时代的浪漫情怀。
曾经的陵园邮局,现改名为民国邮政博物馆
紫金山一隅,这里的水是从山里流下来的活水,总是能形成一面镜子。
东郊的体育公园,一直是新人们拍婚纱的好地方。坐落在这里的民国中央体育场,外观独特,以之为背景,很容易拍出欧洲古堡的感觉。
民国时期的音乐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现在仍有一些音乐会在这里举行。
永丰社,现改为一间书店。这应当是它最好的归宿。
还有更多的民国建筑,要么伫立在闹市区,要么藏在偏僻的巷子里,或者是安静的校园里。它们遍布南京城,可能就在你生活工作的周边,而你也很有可能不认识它们,叫不出名字,不了解历史。那也没关系,只要你还在南京,总有一段民国的风月,会与你必然相遇。
原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现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中央。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省人民检察院的原型就是这里。
原金陵女子大学,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原金陵大学北大楼,现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金陵制造局旧址,现为1865创意园。
每年樱花季人声鼎沸的鸡鸣寺路,一墙之隔的是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现为南京市委大院。
民国时期的中国工商银行旧址,现仍为工行使用。由于它地处新街口闹市,人流密集,暮色中一位妇人带着孩子,在台阶上摆起了小摊,打发时间。
大华大戏院,同样位于新街口,现仍作为电影院使用中。大戏院内厅是金碧辉煌,外观却朴实无华,大隐隐于市。
最后不得不重点说的,是伫立在新街口中心的孙中山铜像,它几经风雨迁移,最终还是站回了南京城的最中心。我想,每一位生活在南京的人都去过新街口,每一位到过新街口的人一定都瞻仰过这尊铜像。因此,孙中山先生也注视过每一个南京人。在他承受百年的孤独之后,他终于看到了眼前的繁华。
我爱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