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四天的南加州大學(USC)醫院「第六屆國際頭頸部研討會」11日閉幕。今年大會以「口腔癌的治療:早期發現、治療及復健」為主題,超過150位醫師及學者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在各種癌症中,口腔癌是最容易、也最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獲得痊癒,但是很多人對口腔裡發生的變化,往往不注意,同時,加上檳榔、菸草、酒等致病因子誘惑,,每年均有不少人死於口腔癌。
南加大附設醫院耳鼻喉及頭頸外科部門主任辛哈(Uttam Sinha)為研討會創始主辦人。
台灣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強調,儘管口腔癌治療已有相當技術突破,許多三、四期病患經由手術及放射線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70%,但更新治療趨勢是追求癌前病變治療,在未形成癌症前及早發現,以抗發炎劑進行癌前控制,並配合抗癌飲食及運動。
當口腔有超過14天以上潰瘍不癒合傷口、白色斑點、反覆發炎現象、異味或味覺異常改變,最好立即赴耳鼻喉科進行檢查。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耳鼻喉科主任葛凱(J. Silvio Gutkind),則在大會上提出利用不同藥物組合治療,改變病變基因,以控制、治療口腔癌的最新研究,該研究目前仍在動物實驗階段。南加大附設醫院語言吞嚥治療主任歐陽來祥說,口腔癌患者在手術後,通常會出現吞嚥及發聲困難,因此語言吞嚥治療需早期介入。
職能治療師梁建華10日也在大會上,發表協助口腔癌病患手術後,緩解淋巴腫大的淋巴導引物理療法。